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工学交替模式下的区域性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2018-01-18 03:12关海宁刁小琴
农产品加工 2018年17期
关键词:区域性工学产教

关海宁,刁小琴,李 杨

(绥化学院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黑龙江绥化 152061)

2013年底,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在共同研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的报告中,开篇就提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了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突出了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深刻剖析了我国地方性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就提到了“轻实践”“轻技术”“轻能力”和产学研合作不深入等系列问题。

时隔2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由国家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文出台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其发展的任务要快速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与区域性经济实体之间寻求更多的契合领域、探索更融洽的校企结合模式将成为整个社会迫切的要求。那么,满足这一迫切要求的途径有2个:一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执行力,完成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基础需求;二是企业经济实体能够良性运转,生产运行无额外牵制。由此看来,在考虑区域性经济、产业结构特征和兼顾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1],建立以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模式化实习基地将对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

1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专业产教融合的途径

从产教融合的构成形态来讲,生产要素和教育主体相互跟进、互利互促,是将生产实践“回炉”的过程,同时更是专业知识的“磨合”过程;在生产实践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生产和教学密不可分,水乳交融成为产教融合的主要执行形式[2]。换句话说,“产教融合”就是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因此,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权重关系,则是实现产教融合的关键之处。

1.1 产教融合预备期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和地方性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不断发展,产教融合也被赋予了新的、具有鲜明高教特色的内涵。特别是在应用型专业运作的初期,产教融合对于学生实践教育素质的提高存在着以下3个方面问题:一是学生对实践教育的诉求与社会发展的远景规划不相适应,与区域性经济实体的运营效力不相协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付出与产业运行相互促进、共赢发展的格局;二是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产业部门二者互为依据的格局不够成熟,即人才培养的内容、目标,课程的设置不能有效地依据产业部门的人员需求性质与岗位需求,而产业部门的工艺提升、产品优化、技术革新也很难依据区域性本科院校的地区影响性与人才技术的支持;三是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技能型员工实现的匹配度较低,即专业的主导方向与企业主产方向的一致性较为脱节,教学主体的课程设置与企业的核心技能理论的一致性较为偏离,实践教学的操作关键环节与企业生产必要单元的一致性较为离散,以及学生毕业的基本素质与职业资格对接的一致性较为弱化。因此,面对问题如何提升产教融合的时效性,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而这一关键性的要素就是进一步权衡工学交替的重要性。

1.2 工学交替进行期存在的关键性

“工学交替”中的“工”是学生实践能力实战化的过程,“学”是学生理论基础升华的过程,二者的交替进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应用化的重要途径。如果说“顶岗式”实习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转型前奏,那么以“校企并行”的工学交替则是转型进行中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在教学的重要环节中,双方能够实现双方互派并共同培养师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企合作办学、考核学生等,将是实现“工学交替”模式的一剂强有力的助推剂。

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工学交替的进行期往往存在4个方面的关键控制点:①在校学习的理论化与在企实践的应用化交替的结合点;②在校育人的过程性与在企实质性参与的延续性的契合点;③在校学习学生身份的主角性与在企顶岗员工身份的立场性的心理双重身份的切换点;④在校学习场所的自我支配性与在企务工场所的完全服从性的矛盾点。有效地掌控这些关键环节,将为学生适应企业文化和实现“零距离”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这也是在中央政策指引下探索和实践切实可行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非常必要的执行手段。

2 产教融合对专业提升的重要意义

2.1 产教融合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促进作用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教师主要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随着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但理论基础扎实,而且实践能力过硬,不但能成为三尺讲台的灵魂工程师,而且还要在实践过程中充当“教练”和“师傅”的角色,成为实践技能的工程师,而产教融合与工学交替的并行发展,企业师资培训基地的顺利建成,实现了派遣教师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到企业一线了解运作情况,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机会,这恰恰是为高校教师提供一个二次“深造”的平台。如此一来,能充分把“产”和“教”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教”与“学”中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运用能力[3]。

2.2 工学交替影响下的就业能力的提升

在产教融合与工学交替模式下的区域性经济实体的影响下,企业的文化先期地注入到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企业的运行理念有了认识与了解,从而在改变乃至适应特定专业下的基本工作模式,譬如制药与食品企业的轮岗、倒班制度,从而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就业单位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工学交替的实施,也直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性格特点、能力特点、自身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习能力等,对自我当前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根据学校安排的工学交替,在企业工作中针对自身特点进行有效的学习,端正自己的态度,戒骄戒躁,踏实学习,虚心向企业人学习,不能好高骛远。从而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工学交替提升自身就业能力,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4]。

3 产教融合 工学交替模式下校企实习基地共享机制模式的建立

在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模式下,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将是高校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以培养企业需要、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企业凭借高校的技术保障、理论后盾这一优势,进行创新发展与人才稳步提升的后勤保障。因此,此模式下共享机制的构建,将是推波助澜、势在必行的有利举措。

3.1 区域性实习基地共享模式的构建

共享机制的构建必然导致实习基地由“松散型”的合作模式进一步向“紧密型”合作形式跨越,企业也将会从“单一性”需求向多岗位“多元化”需求发展,学生每完成一轮的工学交替期,也产生对其他岗位源的好奇与渴望,从而表现为思想过度的多缘化,这就要求有更多企业提供较为丰富的实践场所。因此,共享机制平台在一定区域内的形成就有其必要性,而学校以自主、有序地将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合理分配,实现几家地方本科院校区域内实习基地共享的基本态势。

3.2 区域性企业实习生源共享模式的构建

实习基地共享的良性运转,并不能完全提升产教融合与工学交替模式的内涵,同时需要更好的实习生源的共享,即实习学生不但能在企业内部调岗、轮岗,而且通过平台间的共享申请,可以在企业间进行岗位尝试,这种岗位尝试不仅仅是在企业集团内,而且可以延伸至企业集团外,学生可以尝试不同企业带来的文化冲击,从而选择更适宜于自我发展的就业途径。而且,企业在实习生源共享的保障前提下,荣获了更加适应于公司运营、前进发展的新活力,这必然导致企业在发展的进程中获取了适应性强、亲和性浓的企业栋梁[5]。

3.3 区域性企业岗位资源互补共享模式的构建

另外,随着实习生源共享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专业将会渗透至平台的各个领域,单一方向的企业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岗位的需求,必然而需的就是由不同性质的企业构建成区域性集团,这种集团的性质仅仅在人员需求上保持着互惠互利,形成了岗位资源的互补共享。这样将会从人员管理到岗位设置,从技术工种到文职采编,从检验控制到报表统计,从系统管理到财务财会,从产品生产到机电一体化等一系列的岗位提供在学生的面前,这对于整个学校的转型发展将是模块性、系统性,乃至全盘性的推进。因此,这种岗位资源互补共享模式的建立将是提升产教融合与工学交替的重要法宝。

3.4 区域性中小企业联姻共享模式的构建

在实习基地共享、实习岗位共享的强大推动下,区域性企业之间的联合变得更为默契,特别是岗位设置不足的中小企业,势必通过联姻的方式牢牢地控制实习生源的稳定性,使原本需求1~2个的单兵形式,变为整排改变,这也恰恰迎合了学生“趋同性”的实习习惯,排除了“落单”带来的尴尬处境和不稳定因素。这样,在一定的区域内,小企业形成大集团。

4 创新创业人才的孵化

从目前的国内创新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虽然有着近10余年的发展基础,但能立得住、站得稳的创新创业依然是凤毛麟角,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理念、制度等不够完善,因此更需要深层次地研究问题,解放新思想、开拓新模式。

4.1 工学交替对创新创业人才孵化的促进意义

实质上,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另一块主战场就是近些年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园。随着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方针的大力支持,使得大学生创业有了更多的机会。一些诸如微商、电子服务、信息支持和食品加工的小企业应运而生。科技创业园不仅提供了硬件支持,而且还提供了全套技术保障,使学生能更好地在工与学交替的过程中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全程孵化和保姆式孵化。

由此看来,提供真实的创业过程教育是大学科技园最本质的教育功能,而工学交替对大学科技园企业成长的创业过程最具促进力,对白纸一张的大学生来说最具有教育意义[6]。

4.2 新模式下的交互作用

虽然从高校的职能来看,培养拥有知识技术的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是一种新趋势。但是,知识与技术存在2个方面,一方面以理论为依据的知识性教学,即“学”的必需性;另一方面以实践为依据的技术性教学,即“工”的必要性,只有二者紧密结合,交互促进才能培养出创新、创业能力更为突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校企的合作、课程建设的联合、教学合一、产学研结合的产教融合与工学交替的教学执行模式,不但能使学校办学与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相结合,而且能够实现高效兴产、高校促产的社会经济新增点。

5 结语

总体而言,“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产业的技能化与学校教学的主体化相融合,产业员工的职业化与教学过程的素质化相融合,岗位设置的环境化与教学现场的情景化相融合,同时企业所需职业技能的资格化与教学教育培养的目标化相融合。如此,地方本科院校与区域性企业的联合共享实习就业基地与以往传统的培养方式不同,实习基地不单单是完成教育教学环节的场所,而且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场所,更是学生响应国家政策创新创业的预备战场,与此同时企业的生产效率也增强了,还注入了年轻的创新元素,从而达到了多赢的丰硕效果。

猜你喜欢
区域性工学产教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盐工学人
——宋辉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