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通渭县农牧林业局,甘肃 通渭 7433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面对丰盛的餐桌,如何吃的放心、吃得好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根本性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基础,根据县编办发文要求,该县成立了通渭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编制4人,主要职责是负责综合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及相关工作。各乡镇成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监督检测、产地准出及追溯管理等工作。目前,全县18个乡镇均成立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乡镇下属村设置了监管员,基本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解决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的无人监管的状态。
建成通渭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项目,批复总投资为30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60万元、仪器设备购置210万元、工程其他费用20万元、预备费1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改造实验室537m2,改装无菌操作室9.49m2,改造常规实验室527.51m2。配套检验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共计73台(套)。
在大力引用和贯彻执行相关国家、行业以及省地方标准的基础上,针对通渭县农业生产实际,加快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的申报和制定,填补标准空白。制定了《绿色食品(A)定西荞麦生产技术规程》(DB/T119-2003)、《金银花栽培技术规程(DB62/T-2017)》等省级地方标准,制定了《定西莜麦生产技术规程》《定西荞麦生产技术规程》《通渭县谷子全膜覆盖垄沟穴播栽培技术》等地方标准。
每年通过“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夏季百日行动”“秋冬种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对全县农药、种子、肥料、农膜等农资经销网点及农资批发部进行了全面检查。严厉查处生产经营假劣种子、套牌侵权、无证生产经营、未审先推、包装标签不规范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销售农药有效成分不足、过期农药、禁限用的农药及添加违禁成分和无证生产、一证多用、套用或冒用证件等违法行为;确保不出现因农资质量引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坚决杜绝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行为。对重点蔬菜产区范围内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单位农业投入品使用开展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其完善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同时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的规定。
一是根据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结合通渭县的自然生态优势,围绕特色农业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目前,全县认证“三品一标”企业和合作社达15家、产品23个,把“三品一标”认证作为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二是定期不定期检查认证企业的是否有农业生产记录、是否按标准组织生产,督促建立农药、肥料、种子等农业投入品使用制度和生产记录,按规定完善生产管理档案;三是重点检查“三品一标”标志转让、买卖证书和伪造、冒用、模仿标志,使用违禁投入品,擅自扩大产地等行为,严格执行退出机制,引导经营单位建立查标验证制度,把好进货准入关。建立了举报投诉制度,畅通举报、投诉渠道。
积极探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对已经申报为生产经营主体追溯应用点的通广药材有限责任公司、西川农产品产业化专业合作社和红荣蔬菜有限公司的网络追溯平台建设情况进行了跟踪和督促;对平襄镇、碧玉乡、马营镇等8个乡镇监管机构的办公条件、人员配备、网络平台运转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并对平台建设滞后的平襄、马营等乡镇进行了督促,要求其进一步按省市县追溯平台建设要求完善办公场所和人员配备,做好网络监管追溯平台的不断完善。
一是在现有7.23万亩果品生产基地基础上,2018年计划新建果品基地32726.9亩(苹果26263.4 亩,核桃 6403.5 亩, 皇冠梨 60 亩);在 3.6 万亩花椒基地的基础上,通过农户自建分散经营和合作社适度规模经营两种模式,计划新建花椒种植基地76945.1亩。2018年新建中药材种植基地6万亩,其中金银花2万亩、党参、黄芪、黄芩为主的道地中药材4万亩。二是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县上成立了通渭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各乡镇成立农业产业发展分公司,每个中药材基地建设村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每户种植户为合作社会员。
尽管通渭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监管水平持续不断上升。但在监管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通渭县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重视程度还没有达到监管工作的要求,县乡两级专项经费投入不足,乡镇一级没有投入专门的监管费用,无法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农药的大量使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大的隐患,特别是温室大棚种植的迅速兴起,蔬菜病虫害不断增加,化学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生产者重化学防治轻综合防治,由于农药在病虫害防治中具有见效快、效果好的特点,长期以来人们对用农药防治病虫产生了依赖思想,因而不重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1]。
由于农产品种类繁多、生产分散、标识缺乏、大多数没有实现可追溯等原因,监管机构并不能掌握市场上大部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导致监管持续性差、全面性低、成本高[2]。通渭县监管站编制4人,实有3人,要负责全县农产品生产、储藏、运输、检测、追溯等全面工作,任务重、压力大。
县级成立了单独的监管站。全县各乡镇均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下属各村也设置了监管员。乡镇一级存在着只挂了牌子,人员少,全部是兼职,也没有基本的速测设备。至于按要求乡镇设立村级监管员、组协管员只是按照要求设立,根本无法开展实质性的工作。
常规农业技术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矛盾。农药、化肥的发明为农业的发展带来新契机,它们也成为农名培养农作物的常规手段。但是,长期使用、滥用这些化学品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后果[3]。全县农业生产方式以家庭为主,观念落后,效率低下,生产资料购买和农产品销售都是单独进行,产品种类多、专业化程度低,造成推行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问题多、困难大。
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乡村各级投入力度。大力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设备、经费方面的保障工作,培养更多的乡镇监管检测人员,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细化任务,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1.农业技术部门要积极开展病虫害防控方面的技术宣传和指导,派更多的技术人员深入到大型生产基地、农户地里开展病虫防控实施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的综合运用,尽量减少应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同时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技术,提高肥料综合利用效率。
2.深入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畜禽屠宰、水产品违法添加禁用物质、农资打假、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等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农业投入品和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合作社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和“三品一标”认证,充分发挥“三品一标”产品在制度规范、技术标准、全程控制、档案记录、包装标识、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的优势,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同时,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来推动更多的企业和合作社开展“三品一标”认证。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区域、产品示范企业、合作社,对追溯建设好的企业和合作社进行表彰奖励,并对追溯模式进行推广,对全县农产品大型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开展追溯培训、技术指导。对企业和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实行身份验证,对没有市场产地证明和追溯二维码的产品,一律不准进入市场销售,倒逼农产品生产者主动开展追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