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觀察:交通困局,政府應強勢破局

2018-01-17 10:51
澳门月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規劃建設問題

交通積弊,經年惡果而成

近年來,通過不同的調研機構研究發現,無論在市政調查還是民生調查中,交通已成為居民首要關切的話題,也位居民怨榜首位,其次才是房屋、教育、醫療等問題。

談及澳門的交通現實與困境,需要對回歸19年來的社會背景與交通發展背景做一個梳理分析與反思。總體來看,特區政府對交通向來並未足夠重視,放任自如。自2002年賭權開放以後,本澳各行各業高速發展,而澳門回歸近20年的時間是與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的後半段緊密結合,中央政府對澳門進行了強力的政策扶持,尤其是在澳門最為艱難的2003年SARS過後,開放了自由行政策,為經濟發展注入了人潮與活水。所以因為博彩業的開放,加之自由行,使得來澳遊客數量逐年增加,現已逼近3500萬的大關,對澳門這座小城的旅遊承載力帶來非常大的衝擊,直觀就會反映在交通承載力上。

當遊客踏入澳門土地,自然需要交通工具,團客可能多採用旅遊巴士,散客、自由行客人偏重公交系統當中的巴士或者的士,因為過去十年政府浪費了軌道建設的黃金時期,致使無法發揮輕軌高運量與不佔路權的兩大優勢,而如果軌道交通能儘早建好,就可以將來澳遊客進行有效運轉,同時也釋放出現有道路給公共交通使用,奈何仍是“拖”字為上,目前只能看到2019年將開通輕軌氹仔段。

目前,除了巴士外,各賭場都推出了發財巴(接駁車),五顏六色的車身將源源不斷的遊客載向各娛樂場,發財巴的數量也與日俱增,量的增加勢必造成對路權的侵佔,居民對此亦甚有怨言。在澳門的上班上學時段,居民充分感受到“逼巴士”的痛苦,很多站點上不到車,上車後也會遇到道路塞車的問題,因而導致高峰時期民怨異常大!

這背後其實也是人車爭奪路權的無奈,因為當道路並未增加,其他不佔路權的交通方式沒有進展,各種交通工具和行人爭搶路權的情況就必然存在。以的士行業來看,無論是居民還是遊客都遇到議價、受氣,不規則行為等狀況,著實為的士行業的發展蒙上一層陰影,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當居民無法感受到的士優質服務之時加上無法擠到公車,自然轉向購買私家汽車或電單車解決出行問題。雖然天鴿颱風過後加上政府的嚴格控車,使得澳門汽車持有量相對穩定,但總體而言,仍處於偏高水準。

如今澳門所見之處,幾乎整日在修路,不少圓形地亦大興土木,更積聚了澳門居民的怨氣。所以交通問題不是一時三刻形成,而是在常年不重視,不去立刻優化解決當時問題的過程中累積的,這也足以反映出政府的前瞻性不足,欠缺科學評估。如同我們在東方明珠段看到的擁堵一樣,立交橋的構想多年未推動,隨著港珠澳大橋開通後帶來的人流、車流,未來將會更加擁堵,但政府到目前為止,尚無拿出有力的措施來解決與預防,所以政府要為澳門交通亂象附上重要責任。

實際的街頭觀察與居民體驗,就會看到政府缺乏整體的前瞻計劃,對於公共交通與軌道交通的配合發展並沒有清晰的認知,再到修路問題上更缺乏統籌與協調能力,讓居民出行無所適從,自然造成民怨沸騰。客觀來看,政府的交通事務局在過去其實是有推動一些工作,但因這些交通問題是陳珂舊疾,所以並不可能通過一任或者兩任交通局長就能夠完全短時間解決,需要逐步改善。

回歸“陸路規劃”,

強化前瞻思考

改變澳門的交通,就必須回歸到政府很早前頒發的《澳門陸路交通整體規劃白皮書2010-2020》,當時提出以巴士為主體的公交優先理念,強調軌道建設是澳門交通運輸的主幹,步行等方式為輔助,來構建澳門交通網路,澳門居民眼前一亮寄予了高度期待。十年的規劃即將到了最後的截止期,澳門交通大環境驟變,澳門巴士服務由原有的三間合併成兩間,政府亦未能在巴士合同屆滿前完成新巴士合同的各項細節工作,就這樣的紛紛擾擾一直圍繞著巴士。也因為政府一路以來的不作為,讓巴士的問題愈發嚴峻,無法較好地發揮功能。現今巴士路線很多都是迂回重複且班次不夠,快線亦並非點對點方式,不能夠完全滿足到現行的居民出行需求。

所以居民期待能夠透過政府改革,讓巴士發揮到更大的作用,核心在於掌握現有路權。一個城市的交通承載力相對有限,當旅遊巴、發財巴不斷增加,自然與巴士爭奪路權。如何釋放路權,又回到了軌道建設的死循環中。

因此,如今要破澳門交通的亂局,必須加快軌道建設,更要做到與內地的軌道進行無縫對接。粵港高鐵的開通充分顯示出軌道交通的強大運載能力與高度便利性,未來澳門政府要盡快研究與內地合作,在城市軌道線已經由拱北口岸延伸至橫琴口岸的有利條件下,如何規劃澳門的輕軌線與橫琴口岸成功進行無縫對接,讓遊客能夠便利、快速出行。

不過,政府在試圖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時,依然採用加價,一刀切的模式解決,沒有做好充分的諮詢,也沒有後備可以讓居民選擇的方案,就強力推行引發居民反感,從遊行抗議到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怨氣,政府應作出檢討及反思。

當政府掌握了全部的資訊,就應該及時作出通盤考量、廣泛諮詢與科學論證,從而推出政策,即使政策出爐也應與居民多方溝通,強化對政策的解釋和宣導,霸道強推最終拉低了居民對政府的信任。雖然交通困局無法一時三刻解決,但是澳門政府完全有條件去改變,時下最需要政府充滿魄力推動建設,加速改革。

澳門被納入“9+2”大灣區的建設之中,是一程多站的重要的旅行點。以旅遊城市著稱的澳門,交通更是關鍵中的關鍵,現在不是坐困圍城的時候,而應積極作為,利用多種工具構建系統交通網路來分流、疏導。同時,更要整體來規劃,推動其他相關配套基礎建設。例如加速外環路的建設,澳門現今存在大量的十字路口、圓形路,很容易造成堵塞,尤其是從澳門半島前往氹仔、路環必須要經過一些鬧市區,造成車流增多,未來是否可以通過外環路的建設將無需在島內行駛的車輛直接轉移到外部,從而疏通交通壓力。

而談及這一點,必須要提到跨海交通的加強。目前跨海交通依託於西灣大橋與友誼大橋,對於不少居住、工作分開在澳門半島與氹仔的居民而言,上下班高峰段異常塞車,影響到大家的工作與日常出行。因此第四條跨海大橋的動工迫在眉睫,它可以解決澳門與路氹之間交通運輸問題。如能通過A區的連接,就有效地將A區、北區與氹仔的北安地區成功相連,便於未來A區居民出行,亦可以疏通東方明珠段。 加上如果能連接港珠澳大橋的人工島,未來第四條大橋就可以有效地緩解港珠澳大橋可能帶來的人流、車流,解決A區出行問題以及跨海交通問題,實現多贏的局面。同時,我們研究團隊也提出了第五條跨海通道的建議,在於連接澳門本島的亞馬喇前地與氹仔,通道鄰近嘉樂庇總督大橋,未來如果是海底隧道等形式,可以實現兩個島之間直線最短距離的開通,避免經過多個圓形地遇到塞車的狀況。日前,政府終公佈第四條跨海大橋於今年底前啟動招標程序,明年將動工;第五條跨海通道則確定以海底隊道形式興建,並將進行相關的設計及勘察。

此外,又比如步行系統,目前澳門有焯公亭步行系統連接東望洋斜巷升降機及羅理基行人天橋,也將開展打通松山東西兩側的松山行人隧道接駁二龍喉公園一帶至羅理基博士大馬路的設計,方便居民往來新口岸區、中區、東北區。未來是可以推廣這些好的經驗到其他區域,適度解決人車爭路的難題,也呼應了社會多年倡導的“綠色出行”理念。

執行力,施政的最佳表現

綜觀上述政府對改善交通困局的政策,總算有接受居民的意見,不過仍與居民的訴求存有差距,政府應想方設法依期完成。好的政策是需要好的執行力和魄力。以東方明珠段為例,隨著港珠澳大橋開通,未來這一地段將可能更加擁堵。早前行政長官提及將興建一座行車天橋,通過立體交通的方式進行車輛分流。同時,啟動第四條跨海大橋的建設,如果能夠快速地展開建設,社會效益會更好。

未來,包含A區填海的過程中有新建一座浮橋,浮橋在原有規劃中不會拆除,作為緊急使用,故而東北區域出現了一條狹長海域,未來這一區域可否通過填海方式來興建外環路,有效將關閘口岸和大橋人工島的車流、人流進一步疏導到這片相對空曠的區域,緩解塞車問題。同樣在建設的過程中,可以為居民修建一條休閒路,提升未來居民在這一片區的生活品質。

這樣通過構建外環路、部分填海的方式來對澳門的道路進行擴容,且完全不會阻礙澳門半島居民日常生活,又何樂而不為。只要政府根據不斷變化中的情勢,包含大灣區的發展,A區規劃與建設的推進,適時調整,加上總體上的前瞻規劃與溝通,廣大居民是非常願意配合政府的施政!

所以類似加價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交通治理策略是萬萬要不得的。政府與居民的溝通,尤其在交通問題上,要善用諮詢,更要及時回饋解釋,開誠布公地告訴居民施政的困難與挑戰所在,呼籲居民與政府一起來合作,一起來推動交通的改善,居民完全會來配合政府的陽光施政。目前的諸多諮詢,結束就一切結束了,沒有任何的回饋,突然間政府又拋出一項政策,對居民來說是非常大的情感傷害和衝擊。

當然,政府要勇於去總結自己施政中的經驗教訓,更要開眼看世界,學習鄰近地區的成功方法。比如車位供給不足時,不是單純地加價或者縮減車位,而是應該思考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去增加車位,來舒緩車流。目前澳門具有幾百幅的空地,這些空地其實都可以去嘗試在一些老舊區域或者停車需求量大的區域做倉儲式的停車場,容易安裝且可拆卸,就能有效緩解現今舊區停車難的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共用停車的概念,國內不少城市早已如火如荼的推動。加之充足的商機存在,勢必有商家願意積極與政府合作,加速建設的時間與進度。

因此,我們期待一個能夠廣泛傾聽且有互動回饋的陽光政府,釐清自身責任,強化解釋宣導,才能把已有問題的“死結”逐漸打開。當然站在立法會的角色來看,法律上的角色也需要理清,在過去的一年中,立法會也在審議相關的交通法律完善。重中之重就是的士規章的修訂,將目前的亂象進行有效的規範,期待提升的士業的服務品質。

還有,對於社會早有共識的醉駕、酒駕、危險駕駛的管理與處罰亦應加快相關的立法工作。

隨著港珠澳大橋開通,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邁入更加快速的階段,對於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澳門而言,面臨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車流等湧入的情況下,如何將壓力轉化為澳門城市發展的動能,大家仍拭目以待。政府更應高瞻遠矚,結合澳門的人口政策、城市發展方向、行業分佈等制定整體規劃,提升這座城市的旅遊形象與綜合競爭力。

猜你喜欢
規劃建設問題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㝬叔吴姬鼎釋讀及有關問題
I Love You, Dear China
开往香格里拉
敦煌文書P.2704“一七”、“二七”之釋讀及相關問題
説幾件宋器銘文並論宋國文字的域别問題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張維迎 城市應為人而建
張高麗「十三五」規劃 要加快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