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 袁乐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47)
职业教育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助力作用和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被社会普遍认同和接受。然而就职业教育内部而言,似乎进入了发展瓶颈期,社会对职业教育要求越来越多,而职业教育本身好像离社会却并不是很贴近,尤其是建设类职业院校,一方面呼唤与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同步,另一方面对于行业新面貌鲜有回应,持观望态度者居多。对于职业教育的未来,解决之道应该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行业办学特点突出的学校一般校企合作特色比较明显,比如航运业;以培养一线产业工人为目标的学校一般校企合作成果也比较好,接地气,比如数控专业;以企业为主体的办学,教育市场化特点明显,比如某集团公司下属职业学校等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洋为中用,产生了许多经典的案例。
全国近30家建设类高等职业院校都在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有声有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在建筑行业,“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成功案例显然要少得多,它的显著特征是行业办学但却不是培养一线的产业工人,行业是支柱产业却很少有某个集团公司能自培自销,建筑类企业遍地开花却很少有企业能成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专业培养目标基本都是培养“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基建狂魔”企业和建设类高职院校的目标很难融合到一起,企业也很难从学校得到实际的利益,而学校通过企业所获得的也不是很多,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格局,最终还是各自为政,融合度较差。
职业教育从个体角度出发,是传授一个人的谋生的手段;从学校角度出发,是传授一群人的谋生的手段;从社会或国家角度来讲,既是解决一群人谋生的问题,也是对人才需求细分的结果,更是对促进经济发展、明确社会分工而做出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能自食其力,能胜任岗位,能促进生产,能推动发展,他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职业教育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无源之水,职业教育来源于社会需求,回归于社会需求。职业教育要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中寻求平衡,寻求机遇,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紧密相伴的过程。
3.1 校企双方要共享资源,政府是评判方。一提到校企联合办学,首先想到的是企业能从中得到什么,学校能从中得到什么,甚至有些学校不愿意把优势资源拿出来与企业共享,狭隘地认为可能会吃亏。双方都在惦记着从对方口袋里挖一些东西出来。这是典型的“坐井观天”的思维。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命运与利益共同体,首先应该抛弃的就是这种思维,因为道理很简单,政府希望的校企合作不是挣学校的钱,更不是图企业的利。政府是站在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看待校企合作,是希望通过政府引导,校企共同承担培养未来的责任。
3.2 校企双方应更重视对方的质,政府是咨询方。校企合作双方是基于“门当户对”的基础上的,学校的目标和基础与企业的追求相契合,这样的产教融合才能开出花、结出果。本质的意义是校企双方都应该追求自身的高质量和高质量发展,合作的诚意来自于双方拿出什么样“质”的资本。政府是最大的社会资源平台,应该出台相应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措施来协调各方,形成合力。
3.3 校企双方应更注重对方的价值观,政府是支持方。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前提,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价值体现。校企联合办学的“联姻”美满程度一定是在基于行业发展的价值观的匹配度。良好的合作一定是对社会经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普适价值观和责任感具有共同的认知和执行力。政府是这种价值观的倡导者、支持者和践行者。
3.4 校企双方都是社会发展的助力者,政府是资助方。完美的产教融合,体现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是学校教育走向市场化的标志;完美的产教融合是企业走向成熟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里程碑。政府应该通过“奖勤罚懒”,评优、树典型等手段,对校企双方的合作予以政策引导与支持,对于校企联合办学给予税务的减免、资金支持或其它形式的便利。
校企联合办学要在政策、理念、行动上形成与政府政策相匹配的合作机制,把握准确的方向,大胆探索与创新,形成形态各异、功能各异、利益各异、机制各异的本质统一的共同体。
4.1 坚持命运和利益共同体理念。学校、企业、政府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中国,都应该在十九大报告指引下,形成推动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坚定发展方向,坚持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互惠互利和共谋发展的战略大格局,校企联合办学是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利益的载体,坚信产教融合能让校企联合办学挣到市场的利,挣到未来的利。
4.2 在市场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双方一定是在市场不断发展过程互相吸引,一定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的互相扶持,一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之选。校企合作双方的价值理念也一定是通过产教融合得以体现,共同承担社会发展的义务和责任。
4.3 建立产教融合的教育体系。一个学校或一个企业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的定力,这种定力是对自身结构体系的自信和对未来的信心,校企双方的好恶不能动摇培养人才的定力,这需要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作为保障,新时代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也一定是产教融合的教育体系,校企合作的教育体系能完整表达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共同追求,能保证人才与社会发展的匹配程度。
4.4 探索有教无类的教育方法。对于学校而言,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人才不是流水线生产产品,智能化水平越高产品标准化程度越高,质量也越高。人才无格,人才无式,归根到底校企联合办学是让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实现人才的即插即用。灵活而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是追求人性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顺应潮流而又不失传统地促进人才成长。
4.5 政府应不遗余力地支持。校企双方好恶不能影响人才培养的定力,然而,行业的好恶一定会影响人才培养的基础,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应主动从发展角度出发,通过政策宣传、制度制定和平台建立、物质与精神奖励等措施,鼓励建筑类企业参与教育,鼓励学校靠近市场,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支持校企联合办学。
4.6 形成市场化的评判标准。改变现有学校评价标准,尤其是由学校执行的评价过程和得出的评价结果,探索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题的评价机制,形成“学校主培、社会主考”的评价格局,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2017年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与谢亿民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校企共同组建了“国有+民营”的混合所有制“亿造装配式建筑学院”。谢亿民科技一期投入500万元,与学院共同新建建筑工程技术(装配式建筑方向)专业,共建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建筑工业化综合实训平台的建设项目之一,该平台被评为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合作开展教育培训、技术认证、对外交流、师资培养等工作。学院实施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目前亿造装配式建筑学院已开展了装配式建筑学生培养、对外培训、产品推广等活动。
自合作以来,双方形成了相应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和赢利模式,企业向学校提供大量的社会资源,学校向企业提供坚强的教学资源,并先后举办了“互联网+”建筑产业现代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装配式建筑施工应用技术培训班、中日木结构建筑论坛等,志在推广装配式建筑技术,努力打造新技术培训品牌,共同努力向市场要目标,向市场要利益,向市场要未来。
亿造装配式建筑学院的实践证明,建设类高职院校与优质企业合作,以构建产教融合命运与利益共同体为目标,通过路径优化,完全能够实现高质量的校企联合办学,形成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为建筑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