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玲,吴 玫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现今是我国进入扶贫攻坚的关键阶段,而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可持续性的造血扶贫模式,成为了政府主推的重要精准扶贫方式之一。截至目前,全国共有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江西共有21个,而赣州有8个。
通过以“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为契机等一系列扶贫措施,整个赣州地区的贫困人口从近200万已减少到100余万。其中旅游扶贫的比重超过24%,辐射受益贫困人口近35万,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这离不开赣南地区对“红色、绿色、古色”资源的挖掘与发展,扶贫工程才得以稳步推进。如此可见,依托以农村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扶贫工程,为拉动强大的消费市场提供了巨大空间和动力。
作为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赣南走在革命道路的前端,但却因为种种历史原因,经济始终没有形成大的起色。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战略需要。而赣南苏区处于国家区域发展优惠政策的边缘地带。[1]这其中造成赣南地区贫困的原因有很多:
赣南农户在种养殖产业上主要以自食性为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产业发展结构单一,经营组织形式落后。另外,市场体系不完善,科技、金融、物流、信息等服务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创新能力弱,开放程度低。[2]部分领导班子以维稳的老旧化指导思想,不愿意在专业性人才的引进上投资,导致本地投资力不足,外来投资商觉得吃亏,落后的思想观念使得赣南发展举步维艰。
农民多数靠山靠田吃饭,在产业化扶贫上,只看到眼前利益,不积极主动配合长远化的经济发展,只能依托原生态环境,吸引访客群。旅游产品差异性小,不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业集群,整体造成劳动供给、资金转换、信息获取等方面无法满足旅游扶贫发展需要。
赣南贫困地区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电讯服务、餐饮住宿、游客接待中心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配备不足。多数农户仅靠自家能力接待游客,在规模上不具备接待大型旅游组织团的能力,难以满足大市场需求。
赣南地区呈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山地丘陵多,森林覆盖率高。多数乡村有河流经过,两岸山地自然景观星罗棋布,湖光山色,怪石奇峰,古树名木,足以让人留恋忘返,陶冶情操。现有三百山温泉景区、丫山森林公园等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乡村带动旅游发展样板。春季可至赣县储潭赏桃花,夏季可去大余避暑漂流,秋季可自驾崇义上堡看满眼金黄稻田,冬季可至石城九寨浴享温泉,形成“资源利用、民宿旅游”的开发模式。
赣南素有江南宋城、客家摇篮之称,整个赣南地区散布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至今有赣县白鹭古村、龙南关西围屋等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古遗迹、古建筑保存完好。独特的人文资源、客家文化、神话传说等都是具有珍贵价值的文化遗产。
赣南乡村目前十分重视乡村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在乡域范围内修缮主要公路干道,使之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并美化道路沿线景观,完善乡村规划建设,为旅游招商引资做积极准备。
3.2.1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产生活条件差。在赣南地区,多数农村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村内剩下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教育、医疗都得不到基础的保障,形成恶性循环。
3.2.2 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近些年由于大面积的开山种果、居民建房、村组交通建设、土地开发等影响,严重破坏了地区内生态平衡,地形破碎,土质疏松,植被稀疏,以致水土流失,溪流河畔水位降低。生态环境脆弱,恢复难度大。
3.2.3 贫困人口较多,亟待扶贫。受多年贫困影响,贫困区域劳动力知识水平低,普遍缺乏就业技能,增收渠道窄少。
3.3.1 已发展的旅游扶贫层次广泛。其一,赣南周边近郊旅游景点多数在乡村之中,例如赣县的白鹭、夏浒古村。这些地区的公路、民宿、餐饮等基础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其二,离城区和县区较远的旅游点,这些基本以保持原始的自然景观和朴实的民俗民风,具有朴素的吸引力。
3.3.2 旅游扶贫开发类型多样。赣南地区的旅游产品从类型上可大致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两类。自然型包括山丘型旅游地、特殊地貌型旅游地、瀑布跌水景观旅游地等;人文型包括文化遗产、遗址古建古迹、民俗民风等。
3.3.3 旅游扶贫初步收效颇丰。赣州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全面“重点工作项目化”的扎实推行,至2017年初,以多个项目为抓手,整合项目资金,抓实政策落户、项目进村、结对帮扶下让近60余万贫困人口脱贫,走向小康之路。
3.4.1 挖掘乡村特色,集中打造一批文化底蕴深厚、乡土本色浓郁、田园风光独特、环境整洁优美的旅游特色村。[3]从根本上转变村民就业思路,以前想要致富必须出门打工,现在保护开发生态家园,留守家乡也有很好的致富机会;对本身具备相关旅游资源的农户进行重点鼓励扶持,打造星级农家乐,金牌旅游宴,发挥传帮带的领头作用。
3.4.2 政府引导与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发掘赣南地区特色农副产品:脐橙、甜柚、烟叶、肉牛等,通过把优势资源转化为产品品牌,在拓宽销路、提优产品上都是双赢。通过近几年的持续推广,不少农户在思想观念上也发生了改变,整体素质逐渐提高。利用本地优势在旅游景区附近开办家庭旅馆和土特产店、开展农事体验,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大力发展种养殖业,赣南多数农户所依赖的传统产业有蔬菜、脐橙、烟叶、肉牛等,但普遍存在规模小、不形成产业的自产自销模式,没有真正将产业转化为经济主导力。在现代体验经济下,旅游企业应加强与农户的合作,把旅游企业和农户结合起来,即形成农旅结合的模式,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点。[4]通过利用地区山林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的优势,在传统产业上积极开发带动现有资源,打造万亩脐橙产业观光园、有机蔬菜实验基地等鼓励贫困户利用家庭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产品。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创新机制,从“输血”变为“造血”性脱贫。
提升农民就业技能,扩大就业渠道,是现今推行的扶贫方式之一。多数农户因经济来源有限,受教育意识不强,导致出现就业难的问题。以政府为主导,对有初中以上文化的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进行政策性的补贴学习农牧种植、养殖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掌握一门技能,带动家庭就业增收。
探索发展电商产业,农村淘宝已全面在赣南乡镇地区铺开。农民可将自己的农副产品在淘宝店直销,拉动旅游客需及广告宣传。并帮助贫困对象在本地企业就近就业,实现电商带动一批就业从而降低贫困率。
对地处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就地脱贫难度大、成本高的贫困群众,有序引导建设集镇或向中心村搬迁。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优化、美化集中安置点建设发展规划,争取由项目带动资金,让贫困群众能够长期住得稳,并能够开发自身淳朴的民俗民风特色,开展相关餐饮食宿的旅游接待项目,逐步达到致富。
只有留得住青山绿水,才能以旅游产业为扶贫发展基础。赣南地区山林资源丰富,但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必须树立积极长远的生态保护理念,推进林业的生态修复。对破坏生态环境采取严厉的追责制,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统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推进赣南地区扶贫进程。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对乡村水利、交通、电缆、网络、金融服务点等基本设施进行完善建设,做好对发展旅游扶贫工程中基础设施的后备保障。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把村庄整治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统筹起来。科学统筹规划全乡村组公路网络建设,形成相互连通的完整公路网络,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建设美丽旅游型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