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涛
【摘要】目的 观察丁苯酞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结果 研究组43例中,基本痊愈19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43例中,基本痊愈12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1.40%。两组效果比较,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效果较好,故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老年;丁苯酞;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3..01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中十分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等疾病所导致,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等[1],近年来随着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不斷增多,导致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大量的研究数据显示,急性脑梗死好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且已成为老年人致死的主要疾病[2],当老年突发急性脑梗死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常可改善患者的预后。近年来笔者将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应用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4月吉林省榆树市中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其中,研究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60~72.5岁,平均(68.6±3.5)岁,病程2~13 h,平均(6.8±1.1)h;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60.5~74岁,平均(68.5±3.7)岁,病程1.5~12h,平均(6.5±1.3)h。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60~75岁,男女均可。②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③发病时间<72 h。④由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病例标准
①年龄<60岁,或>75岁。②不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③发病时间≥72 h。④早期溶栓者,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⑤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如给予吸氧,予甘露醇注射液以减轻脑水肿,给予口服降压药物以控制血压,并配合三磷酸腺苷、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E等药物以对症治疗,必要时配合控制血糖、纠正电解质紊乱、降血脂等对症治疗,予氯吡格雷片75 mg,每日2次口服。连续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1.4.2 研究组
在给予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的同时,再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规格为100 ml/瓶)100 mL,2次/d静脉滴注。连续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价:①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0%。②显效:NIHSS评分减少46~90%。③有效:NIHSS评分减少18~45%。④无效:NIHSS评分减少<18%,或较治疗前升高。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43例中,基本痊愈19例(占44.19%),显效12例(占27.91%),有效10例(占23.25%),无效2例(占4.65%),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43例中,基本痊愈12例(占27.91%),显效14例(占32.56%),有效9例(占20.93%),无效8例(占18.60%),总有效率为81.40%。两组效果比较,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属于神经内科的急危重症之一,是由于多种栓子使脑部血管发生堵塞或急性闭塞,脑组织出现急性的缺血、缺氧,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的病理变化,由于其起病急、病情重,故而需要早起即给予综合对症治疗。常规治疗方案包括减轻脑水肿、控制血压、改善血液循环、营养脑神经等,笔者在此基础上,再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该药物具有多重药理作用,如抗缺血、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及神经细胞凋亡、抗血栓形成等。
综上,在常规综合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再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较好,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江平.早期联合应用氯吡格雷与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1):77-79.
[2] 张东伟,吴承龙.前列地尔与丁苯酞联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1):24-27.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