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这座不朽之城在浪漫主义时期三个伟大诗人的生命里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是拜伦、济慈和雪莱。事实上,拜伦在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恰尔德哈罗德游记》里为罗马保留了一个突出的位置。而雪莱凭借他对罗马历史和人民的了解编写了戏剧《钦契》。
诗人济慈去世前仅仅在罗马生活了几个月——他希望温暖的地中海海风能够治愈他的肺结核病。据说,他在西班牙台阶(Spanish Steps)脚下的住所生活期间很少创作或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任何创作。西班牙台阶的正式名称是三位一体山台阶(Scalinata di Trinita dei Monti)。济慈当时疾病缠身,心情忧郁,再加上英国文学评论家对他的刻薄评价以及与深爱的女人芬妮布朗(Fanny Brawne)分手带来的打击,他于1821年客死罗马,年仅25岁。济慈在罗马生活期间,身体太弱,不能写作。这实在是一种悲哀,但是,恰好位于他家门口外面的古船喷泉(La Baraccia)以及通向西班牙驻梵蒂冈大使馆的台阶远景肯定都会触发他的创作灵感。1725年,富裕的法国外交官埃蒂纳高菲尔(EtienneGueffie)出资修建该处台阶。
济慈被埋葬在柏树林立的新教徒公墓(Cimite roProtestante)。公墓的位置就在古城墙内的圣保罗教堂大门附近。该公墓又叫英国公墓,旁边是一座埃及风格的金字塔,约118英尺高,据说塔内有座墓穴,属于一个名叫塞斯提伍斯的古罗马地方治安官。
事实证明,塞文是诗人最忠诚的朋友,照料济慈度过了最后的日子。病逝前,济慈对外界的批评依然十分痛心。他要求在自己的墓碑上题写:“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作为墓志铭。塞文打算完成这位诗人最后的遗愿,但济慈离世后,一个叫查理布朗(Charles Brown)的朋友从中周旋,将墓志铭调整如下: “这座坟墓中埋葬着一位年轻的英国诗人。他临终前,曾因仇敌的权势和恶毒抨击而满心愁苦。他盼望着把下面的句子镌刻在自己的墓碑上——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1821年2月24日。”碑文上方刻着一把里拉琴,琴弦缺失一半。这一图形由塞文设计而成。
雪莱同样为济慈奉献上一份挚诚的悼词。他的诗歌《阿童尼》就是献给济慈的颂辞,也是为已故诗人的著作加以辩护。在诗歌的封面上,雪莱写道,“约翰·济慈因肺病客死罗马……埋葬于那个城市一座浪漫而又孤独的新教徒公墓,金字塔下面是塞斯提伍斯的墓穴,厚重的墙体和塔身正逐渐退化荒芜,它们形成了古罗马的环形线路。公墓位于一个开放空间,周围废墟遗址众多。冬天则覆盖着朵朵紫罗兰和雏菊。那里会使人爱上死亡,觉得一个人就应该被埋葬在那样快乐甜蜜的地方。”在诗歌中,雪莱描绘了济慈的墓地:
去到罗马吧,——那儿既有天国,
又有墓地,城市,林野和荒原,
那儿,古迹像劈裂的群山高耸,
有开花的野草,芳郁的树丛铺满
在荒墟的赤裸裸的骨骼上;
去吧,让那一处的精灵引着
你的脚步走上一条倾斜的绿径,
那儿,像婴儿的微笑,灿烂的花朵
正围绕着草地铺展开,覆盖着死者。
(Shelley 497)
呜呼,仅仅一年之后,雪莱就加入了济慈的新教徒公墓。1822年7月8日,他死于一場海上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