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远程
(迁安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河北 迁安 064400)
植物保护课是中职学校农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它包括植物保护基础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两部分内容。现在普遍采用的教法是一年级讲植物保护基础部分内容,二年级讲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部分内容,这种按教材内容编排顺序进行教学与教学实际要求不甚吻合,教学效果较差。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四改”教学方法,效果甚佳。
先讲植物保护基础部分内容中有关昆虫的知识,接着讲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部分内容中有关农作物虫害防治的理论和技术,然后再按此做法讲病害的有关理论和技术。通过衔接教学实现了虫害、病害的基础知识与防治的理论和技术紧密衔接、贯通,避免了原教学方法在时间上的间断。便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系统、完整地理解和掌握。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部分内容中,各种病虫害是依据玉米、麦类、水稻等作物类别进行分类的,在教学中若依此顺序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忽略了各种害虫、病原生物对农作物为害的类比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改依据作物分类教学为按害虫、病原生物分类教学,教学效果会好很多。这种做法虽忽略了作物类别,但对教学效果不但没有什么影响而且会更好。如将麦蚜、棉蚜等蚜虫类放在一起讲,先讲各种蚜虫的共同点,再讲它们在特征及为害情况等方面的主要区别点;将麦类黑穗病、杂谷类黑穗病等作物黑穗病作为黑穗病类课题放在一起分析、比较讲,这样做,既把握住了以害虫、病原生物为依据对各种病虫害进行分类教学的脉搏,又抓住了教学内容的关键,自然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采取连续教学的方法,既实现了植物保护基础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教学的连续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闲季节讲基础、农忙季节讲防治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按农事季节教学的效果。但由于各种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及危害主要时期不同,为使课堂理论教学更好地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在教学中,笔者就打破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部分内容的顺序,将各种病虫害依据发生及危害的主要时期,按农事季节确定它们的讲授顺序,如蝼蛄、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主要危害作物的种子、幼苗根部及幼苗等,所以,笔者就把有关地下害虫的防治理论和技术部分放在每年春季农作物播种前讲;粘虫在我国北方不能越冬,靠迁飞具有突然暴发成灾的特点,在迁安市主要发生在6~7月份,针对粘虫的发生及危害特点,笔者就在5月底或6月初讲粘虫一节内容。并指导学生应用杨树枝把或谷草把诱蛾等措施进行虫情调查及进行防治,实现了理论、技能教学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提高了教学效果。
随着人们对无公害绿色食品的需求日益强烈,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与时俱进,在讲授病虫害防治内容时,改重化学防治为以无公害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教学。比如在讲蚜虫、白粉虱的防治时,笔者给学生们介绍,在日光温室蔬菜栽培中应用黄色黏虫板对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害虫的成虫进行诱杀防治,效果非常显著,即省工省力、成本低又绿色环保,是生产绿色食品的首选。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应采取以防为主的原则。让学生了解甘薯茎线虫危害薯块的症状为糠心型、龟裂型和糠心与龟裂混合型,其中,糠心型多是由于秧苗带病,龟裂型多是由于土壤带病,而糠心与龟裂混合型多是由于秧苗和土壤均带病,学生通过发病薯块的症状就很容易分析出病原线虫的来源。了解甘薯茎线虫一般在土壤里能存活3年左右,少量能存活7年以上,在零下25℃经7分钟后才能死亡,高温42℃以上才能致死,所以在迁安地区甘薯茎线虫在田间冻也冻不死、晒也晒不死,为控制病害的传播,对发病田应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改种玉米等谷类作物,但不可种植花生、大豆等易感病作物,应尽量避免在发病地块依靠施药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