孙建军
(河南省信阳市畜牧工作站464000)
奶牛脂肪肝是脂类摄取量超过肝脏分泌和氧化脂类的情况下发生的,当摄取脂类过多不能氧化和分泌时,过量的脂肪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在奶牛肝脏中,此时奶牛肝脏新陈代谢功能降低。奶牛脂肪肝一般发生在奶牛产犊前2~3周及产后4~5周,一旦发病会影响奶牛泌乳量,并导致产犊间隔延长,影响奶牛健康和寿命。所以加强对奶牛脂肪肝病因及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奶牛脂肪肝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包括营养因素、管理因素和遗传因素。(1)营养因素是导致奶牛脂肪肝发生的最常见病因,有一些特异神经内分泌因子能增强脂肪的脂解作用,也有一些特异因子会改变肝脏代谢,肥胖奶牛患脂肪肝的概率更大,肥胖奶牛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比正常奶牛脂肪的脂解作用更强,在围产期阶段,奶牛免疫状态和代谢状态会发生很大变化,此时肥胖奶牛摄入的能量会进一步减少,导致严重的能量负平衡,不能维持奶牛泌乳的需求和日常能量的消耗需求,此时不饱和脂肪酸就会从脂肪组织中调动出来提供能量,而多余部分会被运输到肝脏中,从而造成肝脏中脂肪堆积,形成脂肪肝。 (2)管理因素也是导致奶牛脂肪肝发生的重要因素,喂养质量不好的饲料会减少摄食从而提高脂肪肝的发生概率。另外,在养殖过程中如果突然喂高浓度的精饲料也会引起脂肪肝的发生。围产期奶牛运动空间不足,缺乏运动,环境中的温度太高及卫生状况差等都会引起儿茶酚胺的释放,最终导致脂肪组织释放,形成脂肪肝[1]。 (3)遗传因素也会引起肝脂肪的发生,奶牛肝脏中脂类合成基因或者分泌基因、脂肪组织中之类代谢基因及影响采食量的基因发生突变时均会增加奶牛脂肪肝的发生概率。
奶牛脂肪肝主要发生在奶牛分娩前,轻度脂肪肝对奶牛的影响不明显,但中度和重度脂肪肝会对奶牛产生很大的影响,过度脂肪聚集延伸到奶牛的门脉区和中间带,破坏细胞的完整性,让细胞功能不能正常发挥,造成细胞坏死、脱落。脂肪肝会影响奶牛的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抑制奶牛淋巴系统和胸腺系统,当奶牛免疫系统受到影响时,为致病因子的入侵提供便捷,当奶牛体内的肿瘤坏死因子等治病因素浓度升高时会增加奶牛患病机会。另外,脂肪大量聚集会影响肝脏合成能力,影响肝脏的免疫应答。奶牛患上脂肪肝之后子宫免疫应答强度降低,应答时间会延迟,从而导致子宫内膜炎的发生。另外,脂肪肝会降低奶牛的固醇激素分泌,影响卵泡发育,导致奶牛生育时间推迟[2]。
脂肪肝的预防可以从加强饲养管理和注射激素方面入手。在奶牛围产期要合理饲喂,对围产期的代谢失调和感染要及时积极处理,并且要保持良好的通风,给奶牛提供一定的空间做运动。要饲喂高质和新鲜的饲料。另外,可以通过补充外来的血糖来减少脂肪产生非酯化脂肪酸的代谢。如可以注射激素增加葡萄糖供给。还可以在日粮中补充和脂蛋白分泌合成相关的化合物。
对于轻度和中等程度的奶牛脂肪肝,可以采用口服葡萄糖前体物质和肌肉或者皮下注射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来治疗,其中葡萄糖前提物质包括乳酸铵、丙酸镁、乳酸钙、甘油、乳酸钠等,糖皮质激素包括氟地塞米松、地塞米松和去氢氧化可的松。对于奶牛严重脂肪肝,可以分为肝脑病型脂肪肝和非肝脑病脂肪肝两种类型,对于非肝脑病型脂肪肝奶牛,奶牛采食量会下降,运动失调、昏迷或者嗜睡,虽然不会致命,但会影响奶牛的康复和繁殖性能,有学者指出,可以连续静脉注射14d的胰高血糖素来治疗,但并不适用于泌乳牛。对于肝脑型脂肪肝可以采用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和糖皮质激素来治疗[3]。
脂肪肝是奶牛养殖中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在奶牛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脂肪肝的防治工作,脂肪肝的发生和营养因素、管理因素、遗传因素有关,所以在日常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营养和养殖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合理补充营养物质。奶牛一旦发生脂肪肝,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治疗。
[1]豁银强,邓卫东,毛华明.奶牛脂肪肝的病因及其防治措施 [J].中国奶牛,2015,24(11):46-48.
[2]严明,蒋永清,石放雄.奶牛脂肪肝的病理学及防治研究进展 [J].畜牧与兽医,2016,41(2):92-95.
[3]李宏亮.浅述奶牛脂肪肝的危害、诊断与防治[J].新农村:黑龙江,2016,22(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