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爱芳
(石家庄鹿泉区农广校 河北 石家庄 050021)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经历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两个阶段,基本解决了农技推广体系的“温饱问题”,“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得到了初步改观。一是农技人员从事业务时间得到了有效保障。二是公益性技术难题和纠纷得到了有效解决。三是农民对农技人员的信任感增加了。
一是必须坚持公益性改革不动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责是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现在农技推广体系作用不明显的核心问题是公益性服务工作做得很不够。我们只有在效能改革中,眼睛向内,练好内功,把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做充分,才能履行好国家法律赋予的基本职责。推行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必须坚持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改革取向,这是农技推广机构不可逾越的红线。二是必须坚持以推动基层公益性服务落实为改革取向。推进效能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国家补助资金的导向和保障作用,推动各地保障基本公益性服务落实,这是发挥农技队伍作用的重要抓手。三是必须坚持激发队伍活力取向。人的因素是发挥体系作用的关键,只有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探索用待遇、事业留人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积极搭建农技人员发挥作用的平台,让农技人员在公益性服务中安居乐业,这支队伍的活力才能得到有效激发,效能改革才算真正成功。四是必须坚持创新取向。通过构建创新机制,鼓励各地探索出发挥作用的有效形式,为效能改革提供动力。
一是将公益性职能具体化和规范化。农技推广法虽然规定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七项公益性服务职能,但在实施中尚未具体化、规范化,需要农业部依法开展公益性职能具体化、规范化顶层设计,统一编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各项具体工作、工作计划和工作规范,并把这项工作纳入补助项目实施重点内容,由各省行业业务主管单位统一组织实施,这将是今后效能改革的首要任务。二是把长期连续性跟踪服务作为具体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小麦吸浆虫是河北小麦产区的毁灭性虫害,我们一个区域站连续多年做了小麦吸浆虫的定点调查,把所服务区域各村的小麦吸浆虫调查情况逐年积累,分析各村之间和历年的变化规律,及时准确发挥各村虫情测报,这项长期连续跟踪测报服务为当地吸浆虫防治发挥了很好作用。类似这样的长期跟踪服务,是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当然职责,这个工作做好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三是重点抓好“三性鉴定”工作。农业新技术的先进性、安全性和适用性鉴定管理是农技部门的职责,目前农村很多地方,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的指挥棒在农资门市手中,由于他们的“三性鉴定”做得不充分,带来了很多纠纷和生产损失。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应利用自身试验示范基地,发挥主体作用,做好“三性鉴定”,既避免了农业生产损失,也体现了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
一颗星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要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效能改革,发挥农技队伍作用,只要运用二八效应中的20%重点原理,建立选拔培养农技特长之星机制,选择一大批农技特长之星,并在全省乃至全国加以推介,给他们创造发挥作用的平台,让他们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这对提升农技队伍效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选拔农技特长之星,实现农技人员荣誉、收入双丰收,在农技队伍中树立潜心钻研业务的正确导向,可以起到一招激活满盘棋的作用。三是建立农技推广技术特长之星培养机制,采取培训、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培养农技人员发挥技术特长,给他们搭建钻研业务的平台。
基层农技人员服务在一线,工作范围小,很难取得省市级那样大范围的成果,把县乡农技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技人员职称评定标准与国家和省市级农技人员评定标准等同,对基层农技人员来讲是不公平的。这样的办法不利于引导基层农技人员潜心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只能助长基层农技人员一门心思谋成果,其结果只能挫伤基层农技人员服务的积极性。建议把实践服务能力、论文作为基层农技人员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同时,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建立农技人员正常职称晋升制度,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
一是把农技推广创新列为补助项目资金的重要内容之一,鼓励各地大胆尝试,每县都要结合实际明确一项以上农技推广创新任务,不开展创新,就减少相应资金支持。二是建立农技人员合理化建议机制,设专项资金鼓励农技人员结合本职工作,搞小发明、小创造,形成农技队伍全员搞创新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