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瘀毒”论治心系疾病进展

2018-01-18 09:39:12邹林蓁李运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高血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山东济南2500
中医药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心肌炎瘀血冠心病

邹林蓁,李运伦,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高血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山东 济南 2500)

“瘀毒”是近年研究的热点、重点,由瘀毒引发的疾病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等多系统。本文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总结、整理、分析,探讨瘀毒概念,总结瘀毒的产生机制,致病特征及特点,为临床辨治瘀毒提供借鉴。

1 毒的概念

古代毒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药物或药性,如偏性、毒性、峻烈之性,即《说文解字》释:“毒,厚也,害人之草。”②病证名字, 如丹毒、疔毒、委中毒等。③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它既指某个致病因素,也包含了诸多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热毒、疫毒等[1]。

毒有外毒、内毒之分,外感毒多是指感染之毒,如《内经》所述“五疫之毒”和温病中的温毒、疫毒、药毒、虫兽毒、酒精毒等;外袭之毒有邪化为毒、邪蕴为毒两种变化方式, 前者常由六淫之邪转化,后者多由六邪过甚化毒,或外邪内侵, 久而不除, 蕴积成毒,如王冰注《素问·五常政大论》:“夫毒者,皆五行暴烈之气所为也。”

古代医家认为“毒”多由外感,现代医家多倡导内毒致病说[2]。内毒是由内而生之毒,因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适导致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体内的生理产物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过多,以致邪气亢盛,诸邪蓄积,交结凝滞,转化为毒[3]。

2 瘀毒的概念

2.1 瘀毒的概念和源流

“瘀毒”最早见于东晋张湛所撰《养生要集》,书中指出了瘀毒缓积骤发的特征,但原书已佚,之后在北宋·丹波康赖《医心方》卷第二十九调食第一篇中又提到了该部分内容:“百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触其禁忌成瘀毒,缓者积而成 ,急者交患暴至,饮酒啖枣,令人昏闷,此其验也。”指出饮食失节可形成瘀毒,对人体造成伤害;张从正在《儒门事亲》卷二中提到瘀毒,“与脓血、涎沫齐下”,此处瘀毒为有形病理产物。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记载了脑疽瘀毒,“放出内积瘀毒脓血不止碗许”,此处瘀毒也为有形之邪。

清代对“瘀毒”的病因、病机认识有了发展。清·郭士遂《痧胀玉衡》言:“天蚕能治血分之痰,佐山甲透经络,以破瘀毒”。张璐在《本经逢原》下血篇述草药捣汁外敷治疗恶犬咬伤,“服后小便当有瘀毒泄出”。吴谦《痘疹心法要诀》述血瘀毒炽可发痘疹,其形如浮萍,非急攻不可,治宜凉血解毒,说明当时医家已经意识到瘀毒不完全是有形之邪。顾靖远《顾松园医镜》中述大黄牡丹汤加减方中冬瓜仁“散瘀毒,治肠痈”,认识到肠痈未成脓时,下出瘀热毒血可消肿;鲍相璈《验方新编》记载,“土三”方可“散瘀毒,引火下行”,还可引瘀火头痛之火下行,而该篇中的“土六”方,虽未直言“瘀毒”二字,但提出毒、瘀互结可致半身不遂痧,药用丹参、山楂、角刺等,可“散毒消瘀”,解痧症之痛麻。

近代,“瘀毒”理论逐渐成形。总结起来,认为瘀毒是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导致机体内产生的瘀血不能及时正常排出、蓄积体内化生的病理产物,也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4]。“瘀毒”在瘀的基础上化生而来,保留了瘀的基本特征,其性质凶险、胶结顽固、危害较大。陈可冀院士通过“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治疗的研究”[5],提出了“冠心病瘀毒理论”,认为“瘀毒致变”是“胸痹”“真心痛”的特殊类型,“瘀毒”是瘀血或瘀血兼其他诸邪日久不去化生的结果,是在血瘀证病机基础上延伸的毒邪为害的表现。刘龙涛、史大卓认为,在瘀血证基础上,毒气奔心,热毒、疫毒之邪侵入血分或心脉,瘀毒之邪共同伤筋腐肉,发为溃疡,丰富了“冠心病瘀毒理论”中对冠心病易损斑块的客观辨证[6];徐浩认为冠心病“瘀毒”发病凶险危急,一旦骤发必然蚀肌伤肉,痹阻血脉,此时冠脉闭塞、心肌坏死,再行解毒之法,实际意义不大,故徐浩提出及早识别“瘀毒内蕴”、具有“潜毒”趋势的患者,明确了“瘀毒”运用在中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意义[7]。谢海洲认为痰湿瘀毒积聚是癌病的病机之一,并提出瘀毒积聚的原因多为外感邪毒、七情郁结,饮食起居失节;麻瑞亭所著《医林五十年》中提出,瘀毒病位可在大肠,发为痢疾;李小清在《女科宝鉴》中也提出,瘀毒互结可作为宫颈癌的发病病机。

2.2 “瘀”和“毒”的关系

瘀是病理基础,毒是必然转归,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陈可冀认为,心系疾病中瘀是共同的病理基础。瘀久化热、酿生毒邪,或从化为毒,或因疾病缠绵不愈,失治误治,均可致瘀毒内蕴,随着疾病迁延,正气虚耗、病邪滋长,一遇外因引动、蕴毒骤发,则蚀肌伤肉,最终毒瘀共见、血瘀更盛、痹阻心脉,导致病情突变,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急危重症。也有学者认为瘀和毒的关系,是由毒邪先侵犯机体,导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阻于脉络形成瘀血;或毒邪直接损伤脉络,血脉受损,血溢脉外,离经妄行或血行不畅,亦可形成瘀血[8]。史大卓等[9]认为,在瘀毒从化的过程中,瘀、毒两者是相互促生的。一方面,瘀血阻滞脉络,血行缓滞,或不循常道溢出脉外,瘀久不散,蕴化成毒,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变性坏死;另一方面,毒邪损伤脉络,伤阴耗气、壅遏气机,又可导致血脉瘀滞。

瘀毒形成,有两个机制。一由脏腑功能失调,或素体阴虚阳旺,气火偏亢。当今生活条件、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转暖,社会安定,物质富足,饮食肥甘厚腻、嗜食烟酒辛辣,同时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快,工作、学习压力大,欲念丛生,心神不定,相火妄动,这些因素都可在体内蕴结化火成毒,损伤心络[10];安逸少劳,贪图享乐、缺乏运动、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则痰浊停聚,壅滞气机,血脉不畅。二由五志过极,气郁化火,《程兴轩医案》言:“或情怀不释,因怒而动血者有之……凡血离宫便成块,未可见血之有块,即认为瘀。”即认为因怒而瘀。三由痰湿寒凝食积血瘀,日久结聚,邪郁化热酿生毒邪,或从化为毒。四由内伤杂病,气失平调,火失潜藏,致火热毒邪内生,脏腑生热,热乘于血,血热内壅,则搏血为瘀,如迁延日久、失治误治,则正消邪长,一旦外因引动、蕴毒骤发,则蚀肌伤肉,进而毒瘀搏结、痹阻心脉、损坏血络[7]。

瘀和毒相互作用,易致急危重证。《温热逢源》说:“因病而有蓄血,温热之邪与之纠结,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热则愈形凝固。”即是内有瘀血的情况下,温热毒邪更易与之纠结。瘀为有形之灶,毒为病情恶变关键,瘀为常,毒为变,瘀毒互生互结,坏血损脉,腐肌伤肉,变生诸多病理生理变化[11]。瘀毒从化演变的过程中,还常常合并其他疾病而耗气伤阴,气虚则运血无力,阴虚则血脉失养,加重血脉瘀阻,甚至“瘀毒致变”,发生急危重证[12]。

3 瘀毒的致病特点

瘀毒具有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变复杂、病势酷烈、凶险多变、顽固难愈等特点。

3.1 起病急骤、传变迅速

毒邪内蕴体内,与瘀血、痰饮之阴邪胶结,可使病邪深伏,入血入络,初起不易察觉;一旦久伏之邪化热,热可入营血,亦可逆传心包,“火热受邪,心病生焉”《素问·至真要大论》,火热之邪伤人,最易入心[13],火性上炎,故起病急骤,且多有动血之变,热邪耗伤心气心血,损伤脉络,心神被扰,故瘀毒发病常骤发,病势急,虚实夹杂,传变迅速,严重者伤人性命。

3.2 病变复杂、病势酷烈

瘀毒的形成,并非由瘀单独化生,痰浊、积滞、水饮等物亦可日久瘀结,酿化为毒,瘀毒致病在急性期的酷烈性和慢性期的复杂性,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些兼挟从化的病理产物的性质决定的[14]。同时,兼挟他邪的瘀毒,可侵犯不同的脏腑、经络,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内伤中多挟痰挟瘀,故瘀毒致病,病情常复杂多变,变生诸证,病势多挟他邪而酷烈暴戾。

3.3 凶险危重

心为君主之官,心系疾病的后期,瘀毒与痰、湿等诸邪互结互长,邪猖于内而正无以存,内损脏腑,外蚀肌肉。血脉瘀阻可引起肺肃降失常,肺气不宣,心肺气虚,严重是可见元气虚脱、阴阳离绝之危候;心又与肾水火相济[15],瘀毒阻络,心阳被遏,则肾阳亦微,肾失摄纳,则见水气凌心,心阳更虚,咳喘、憋闷、心悸更甚,后期毒壅心神,瘀阻血络,可致神昏而窍闭。

3.4 顽固难愈

久患心病,气血阴阳均不足[16]。瘀血凝滞,毒损脉络,致使气血不足,阴阳失调,津液失布。心气虚而渐致心阳亦虚,心气心阳俱虚则鼓动血液无力,血流迟缓或瘀滞又形成瘀血。瘀血形成后更伤心气心阳,使之更虚,病情进而反复难愈;毒邪直接攻心,邪害心阳,心阳更虚,病情愈加严重。

4 从瘀毒论治心系疾病

4.1 治则治法

心为阳脏主通明,心脉当以通畅为本,瘀毒内蕴,病情凶险,治当活血解毒[17]。对于兼夹痰、浊、湿、寒诸邪,从化为毒者,邪盛为化毒之因,治疗当在活血解毒基础上,加强祛痰、化浊、利湿、散寒等祛邪治法,有助于毒化。而对于本虚标实者,需注重扶正固本,正盛自可托毒外出,不解毒而毒自祛。

4.2 临床应用

4.2.1 病毒性心肌炎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论》中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在温热病中,以心肺病变为中心者,毒、瘀、痰相互交夹为害者尤为常见[18]。如病毒性心肌炎,具有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情危笃的发病特点[19],由于温毒损伤心脉,导致心脏传导受损,出现心律失常,病久温毒耗气伤阴,热毒瘀血伤络,心脉失养,临床症见胸闷、憋气、乏力等。

瘀热邪毒损伤心脉的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上可以活血解毒、益气滋阴为主,顾护心气[20],赵秀莉认为,该病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热毒血瘀为标,故提倡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药用贯众、虎杖、黄连、苦参等,能分别在急性期和迁延期起到清热解毒、抗病毒、抗心律失常等作用[21];褚秋萍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正气虚弱之时感受时邪毒气,诸邪结聚,瘀毒互结,因此,治疗应活血化瘀、养心解毒,对感触时邪发病的急性期患者可以补阳还五汤及失笑散加减使用[22];李小妮认为,瘀毒互生互结,损脉蚀肌,因此无论在该病急性期还是迁延期,都应予活血化瘀药贯穿始终,在祛邪方面,常以清热解毒为治法[23];金妙文等认为,病毒性心肌炎初期表现以热毒为主,病至末期,瘀证显露,治则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基础上,予川芎、三七等活血通络[24];李裕蕃认为瘀毒阻滞络脉为该病病机,治疗可予三七、丹参通利血脉,淡竹叶、灯心草清邪热、利小便,使邪热从小便解[25];丁书文认为,感触温热时毒是该病重要病因,若温毒与瘀邪胶结,则应在养阴解毒的同时活血化瘀,以祛毒之所依[13];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后期,病机常夹瘀毒,李燕宁认为总治则当化瘀通毒、清热解毒[26]。由此看来,活血解毒法是临床治疗心肌炎瘀毒病机的常法,其中解毒又以清热解毒为主,毒有出路,则邪去神清,气血阴阳调和,心脉得养,有利于患者康复。

4.2.2 高血压病

心主血脉,脉络属心。心络、脑络、肾络、肝络输布气血,对维持人体血压的正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血压病初期多因心肝火旺,肝阳上亢,冲逆巅顶,上蒙清窍发为眩晕、头痛,但后期可因血压居高不下而造成多种并发症及脏器损害[13],病变复杂,牵涉多处,体现了毒邪的致病特点。这是由于该病发展过程中,风、火、痰、瘀、虚证可夹杂出现,由于初期将息失宜,心肝阳盛,心火、肝火相激相助,火无所制,导致火热积聚体内,炼液为痰,炼血为瘀。火热痰瘀胶结难解,久则生毒,浸淫血脉,损及脉络,又进而病久入络,正虚络伤,瘀毒更甚,渐至痼结难解,顽恶难愈,瘀毒壅遏血脉则伤心络,上犯于脑则伤脑络,下注于肾则伤肾络。

韩正石等认为,在高血压病初起期,瘀毒壅盛可伴肾阳虚证出现,因此该病在从肾论治的同时,应化瘀、解毒[27]。若高血压病病久,病久正虚,络脉气血不足,痰瘀浊毒入络,继而阻络、损络,伤及络脉汇集之处,临床变证丛生。因此,沉绍功提出“疏通络脉,透达络毒”之法[28],药用水蛭、莱菔子等化瘀通络,瘀祛则毒无所依;韦章进认为痰瘀蕴蓄,亦可在高血压病后期从化为毒。治宜化痰活血、清热解毒[29]。王浩中等认为,瘀邪可伏于脉络,蕴久化毒,瘀毒伏邪随气升降,败坏形气,逆乱气血,故治当化瘀解毒,以祛伏邪[30]。邵章祥认为高血压病病于瘀毒损络,治则当化痰行瘀、解毒舒络[31]。由此可见,瘀毒壅遏血络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机,治则当活血化瘀、解毒通络,瘀祛则气机无阻,气血流畅;毒解则脏腑清净,脉道滑利、经络畅通。

4.2.3 心律失常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病惊骇皆属于火”,痰火扰心使神无所舍,心神不安,故可发为心悸怔忡。《血证论》谓: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血脉壅塞,水饮停聚,痰火蕴伏体内日久亦可成毒,痰性凝滞,瘀阻气机,心气被阻则脉气不相顺接,故见脉律不调,《杂病源流犀烛》中所说“热生痰,痰流毒,痰毒灌注经络”,瘀痰毒邪胶结脉络,伏于体内,一遇诱因,痰瘀夹毒,上犯心神,络气阻遏,心络不宁。临床可联想到心律失常的突发性、严重性,恶性心律失常甚则戕人性命,这又符合了毒邪致病的特点。在治疗上,万启南认为,可予黄连、蒲公英、黄柏、栀子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32]。丁书文主张“清火化痰解毒”,化痰以行气血、通经脉,清热以宁心神,解毒则为祛邪之胶着,邪去正安,脉气通畅,心安神明,心悸诸症随之亦消,药用苦参消痰火,常山开痰结,黄连、青蒿清热泻火除烦,紫石英、莲子心、酸枣仁镇心宁神[33]。

4.2.4 冠心病

心主血脉,心脉瘀阻是冠心病发病的基础,瘀血阻滞日久可蕴化生毒,热毒亦可损伤脉络,积聚成结、伤阴致瘀。瘀毒互结则是导致冠心病恶化甚至死亡的病机关键[34]。早期瘀毒内蕴的易损患者,不常具备“毒”的典型表现,临床上难以察觉,此时可称之为“潜毒”[35];随着冠心病的日久不愈,心气亏虚、气化不力,津液运化失常,导致水饮内停,水停而血瘀加重,血瘀则心气更虚[36];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均属阴邪,阴邪易伤阳气,长期必然心阳受损。在冠心病瘀毒从化的过程中,或因瘀久而化为热毒,或夹杂痰、湿、寒、浊,邪久难去而化变为寒毒;毒与瘀互结,或从阴化水,导致水饮停聚,阻滞心气心阳,亦可从阳化热,灼损真阴,最终阴阳离绝,厥脱互见。现代医学认为,凝血及纤溶物质、炎性介质、微小血栓和血管活性物质的过度释放,均可归属于“毒“的范畴,直接影响了冠心病预后和转归,毒邪煎熬血液,伤津耗阴,血凝成瘀,或毒邪壅塞气机,凝滞血脉,血凝成瘀,抑或热毒伤络,血溢脉外为瘀[37]。急性冠脉综合症的病理生理研究显示, 易损斑块破裂所致心绞痛具有病情急、变化快的临床特点[38],其产生的炎症反应的表现类似于中医的红、肿、热、痛、溃疡、出血等,是热毒的辨证依据,这都具备瘀毒致病的性质。治疗上,可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配伍黄连、虎杖、酒大黄等解毒中药。

在冠心病瘀毒从化的过程中,活血解毒治疗大法重点应用于未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即冠心病稳定期、“瘀毒内蕴”的高危患者,活血解毒的虎杖、酒大黄可作为主要药物[39],四妙勇安汤、黄连解毒汤等方亦可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7],四妙勇安汤育阴清热、活血解毒,故能在冠心病治疗中升清降浊,畅行气血[40];胡世方认为,冠心病瘀毒日久而阻络者,化瘀解毒为其基本治则[41]。王新东认为,血气失和、伏毒损脉可日久化瘀酿毒、胶滞脉络,治当通脉祛毒。在瘀毒峻猛、猝然闭阻心脉时,球囊支架介入术及搭桥术能及时开通心脉,运行气血,精气血津运行不竭,心得濡养,而不至心之阴阳暴脱[42];心为火脏,其性恶热,《圣济总录》云其“受病则易生热”,因此,清热法是治疗冠心病的常法,陈黎明认为,瘀毒易从阴虚起,故治当滋阴清热、活血解毒[43];对于瘀毒内壅而热损心营者,李鑫辉认为治应活血通络、清营解毒[44];丁书文指出,可以清热解毒之品合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条达肝气;又考虑到瘀毒日久,易耗气伤阴,故在活血解毒大法基础上可予生脉散类,补气养阴,清补兼施,起到“邪退正安”“正胜邪退”的作用[45]。

4.2.5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系疾病的重要转归,临床表现为喘息不得卧,胸闷心悸,心衰患者多因劳累、感染,或药毒、酒毒等邪毒侵心,耗伤心气心阴,进而折伤心阳。心气既虚,心阴不足,不能濡养心体,若又有瘀血停滞体内,日久不去,胶结为患,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可变化为“瘀毒”;又或平素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缺乏运动锻炼,生痰生湿,痰湿壅阻,血脉瘀阻,体内脂、糖、痰浊、瘀血等内生之毒胶结蕴集,终致阴极阳竭,阴阳俱损,众毒积酿,顽固不化,牵涉多脏。慢性心衰病患者病程长、病情复杂危重、反复发作、难治愈,与瘀毒的顽固性、多发性、酷烈性等特点具有明显的相似性[46]。治疗上,活血祛瘀法贯穿始终,祛毒防变是关键[47]。

瘀毒致变,应遵循《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的“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必养其和,待其来复”的认识来防治瘀毒对心系疾病的影响,调养身心,补益心气,化瘀解毒,及时防治。在治疗时机上,如尚未瘀久化毒,过用苦寒解毒之品,可能凝滞气机、损伤胃气或引邪深入;如已具有化毒趋势,应在此时酌用解毒之品,以求未毒先清,未毒先化,可选用清透解毒药物,如金银花、连翘、野菊花等,防止瘀毒致变又不致遏邪伤正;当蕴毒已成,当及时应用清热解毒药,如黄连、穿心莲、大黄、虎杖、贯众。潜毒而未发的患者在临床上属于高危人群,及早辨识瘀毒内蕴的患者,及时采用活血化瘀药与清热解毒药,可以起到“既病防变”作用,降低心系疾病凶厄转归。

[1] 张学文.试论温病中“毒”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J].中医杂志,1981,12(8):5-8.

[2] 王小玲,张军平,许颖智.论毒邪理论在心系疾病中的运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8):2090-2093.

[3] 常富业,张允岭,王永炎,等.毒的概念诠释[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9):1897-1899.

[4] 卢笑晖.论热毒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8):750-751.

[5] 陈可冀.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治疗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11):10-12.

[6] 刘龙涛,史大卓,陈可冀.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瘀毒”致病临床表征初探[J].世界中医药,2012,7(2):152-154.

[7] 徐浩,史大卓,殷惠军,等.“瘀毒致变”与急性心血管事件:假说的提出与临床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10):934-938.

[8] 郗瑞席,张京春,冯妍.“瘀毒”理论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2):127-130.

[9] 史大卓,徐浩,殷惠军,等.“瘀”、“毒”从化——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病机[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11):1105-1108.

[10] 李晓.丁书文中医学术继承和创新思路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00-102.

[11] Feng Y, Xu H, Qu D, et al. Study on the tongue manifestations for the blood-stasis and toxin syndrome in the stable patient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Chin J Integr Med,2011,17(5):333-338.

[12] 郗瑞席,孟闫燕,杨巧宁,等.冠心病“瘀”、“毒”从化与综合防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6):641-642.

[13] 丁书文,李晓,李运伦.热毒学说在心系疾病中的构建与应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6):413-416.

[14] 赵智强.略论毒邪的致病特点、界定与治疗[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2):73-75.

[15] 张敬文,侯少静,章文春,等.命门学说机理探析之一——命门学说与自组织[J].中医学报,2015,30(4):531-532.

[16] 沈会.心力衰竭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17] 李圣耀,冒慧敏,薛梅,等.刍议瘀毒内涵及其在冠心病事件发生中的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9):1126-1128.

[18] 于俊生,王砚琳.痰瘀毒相关论[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6):323-325.

[19]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编辑部.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32):201.

[20] 王雪冰,李晓.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验案浅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14):75.

[21] 赵秀莉.“药对”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的辨证选用[J].中国社区医师,2003,18(10):23-24.

[22] 褚秋萍.病毒性心肌炎的同病异治[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44(5):14-15.

[23] 李小妮.从瘀毒论治病毒性心肌炎[J].福建中医药,2014,45(2):60.

[24] 方祝元.金妙文教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经验举隅[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2):118-119.

[25] 张宗益.名老中医李裕蕃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经验[J].临床荟萃,1993,8(22):1046-1047.

[26] 宋惠霄,袭雷鸣,吴金勇,等.论“毒邪学说”指导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辨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3):811-813.

[27] 韩正石,李俊.早期从肝肾论治高血压病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8):51-52.

[28] 沈绍功.从毒损心络论治高血压病[J].江苏中医药,2007,39(10):3-4.

[29] 万启南,韦章进,王晓卓.从“虚、痰、瘀、毒”论治老年高血压病探析[J].光明中医,2014,29(3):432-434.

[30] 舒发明,黄英,黄舟,等.试论“脉络伏邪”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运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8):2959-2962.

[31] 贾晓江.邵章祥主任医师从瘀毒损络论治高血压病[J].四川中医,2006,24(5):1-3.

[32] 徐锐,万启南,张占先.从“虚、痰、瘀、毒”论治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探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9):15-18.

[33] 焦华琛.丁书文教授应用抗疟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8):1395-1397.

[34] 刘龙涛,陈可冀,付长庚,等.从“因瘀致毒”谈冠心病的病因病机[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11):1378-1380.

[35] 徐浩,曲丹,郑峰,等.冠心病稳定期“瘀毒”临床表征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2):125-129.

[36] 郗瑞席,孟闫燕,杨巧宁,等.冠心病“瘀”、“毒”从化与综合防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6):641-642.

[37] 赵地,郭伟星,姜红菊,等.冠心病从虚瘀毒论治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4):307-309.

[38] 范如宇,丁碧云.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2,16(4):537-539.

[39] 李圣耀.瘀毒在冠心病发病中的意义[N].中国中医药报,2017-12-29(004).

[40] 陈云志,张军平.四妙勇安汤在心系疾病中的运用和前瞻性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5):1014-1016.

[41] 胡世云,范武庆.瘀毒阻络与冠心病证治[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2):49-53.

[42] 王新东,祁晓霞.从血气伏毒构建冠心病中西医融合证治范式[J].新中医,2017,49(11):146-148.

[43] 陈黎明.从阴虚瘀毒着眼治疗冠心病[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7):13-15.

[44] 李鑫辉,黄淼鑫,杜建芳,等.从中医“瘀”“热”“毒”浅析活血清营解毒法治疗冠心病胸痹的理论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2):112-115.

[45] 卢笑晖,张琰.丁书文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冠心病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4):294-296.

[46] 赵林颖,鲁宪凯,周海峰.中西医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体会[J].河北中医,2009,31(8):1169-1170.

[47] 窦荣海,金华,温鑫洋.从虚、瘀、毒探析心力衰竭的中医干预策略[J].中医研究,2013,26(6):10-12.

猜你喜欢
心肌炎瘀血冠心病
一个小感染,怎么就变成心肌炎了?这些症状一定要重视
祝您健康(2024年1期)2024-01-11 04:39:32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基层中医药(2020年6期)2020-09-11 06:35:36
警惕冠心病
智慧健康(2019年36期)2020-01-14 15:22:58
小心盆腔瘀血综合征被误诊为盆腔炎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足部采血后瘀血减少的影响
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