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玉超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农业委员会板湖兽医站 224412)
仔猪腹泻病临床发生较多,腹泻一词是对肠道病症状的描述,其本质是肠道的炎性表现。本病大多因生物性病原感染引起,常见有4种,即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螺旋体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不同类型的腹泻其防治方案也不同。
仔猪腹泻是指哺乳阶段或保育阶段的猪在各种致病因素影响下导致的粪便稀软不成形,甚至呈水样现象[1]。很多发病因素均能导致腹泻发生,如肠道病原感染、天气突变、药物毒副作用、猪群应激、饲料霉变、遗传因素等,其中肠道病原感染是本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常见病原有细菌类、病毒类、螺旋体类和球虫等4种。
从我国各地报道来看,在所有类型的腹泻中,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大肠杆菌3种病原导致的腹泻占临床发病量的80%以上,是重点防控对象,也是本文重点阐述的疾病。流行性腹泻病毒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都属于冠状病毒科,其中流行性腹泻病毒主要存在于小肠上皮和粪便中,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病毒对碱敏感,火碱溶液最适合环境消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各组织和器官,体表分泌物及粪便中也有存在,病毒不耐热,65℃条件下1h之内即可死亡,大多数消毒剂都能将其杀灭。大肠杆菌主要引发仔猪的黄白痢,常发于哺乳阶段的乳猪,黄痢多于出生后的3d内发病,白痢则在10~30d均可发生,临床危害较大。
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临床的发病特征非常相似,二者主要危害仔猪。育肥猪和成年猪多表现一过性,粪便呈水样,大多一周之后自然康复,对生产性能也无不良影响。仔猪感染后则表现顽固性持续腹泻,尤其是刚出生后一周之内的仔猪,同窝感染率几乎100%,病死率在60%以上,有的甚至全窝最终都死亡。病猪消瘦,吃乳量下降,粪便稀薄,内含未消化完全的固体乳块,有恶臭。体温降低,发病后的2~7d内死亡,耐过猪生长速度缓慢,有的演变成僵猪[2]。
寒冷季节是本病的高发期,冬季到来前,严禁从疫区引入带毒猪,有条件的猪场尽量坚持自繁自养,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定期消毒[3]。由于仔猪发病和母猪卫生管理有关,一定要注意母猪卫生,产床、猪舍环境及乳区要定期消毒。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猪场生产区,大门口设消毒通道,来访人员雾化消毒1min以上再允许进入。除了生产区外,办公区是来访人员最为频繁的地方,门口也必须设消毒池。一线生产和管理人员禁止出入生猪交易市场及屠宰场,防止将病原带入。大肠杆菌病多因母猪乳房局部微生物超标所引起,仔猪吃初乳前用0.1%的温高锰酸钾水清洗消毒,之后再进行哺乳可很好控制本病。
仔猪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多因母猪妊娠期间,体内抗体含量不足,导致初乳中没有足够的母源抗体来中和病原而引发。建议母猪产前30d免疫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使其短时间内产生足够量的抗体,以便在仔猪出生后得到保护。大肠杆菌疫苗建议在上述联苗免疫两周后再接种,以免相互干扰。
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临床常采用对症疗法,通过止痢、补水和抗感染方案配合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死亡率。中兽药对本病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可选择清热解毒、化湿止泻的方剂,石乌散较为常用,组方为石榴皮、乌梅、葛根、白芍、生地榆、黄连、黄芩、干姜、柯子、炒山楂、芦根等,研末后用开水冲调,每头猪20g,连用3d可收到一定治疗效果。
大肠杆菌引发的黄白痢治疗相对容易,很多抗生素对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临床常用的有庆大霉素、链霉素、新霉素、恩诺沙星、磺胺脒及硫酸粘菌素等,但不同药在不同地区耐药性不同,有条件的猪场建议以药敏试验为准。药物在使用时通过口服方式给药,这样药物可直达病灶区,治疗效果优于注射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