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革命老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

2018-01-18 04:40吴秀林
现代农村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老区供给农产品

封 莎 吴秀林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5年11月首次提出应在适度扩大总内需的情况下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号召迅速引发了经济学领域专家学者们的一致共鸣。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倡议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民持续增收。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再次对农业供给侧改革这一重要举措作了详细的部署。为此,改革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在我国各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响应,这将成为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全力推进的重要举措。革命老区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更有必要全力融入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潮中,它能进一步释放老区农业经济的要素红利,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三产融合,形成产业的集聚融合效应和聚银效应。

1 革命老区农业供给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要素失衡,农产品面临双重挤压的态势。伴随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逐渐转化,革命老区的农业已面临着双重挤压的畸形发展态势。一方面,革命老区农业要素的供需都深受计划经济影响,粗放式的经营管理导致土地资源极其浪费,加上老区资源与环境约束,其物流成本相对较高,农业经济的运行成本日益攀升,而农副产品的价格滞涨,老区不具备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而且为了单方面地提高产量,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引起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老区的农产品也遭受到了价格与成本的双重挤压,我国许多农产品价格远远高于国外农产品输入到我国的到岸完税价格,这种价格倒挂现象几乎封闭了我国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空间;而且因劳力成本和土地租金的提升需求以及农药、化肥等材料的加大投入,导致农产品的利润空间严重挤压。这种双重挤压态势所显现出来的结构性问题势必会削弱老区农业经济的竞争力,迫切需要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来充分释放供给侧这一端的要素红利,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1.2 农业品质结构失衡,农产品供需矛盾凸显。因资源配置与市场机制使得革命老区的农产品品质面临着结构性的矛盾,低端农产品普遍过剩,而中高端农产品则严重供给不足。一方面,由于老区地广物博,远离中心城市经济的辐射,本土生产的玉米、水果等低端农产品比重大,几乎出现了产能过剩或供给滞销的“丰收悖论”,农产品价贱伤农仍难销,甚至还可能引起低端农产品的恶性竞争,农民辛苦劳作却增产不增收。另一方面,由于革命老区受地域交通和人力资本的限制,精深加工能力和创新意识薄弱,绿色或有机类的优质农产品比重相对较低,多以鲜销为主,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显现出了高端农产品的供给短板,农民依然增收困难,这种品质结构的供需失衡也充分暴露了老区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迫切需要去低端农产品的库存而补中高端农产品的供给短板。

1.3 农业产业链失衡,产业供给体系梗阻。老区低端农产品过剩而高端农产品却供给短板,这说明缺乏一个有效的农业供给体系来保障农业产业链的运行。首先,由于四川革命老区主要处于四川东部的偏僻地域,农村经济的运行通常缺乏熟练劳动力,生产效率极其低下,而且农业产业链延伸不够,农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或初加工,其附加值极低,老区根本不具备技术优势;其次,革命老区的土地资源丰富而经营思想保守,过分追求粮食产量而特别强调农业生产环节,忽视对农业产前或产后环节的扶持与投入,以至于农业产业链比较单一,出现了第一产业较活跃,第二、三产业相对滞后,产业链缺乏必要的长度与广度。再次,老区的农业缺乏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农产品形态单一,基本上还只是单个农产品之间的竞争,其第一产业的低端性会牵制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二、三产业的运行成本也会严重制约其第一产业的推进,导致农业产业供给体系的严重梗阻。这种农业产业链的失衡现象迫切需要改革供给侧的结构来提升产业链之间的耦合性,进而提高产业供给体系的多元化效率。

1.4 农业生产主体失衡,农业人力资本弱化。由于革命老区地处偏远的贫困山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无法占据优势,因受经济、区位、交通、信息等“瓶颈”因素制约,既留不住存量的科技人员,也吸引或培养不了高素质、高技能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即便是每年从老区本土考出去的重点大学毕业生,也不愿再回到老区来就业创业。以至于老区的高职称人员比重非常低,主体还是初级和中级人才,而且老区具有初、高中学历的优壮劳动力也陆续奔向中心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务工,本土大多是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使得老区非常缺乏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优质劳动力,人力资源更不易提升形成人力资本。为此,当前的老区本土人才难济,已出现了农业人力资本的短板,这种农业生产主体的失衡现象迫切需要有经验、有技能、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人力资本作为强力支撑,需要新型职业农民的智慧与技能来改善老区的农业生产主体结构。

1.5 农业生态供需失衡,农产品存在质量隐患。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追求绿色健康的低碳意识也在明显增强,譬如对空气的清新、水源的清洁、农产品的生态、工业品的环保等项目的生态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在绿色需求加大的同时,也需要管理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当前老区由于地域局限,其农产品的安全快检和全程监管往往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人员配备、安检设施和安检技术都非常滞后,许多农产品缺乏质量稳定性,甚至可能会残留着农药、化肥、激素等污染物,而且有的还使用过量添加剂或不规范加工程序等,要改变这类农产品生态供需失衡的现状,迫切需要从农业供给侧的源头抓实其质量管理。

2 革命老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分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推动老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确保老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措施。

2.1 更新农民经营理念,拓宽农业产业集聚思路。革命老区的农村经济建设要紧跟全国农业发展的节奏,必须践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推动老区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老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首先,在新常态下,要借鉴发达地区改革农业供给侧的成功经验,顺应农业经济需“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基本目标,理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时间、空间上的逻辑关联性和方案可行性,坚持改革农业供给侧的合理化与农业经营的多元化同向同行,坚持农业产业的集聚统筹与农业经济的创意发展协同并举。其次,革命老区因为其偏远僻静和原生态的地域特征恰能让宝贵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得以原生态般地体现,其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非常殷实和富庶,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生态资源尤为丰富的区域,为此可以思考将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作为本土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的主方向,以共享发展理念和减负成效来拓宽农业产业集聚的基本思路。

2.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实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新常态下的现代农业需要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和结构性调整的关键。常年深居山区的传统农民其小农经济意识与现代农业经济建设极不匹配,农业生产大多还停留在粗放简单的初加工层面。首先,必须把农业改革的侧重点放在供给侧的人力资本提升方面,要加大力度推进农民的市民化转移进程,增加农业人力资本的投资,培育新型的职业农民,让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主体。其次,要让新常态下的农民伴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自然成长。推行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障碍,降低农民市民化的成本,完善农民用工机制,提升农民就业的报酬。再次,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让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享有同等教育待遇,对农民进行相应的技术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生态意识、管理水平以及创新能力,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产能过剩和低品质等供给侧问题。

2.3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形成农业利益联结机制。改革老区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其市场风险的抵御力,鼓励农民创新开展土地、劳动、技术或产品的要素投入与合作,规范农村土地的流转关系,形成农业利益联结机制。首先,要加大老区的农技推广和专业指导。有条件的村社可优先发展专业种养殖户、家庭农场及各类中小企业或联合组织,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多元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其次,要多元化地搭建起老区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针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需求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有效化解农业经营中的各类风险,充分发挥金融产品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保障作用。再次,老区各级政府要在政策、信息、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业经营的支持与指导,可有条件地推行税收优惠或减免、利润返还等政策,实现经营收益的合理分配与利益联结,充分发挥利益联结机制在改革农业供给侧中的导向作用。

2.4 去库存降成本并举,实现农业经济规模效应。首先,通过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融合来实现去库存。老区可适当考虑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产业链,引进新工艺开发新产品,从基地种植到农产品多级加工,到智能仓储管理,到市场营销建设,再到乡村旅游与产业集聚等,形成三产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延伸链,加速农产品流通,在消化库存中实现有效供给,在去库存中催生新的产业链,有效化解供给侧中的各类结构性矛盾。其次,通过提高农业供给侧的效率与质量来减压成本。老区政府要进一步梳理和优化农业行政审批事项,推行阳光行政,实现网上全流程办理,提高行政效率,激发市场活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也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推行无公害处理工程,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再次,要优化农业要素配置,增强农业的创新能力、改善农业供给结构,通过提高农业要素的生产率和农业规模效应来进一步降低农业成本。

2.5 统筹兼顾补短板,实现农业供给的聚银效应。补齐短板能有效增加农业的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经济的活力。首先,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为配合城乡一体化建设,老区政府可规划将城市交通、水电气、广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延伸至农村,让城乡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夯实农田水利基础,实施引水灌溉和农田水利提升等工程。其次,要补齐农村文化旅游的短板。革命老区要围绕提升生活品质、集聚人气、带动商机的产业经济发展思路,规划“城区有主调,乡镇有主题,村社有特色”农村文化小镇,吸引城市人口去感受农村,既能将一、二、三产业串联发展,也能用文化产业带动农业经济,形成连锁经济效益和聚银效应,推动老区文化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再次,要补齐农村资源开发的短板。革命老区的农业经济可思考以当地丰富的绿色资源为依托,以独特的红色文化为背景,以城乡旅游景点为轴心,加大革命老区的资源开发力度,变单一的农产品供给为全产业链的有效供给,让产业的聚银效应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新亮点。

猜你喜欢
老区供给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延安,老区的希望
革命老区迈上幸福路
老区在努力奔跑
奋力打赢老区脱贫摘帽攻坚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