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
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我常发现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写作文时,看到题目,觉得有内容可写;可是一动笔,又会觉得事物很模糊,写不清楚,也写不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觉得有内容可写”,说明曾接触过这类事物;“觉得事物很模糊”,说明对该接触事物没有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头脑里只有一些浮光掠影。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多留心观察生活。
其实观察用心与否,写出来的作文是大不一样的。大部分学生都参观过动物园,甚至为了写作文专门去参观过。但写出来的作文,情况却大不一样。有的只记叙了参观过程,如:先到狮虎山看了狮子和老虎;又到象宫看了大象;再去看猴子,猴子非常好玩,不停地跳來跳去;最后去看孔雀,孔雀的羽毛很美丽,正碰上它开屏,好像一把张开的大扇子,非常好看。这样的作文,只能让人了解参观的顺序或过程,不能让人感触到各种动物的形象。有的学生,由于观察得较认真、细致,不仅写出了看到的动物,而且把形象也描绘了出来,使人读后就如同亲睹一样。下面,是一个学生对孔雀的描绘:
我们一行人高高兴兴地跨过石拱桥,一踏进动物园的大门,热情的孔雀便展开美丽的彩屏,轻步曼舞,迎接着我们走来。孔雀那小巧的头上像插着几朵翡翠花,浑身的羽毛一片翠蓝,镶着几道金色的条纹;展开的彩屏,像一把巨大的羽毛扇,屏上还有一个个圆环,黑、绿、黄相间,像无数只大眼睛。
这段描写非常形象逼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个学生不是简单地写“孔雀的羽毛很美丽”,而是进行了细致的描绘,通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交替运用,如“轻步曼舞”“插着几朵翡翠花”“像一把巨大的羽毛扇”“像无数只大眼睛”等句,将孔雀之美与自己的赞叹之情表露无遗。
我发现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常犯的毛病有两种:一是“视而不见”;二是“见大不见小”,观察得很马虎。如参加运动会,有的学生只看到主席台,大横幅,运动场四周的彩旗,运动员的队伍以及赛跑、跳高等各项比赛。由于只看到这些,写作文时也只能写这些。这样的作文,不过是一篇运动会概况介绍。要细致逼真地描写运动员跳高、掷标枪的情形,就很困难,因为没认真细致地进行过观察,头脑中根本没留下印象。
怎样观察生活呢?讲来很简单,就是要做有心人,养成一种观察生活的习惯。比如到公园去参观“菊展”,粗粗地一看,只能看到一片五颜六色怒放的花。如果仔细地进行观察,就会发现每一品种的菊花,名称不同,形状不同,色彩也不同。即使同样一种色彩,也还有深浅浓淡的区别。再如观察人,每个人的外貌不同,这就要找出其不同的特征。每个人的性格、动作、语言和神态,也不相同。在同一个人身上,在不同的时刻,随着他的喜怒哀乐,反映出的表情肯定也是不同的。如果能细心观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在写作时,就能运用自如了。
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要培养我们感知生活的能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这缤纷的社会画卷中,而这正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来源。作家妙笔生花,笔底卷舒风云;而学生笔下枯涩,方田难走龙马。从一个方面来看,也可说与他们的生活素材多寡有关。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揭示了这个道理。要让学生有米下锅,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获取第一手资料是一条重要途径。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发现生活中可写的东西就需要观察。观察是一种智能结构,它通过各种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细看、详审、深究、慎识,是一种与人的感觉、知觉、思维、情感等有机联系的心智技能活动过程。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感知了生活之后,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个人情感的不同,因此对生活的感受也不同。所谓感受,就是作者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情绪体验和情感思维的更为独特的认识,是一个心物相生、交相融合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偏重于情感的内化领悟,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深刻。有独特的感受,才能识别人之未识,写他人之未写。要做到这些,我们要善于体悟生活,设身处地去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情进行体察和领悟。从一般的感受层次说,我们应学会对生活融进自己的感情,善于体会真善美、假丑恶。在实际训练中,我们一方面要从课本中揣摩范文的意思,另一方面要通过课外实践去体悟生活的真谛。例如《三味书屋》一文,作者是按方位写的,层次性较强,学习这篇课文后,可以按课文的写法,去描写自己较熟知的环境,如《我的学校》《我家的小院》《我的卧室》等等。你会发现,只要用心,你也是能写出感人至深的好作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