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涛 郑 策
(1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073;2天津商业大学)
我国大多数蓄滞洪区在各个水系中下游平原地区,内部拥有约为166.5万hm2耕地,当地居民收入脱离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很多居民选择进城打工,造成蓄滞洪区耕地闲置,并在蓄滞洪区建设中,开挖土方造成植被破坏、自然景观丧失等情况,急需生态修复,保证土地自然生产力。对此,在进行城市蓄滞洪区生态修复的过程中,要重视“城市双修”理念的运用,并贯彻到各个建设修复环节中,提高城市蓄滞洪区生态修复水平,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市蓄滞洪区生态修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双修”特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是有计划地修复已经遭受破坏的山体、河流和植被,借助科学有效的手段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和优化功能;城市修补是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城市历史文化与社会网络的挖掘力度,实现城市功能体系和承载空间的系统化修补和完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在落实城市双修理念的过程中,要凸显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结合城市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谋划,进一步完善城市修复和生态修复的相关政策,整合资源,调动全员和城市居民的力量进行生态和城市的修补,完成修复任务。
在落实城市双修理念时,结合城市生态情况、建设阶段和环境质量,提出针对性修复任务、修复目标与修复方案,远期建设和近期建设结合,逐步落实。
在落实城市双修理念时,尊重和了解自然与城市间的发展规律,加大历史文化遗产、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避免建设性破坏,提高双修效率,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
从大流域的生态角度出发,识别生态空间,水蓄滞洪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地质灾害敏感区域、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等重点区域进行图形叠加分析,划定城市生态红线,纳入城市总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实施和监督,最大限度地保护对城市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自然生态资源。
在城市蓄滞洪区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遵循“城市双修”理念,加强对水路交错带的生态修复工作,由于常年受上游洪水冲刷,常水位与洪水位间的过渡区域生态系统较为复杂,在实际修复建设中,要保证原有生态方式,保证水生动植物合理的生存空间,一方面要做好圩堤整修加固,保护现有湿地野生植物群落,强化天然湿地水岸保护带与隔离带具备的生态作用,并在湿地河岸位置进行补植与新植湿地植物;另一方面要去除过度生长的植物,维持和保护该湿地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的多样性。
在实际建设中,要加强水源涵养与保护林带的建设力度,尽量选择本地抗逆性较强的耐水湿乔木树种,除了考虑到树种的耐水湿能力,还要考虑其欣赏性,满足城市景观设计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可以选择落羽杉、中山杉、桑树、黄连木等耐水淹类树种,即使在深水淹浸的情况下可以维持30d左右,防止树木枯死而造成的网格空挡,提高城市蓄滞洪区生态修复的综合质量水平。除了喜湿树种之外,这类树种根部极其发达,可以在蓄滞洪区条件下生长,沿着河道坡面生长,借助发达根系吸收土壤水分,减少土壤空隙水压力,提高土壤颗粒间接触程度,进而有效提高土壤的综合强度,保证堤岸坡面稳定程度。
在城市蓄滞洪区生态修复中,依托于城市双修理念,要加大预防监督力度,一方面,完善预防监督体系,完善地方配套法规与文件,提高城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的有序性和规范性,落实管护责任,构建完善的预防保护体系,规范执法程序。另一方面要做好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将预防、监督、修复有效结合在一起,检测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城市蓄滞洪区生态修复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在城市蓄滞洪区生态修复过程中,要遵循“城市双修”理念,做好城市内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加强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并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完善的城市蓄滞洪区修复体系,促进城市双修目标的实现,进而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将康发展。
[1]王开荣.蓄滞洪区植物生态修复技术——以全椒县荒草圩蓄滞洪区为例[J].安徽林业科技,2016(3)
[2]王薇,李传奇,向立云.蓄滞洪区生态修复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