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脱贫攻坚时期高校扶贫作用的发挥及启示

2018-01-18 04:08:12聂怀勇岳丽娜
现代农村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理工大学定点贫困地区

聂怀勇 岳丽娜

(1华北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 河北 唐山 063000;2华北理工大学现代技术教育中心 河北 唐山 063000)

1 引言

贫困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难题[1],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更加突出。面对贫困,我们党和政府一直坚持不懈地带领全国人民顽强抗争,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扶贫工作规划。当前,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就做好扶贫脱贫攻坚工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其中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明确要求,高等院校要积极参加定点扶贫工作,承担相应的定点扶贫任务。2013年,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制定了 《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该意见专门提出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特色优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2]。自工作启动以来,全国高等学校积极响应,纷纷投入定点扶贫工作中,华北理工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先后承担了河北省张家口、承德等地区的定点扶贫工作。

笔者通过深入华北理工大学定点扶贫地区开展调查走访,并结合对其他兄弟高校扶贫工作组的电话及邮件访谈,了解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具体措施及取得的成果,分析并总结高校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的有益作用,并对今后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为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扶贫脱贫攻坚时期高校扶贫作用的发挥

2.1 通过教育引导,激发农村贫困居民的致富热情。贫困地区居民思想观念上的贫困是制约他们彻底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贫困地区的大部分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接触现代信息、了解外界事物的机会较少,使得他们产生听天由命、消极等待、固守经验、不思变革的思想观念,这些观念扼杀了贫困居民自主脱贫的意识,养成了依赖政府救济的懒惰思想。

要想真正实现贫困居民脱贫致富,精神扶贫是首要前提。为转变贫困居民穷不思变的保守观念,唤起他们追求富裕的自觉意识,高校扶贫工作组积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向贫困居民引入新的知识信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4],激发贫困居民的致富热情,增强他们摆脱贫困的信心。华北理工大学扶贫工作组通过召开党员中心组例会、村民代表例会,以及入户宣讲等方式,向贫困居民宣传解读国家、省、市的扶贫惠民、富民政策。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讲透,使大家能够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白扶贫攻坚的深远意义,调动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革新贫困群体及个体的观念意识、思维模式、价值体系,摒弃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消极态度,激发其开拓精神,激发贫困居民的内生动力。

2.2 加强产业扶贫,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目前,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区等交通欠发达的地区,基本上没有规模化的经济实业,农业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单一。此外,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依靠传统手工劳动、封闭生产经营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贫困地区的农作物产量低,收入少[2]。

加强产业扶贫,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是增加贫困居民收入和减少贫困人口的重要举措[5]。为此,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组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产业扶贫。例如:利用高校自身学科、资源、人才等优势,在实地调研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对贫困地区已有的传统种植、畜养进行优化、改造和扶持,指导贫困地区合理开发自身资源,将自身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高校通过对贫困地区传统优质农产品进行工艺流程方面的现代化改造,提高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区域品牌[6];利用高校平台,引进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扶贫项目,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实现农产品收益最大化[5]。

华北理工大学扶贫工作组充分利用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定点扶贫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谋划产业项目,帮助贫困居民拓展肉牛、黑猪、山羊、肉鸡等养殖产业、中药材种植产业、光伏发电产业等,通过“大户带小户”模式和党员干部带群众等形式,鼓励农户组建新的种养殖合作社。借助“政银企户保”利

益联结机制,吸收带动贫困户通过打工赚薪金、土地挣租金和入股得股金方式增加收入。扶贫工作组从可行性论证、原材料采购、技术保障、产品包装、销路拓展等各个环节为村民出谋划策、组织调研考察、帮助制定合作社管理章程,确保项目收到实效。

2.3 通过“定群”教育培训,促进贫困地区居民整体素质提高。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主要以贫困地区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物质水平的提高作为扶贫脱贫的考核指标,因此,对贫困地区的投入更倾向于物质方面的投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我国贫困地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提高缓慢,这也是我国部分贫困地区长期不能摆脱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3]。因此,高校在定点扶贫工作中积极开展针对不同群体的教育培训活动,在充分调研各个群体不同需求的基础之上,结合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特色教育培训项目,例如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再就业技能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基层教育人员培训等。

2.4 多部门协调筹措,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校舍、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是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承担定点扶贫任务的高校均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与多部门协调,筹措基金,为改善定点扶贫地区的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华北理工大学为例,扶贫工作组针对扶贫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与县扶贫办、环保局、教育局、农牧局、水务局等部门对接,了解政策,争取支持。陆续开展了滦河川稻田沟渠修缮工程、下营子河套土地治理工程、村教学点建设工程、光伏发电工程、公共厕所及垃圾池修建工程、乡村公路减速带安置工程、道路亮化工程、联通信号塔和移动信号塔塔基新建工程等,保证了村民汛期生产生活安全,改善了村容村貌、解决了村民通讯不畅通等问题。另外,扶贫工作组充分利用华北理工大学医学教育的学科优势及附属医院便利条件,组织专家下乡为村民开展义诊,为乡村卫生院捐赠了常用药品和治疗仪器,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进行了医疗救助。

3 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3.1 强化精神扶贫。我国贫困地区不仅存在资源匮乏、经济收入低、基础设施不足的物质贫困问题,更普遍存在思想观念落后、摆脱贫困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足的精神贫困的问题。相比物质上的贫困,精神上的贫困是更顽固、更难以根除的顽疾,参与扶贫的机构需要付出更长时间和更多的精力去帮助贫困村民转变根深蒂固的保守观念,塑造积极进取的致富热情和信心。因此,高校扶贫必须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教育方面的优势,强化精神扶持[7]。

3.2 建立涵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心理效益的扶贫成果评估指标体系。在扶贫效果的评估上,承担扶贫任务的高校与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普遍存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和心理效益的现象。将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总值、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等作为主要的评估指标,而衡量社会效益和心理效益的指标往往被忽视。对于扶贫的社会效益可以从贫困地区社会平等的程度、妇女地位的改善、生活方式的变化、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社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估,对于心理效益的评估可以从贫困居民对扶贫项目及其结果的满意度、对参与扶贫项目后的生活感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及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7]。建立涵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心理效益的较全面的扶贫成果评估指标体系,对高校扶贫的效果有一个全方位的评价,促进贫困地区居民实现经济、文化、生活观念等的全面脱贫。

3.3 适当开展参与式扶贫。目前,高校定点扶贫的模式主要是以救济式、开发式、科技扶贫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但是,通过对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实地调查和分析,不难发现救济式、开发式、科技扶贫三种模式均是以政府部门、高校等承担扶贫任务的组织机构为主要引导者,在扶贫过程中缺少贫困居民的主动参与,虽然经济收入水平提高了,但他们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监督的能力提高缓慢,应加强引导参与式扶贫模式。参与式扶贫模式是对传统“自上而下”扶贫方式的创新,它是指通过让贫困居民参与扶贫项目决策、实施和监督的过程,从而提高贫困居民自主脱贫、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3]。实现了扶贫单位主导与贫困居民积极参与的有机结合,激发了贫困居民的民主意识。

当前,华北理工大学正在贫困地区积极推行参与式扶贫方式。具体做法是:贫困地区的村民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推选代表,适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建立起以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目的的一套体系。代表们与扶贫工作组共同分析导致该地区贫困的原因,找出脱贫的办法,将脱贫办法提交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科学性、可行性论证,并由村民民主表决,根据村民的意愿和实际情况制定出扶贫开发规划,由村民项目小组负责实施与监督。

4 结语

高校作为扶贫脱贫攻坚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升级发展、促进贫困地区公共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进一步实现到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任务中,应更加努力的依靠自身优势,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务实有效的精准扶贫新道路,为新时期的脱贫攻坚工作发挥更大的推动力,为打赢扶贫攻坚战贡献应有的力量[8]。

[1]卿素艳.基于生计资本视角下的农村贫困代际传递——以广西省龙门村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曾赣斌.新形势下高校对口扶贫新模式研究 [D].广州:暨南大学,2015.

[3]靳拥军.重庆市农村科技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D].重庆:西南大学,2011.

[4]范玉凤,李正琪.高校实施农村文化扶贫的路径探索 [J].民营科技,2016(01):239,82.

[5]庞晓涛.高校参与国家重点扶贫县帮扶工作的思考——以浙江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省景东县为例[J].科教文汇,2015(04):1~2.

[6]吕凤亚,董国新.高校参与江苏重点帮扶县扶贫开发的思考 [J].商业经济,2010(09):55~56.

[7]方锦明,王家骧.高校实施农村扶贫工作探析 [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5):98~100.

[8]焦新.发挥高校优势探索多样化扶贫路径 [N].中国教育报,2016-4-18(001).

猜你喜欢
理工大学定点贫困地区
昆明理工大学
例谈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解析几何中定点问题的处理策略
直线过定点的5种特优解法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 15:53:19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16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石油沥青(2020年1期)2020-01-01 03:15:06
昆明理工大学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