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文本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2018-01-17 10:55陆竹婷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初中文本

陆竹婷

[摘 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深入文本进行教学可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容。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提升他们的语文感知能力,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继而让学生积极阐述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在激烈的交流与讨论中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文本;初中;语文;有效性;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1-0018-02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给予学生一定的平台,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提高语文感知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最终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本文主要论述教师应如何深入文本进行教学,以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适当放权,重视文本自主阅读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而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适当放权,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在学习新的文本内容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解文本的内容与含义,而应先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自由阅读,使其能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对于语文这一门学科的学习,与其让学生了解怎么学习,不如让他们喜爱与接受学习。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鼓励学生自由阅读,让他们感受阅读文本的乐趣,继而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与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王安石的《伤仲永》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或反复阅读,并结合文本下的注释,疏通文本的内容,最后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阅读与学习。进而再派小组代表对小组内所讨论出的结果进行分享与交流,有的小组代表表示他们小组更为关注的是小仲永的聪明才智,十分羡慕小仲永所拥有的才能;有的小组代表则表示哀叹,因为如此有才能的仲永长大后竟成了一个普通人;而有的小组代表则埋怨仲永父亲未能给仲永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要立即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而是要根据每个小组交流与探讨的内容进行引导,如“方才在大家的讨论中都提到了仲永的才能,那么你们谁能说出造成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教师再次放权,让学生再次阅读与探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还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相关语句解答上述问题。这样学生便会在再次阅读中找出最终的原因,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遏于邑人,不使学”。

二、联系生活,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和生活体验感受作者的情感,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继而加深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待学生初步生成阅读体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如在上述《伤仲永》的教学中,教师提出是什么导致仲永才能发生变化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与探究后,再次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探究,如“仲永才能的变化,主要经历了哪三个阶段?”以此引导学生从仲永“幼时” “年少时”“青年时”这三个阶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学生可在这一环节中,明确文本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即一个人不论先天有着怎样的才能,若没有经过后天的努力与学习,那么最终也只能成为平庸的普通人。学生在明白这一道理后,便可知晓即便是天才也需不断奋斗与学习,而作为普通人的他们更应不懈努力。在这个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学生会转变自身被动学习的态度,激发潜在的学习欲望,从而能更好地深入文本阅读与学习中,深刻体会到文本主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自由表述,拓宽思维探究深度

美国著名思想家、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两个不同的人若读过同一本书籍,那么他们之间便会产生一条纽带。”不同学生在阅读同一文本后,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认知,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疑惑。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表述平台,让学生能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文本,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例如,在欧阳修《卖油翁》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文中所提及的虚词“而”有不同的见解。教师可让学生将文言文中有“而”字的语句一一列出,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久而不去”等,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此时,教师就會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久而不去”与“而钱不湿”中的“而”字的理解基本一致,都明白这里的“而”没有什么具体意思,只是表示转折,但对“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与“康肃笑而遣之”中的“而”字的理解却存在较大分歧。故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进行查询,进而准确理解“而”在不同语句中的意思。学生查询后,便可将上述存在理解分歧的语句进行翻译。前一句理解为“有个买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场边看着他”,后一句理解为“康肃公笑着打发他走了”。学生在讨论中发现了前一句中“而”字的前后两字,即“释”与“立”均为动词,表示延续性动作,故立即联想到“而”在这里起到了承接的作用。后一句中“而”字前后的两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同时进行的,因此,这里的“而”仅作伴随、修饰之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一个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激烈的探讨中相互合作与信任,进而提高对文言文的辨析能力与理解能力,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启发心智,培养独立思考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重复出现的语句或知识点,在经过反复讲解后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或未能掌握。而这就关系到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接纳”与“思考”之间的问题。孔子在《论语》中指出若一味地读书却不进行思考,就不能理解书中的意义,也不能有效利用所学知识。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立即进行解答,而是要逐步引导,启发学生心智。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去解决文本问题,是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主要探究的问题之一。如在上述《卖油翁》的教学中,部分学生经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可准确了解“而”在“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与“康肃笑而遣之”中所起的作用。但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的认知与理解,教师还可通过借助现代汉语举例的方式,利用生活化的例子体现这两个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明显地看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了,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并能在今后的文言文辨析中准确判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正所谓“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稳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以深入文本为前提,不断培养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能力,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阅读空间,使学生在自由阅读与思考中发散思维,在自主学习与交流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 纪树霞.立足文本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J].教育,2016(3):168.

[2] 张继恒.立足文本,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3):68.

[3] 孙惠琴.立足文本,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设计[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4):62.

[4] 胡开元.立足文本 指导细节 提升听说能力[J].考试周刊,2018(14):55.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初中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