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昱伟 徐宏宇
(衡水市第二中学 河北 衡水 053000)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的特点,在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好帮手,“互联网+教育”不仅是一个新名词、新概念,更代表着互联网发展已渗透到教育领域并进入一个新时代。
1.1 互联网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好帮手。2016年衡水市第二中学已经全面普及了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将教学内容丰富化,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辅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了教、学互动。
寒暑假上网逐渐成为中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通过“家校互联”和学校、老师沟通,在学校网站上下载作业、在QQ群里讨论功课以及上网搜寻资料等等已成为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习惯。通过网络,既有利于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还可进一步增强老师与同学之间的理解、沟通与交流,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
1.2 互联网使学生沉迷网络,足不出户,影响身心健康。当前,“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网络时代,部分学生面临开放的多元化的信息无所适从、投机取巧。遇到问题,不深入思考,凡事“一搜”,变相抄袭,更有甚者沉迷网络游戏。这样一来,师生之间感情越来越淡,同学之间友谊日渐日远,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不言而喻。
1.3 互联网给学生学习带来了方便的同时,降低了学习门槛,知识内容严重碎片化。互联网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找感兴趣的知识。打开网页,熟悉的不熟悉的内容尽收眼底,大部分学生对于唾手可得的碎片化知识懒于思考,遇到问题上网一搜,找到答案一抄了之。要知道信息无法替代知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复制网上信息,不再学习如何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们虽然拥有大量的信息,但却知识贫乏,分析能力低下,知识碎片化,难以形成知识的完整体系。互联网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深度不能掌握。
2.1 教师正确引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首先老师要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认识到网络作为教育资源宝库的作用,充分利用校园网,向学生演示在网上查阅学习资料、查看时政要闻等有益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从教育的核心需求出发合理使用互联网,既要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广度,又要教会学生掌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时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防止不良信息、网络沉迷等现象对学生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
2.2 家长适量监督。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家长不妨放下对网络的偏见,把它作为一种工具来看待,如果家长对孩子上网持支持但不失适当引导的态度,相信会比盲目的抵制更对学生有利。家长可以与孩子互动,一起上网分享有益的信息,做到从时间上限制,从内容上监督,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此外,家长可以利用假期,多和孩子一起参加户外活动,比如打球、游泳、郊游等,这样既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又能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情,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互联网+教育”时代,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老师不但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还要求老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信息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同时家长也要适度监管。诚然,要完成这一转变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正确引导、教育和规范,让中学生健康快乐的茁壮成长。
[1]庞国斌.大学通识课程建设:亟待走出误区的藩篱[J].教育科学, 2008,24 (2): 50~53.
[2]王磊,周冀.无边界:互联网+教育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