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跨学科协同教学模式探讨

2018-01-18 11:17甄少波
农产品加工 2018年22期
关键词:跨学科交叉协同

甄少波,袁 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 100048)

近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日趋明显,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优势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以行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高校的关注,尤其是具备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国内外各大高校研究的热点。人才的跨学科培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针对高校跨学科协同教学模式展开研究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行业人才储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跨学科协同教学概念

跨学科(Cross-disciplinary),也称交叉学科,是指跨越2个或者多个学科的研究,既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各自学科领域内的交叉,也包括学科之间的交叉。跨学科协同教学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指2个或2个以上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互相合作,组成教学团队,在一个或多个学科领域共同策划,彼此分工合作,共同分担同一门课程教学任务,展开共同授课的研讨式教学模式[1]。

2 跨学科协同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跨学科教学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欧美国家许多高校高度重视跨学科的教学工作,学校专门成立跨学科课题实验室、研究中心、跨系委员会。其中,美国密歇根大学在跨学科教学方面的投入显著,学校设立了大规模的跨学科协同教学项目,大力资助不同院系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和跨学科科研攻关[2]。在跨学科课程设置方面,美国大学普遍设置了跨人文与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人文与技术科学等新学科与综合课程。例如,斯坦福大学的多学科教学与研究行动等;英国利兹大学在理科、艺术与社会科学、现代语言等学科领域设置各种结合课程;牛津大学现有30%以上课程都是由2种以上科目结合而成,诸如哲学与数学、经济学与工程科学、生理学与哲学等;密歇根大学提出跨学科协同教学,采用“课程合作”模式和“集合式课程”模式组织教学[3]。总之,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对于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已经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国内有关跨学科研究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在1998年首次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路。2012年,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 协同、校地(区域) 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新模式。在此计划推动下,很多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各级各类跨学科研究中心、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纷纷成立。近年来,跨学科协同式教学方式也在逐步渗透到传统的教学方式中。2011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开设了跨学科课程。201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也相继开设了跨学科课程。目前,国内的跨学科课程一般以全校公选课的形式开设,有些高校为学生提供上百门通识选修课,涉及理、工、文、管等各个领域,满足了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拓展需求,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 跨学科协同教学的实施方式

3.1 跨学科协同教学平台创建

高校每个专业每个学科都自成体系,均有贴合自身专业的培养方案,而跨学科教学则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院系的共同参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机制,需要创建一个平台,或是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推动运作。这一平台可协同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方式设计、组织师生参与课堂,并协调沟通解决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2 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是促进跨学科协同教学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加强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强化职业导向教育也是目前师资队伍构建中的重要内容。师资培训是建立高质量跨学科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之一[4]。大多数教师熟悉本专业的教学指导工作,但与其他专业教师共同指导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实践则缺乏实际经验。因此,跨学科教学对教师综合素质能力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对跨学科所涉及的各专业知识面更广,这就需要跨学科教学的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经历,跨学科师资培训必不可少。

3.3 跨学科交叉课程教学设计

跨学科交叉课程的设计不是学科或专业知识的简单拼凑和删减,而是要体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有机融合,实现学科及专业的真正渗透,使学生获得视野更开阔、内涵更丰富、基础更宽厚的发展,以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5-6]。因此,跨学科交叉课程与原有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同,需要各相关学科专业教师共同合作、集体备课,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文件,尤其针对不同学科领域间交叉知识点的教学,各专业教师要协同合作完成课堂教学设计。

3.4 设立科学合理的师生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跨学科交叉课程的考核应与常规教学严格区分,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够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跨学科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跨学科授课教师需要学习交叉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工作量明显高于常规专业教学。因此,在对跨学科师资进行考核过程中应给予适当的倾斜,不要让这些实行创新教育的教师有后顾之忧。学生的考核也应与传统考核方式区分开来,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又是以团队形式来参与这种教学活动,因此考核应注重专业综合应用实践能力,注重过程考核,不能按传统方式(如试卷、论文等),要将过程考核与任务完成情况考核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

4 跨学科协同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力发展跨学科教育对于培养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要,众多专家认为中国高校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需要在发展自身强势专业的同时,加强跨学科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但从目前国内大学践行跨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跨学科协同教学依然是大学教育中的一根“软肋”,主要存在以下2点不足。

4.1 跨学科机构及制度仍不系统

建立完备的咨询和管理机构是实施跨学科教学的基础。国外高校会由教务处牵头组织成立跨学科协同教学委员会负责相关事宜并建立相关制度,但我国目前跨学科组织发展水平较低,组织制度与育人功能不太健全,我国大学中的跨学科机构组织多以科研为主,针对跨学科教学的组织不够系统化。

4.2 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仍不完善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界限,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长期从事单学科教学,对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甚少,学科交叉的知识储备相对较为欠缺。因此,跨学科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并树立协同合作意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上所述,跨学科协同教学不是单纯的学科叠加,需要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如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及学科特点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并设计。尽管跨学科协同教学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是研究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成为当今学校专业建设的主要趋势,跨学科协同教学模式的创建对于营造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的环境、对于师资力量的多元互补、对于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的人才无缝对接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跨学科交叉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