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认知陷阱”,你中招几个?

2018-01-17 06:50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8年10期
关键词:负性陷阱过度

蔡女士常常觉得自己没有品位,不会穿衣打扮。一次,闺蜜约她去咖啡馆,不远处有两位衣着光鲜、妆容精致的少妇正在闲谈。忽然间,那两个人向她这边瞟了一眼,她看见她们掩嘴而笑。她立即紧张起来,浑身发热、面红耳赤,心想:“糟糕透了,她们一定是觉得我的穿着太土了,正在嘲笑我。”她立刻围上围巾,遮挡住半边脸,再没有心思与闺蜜聊天。过了一会,她找了个借口匆匆告辞。

这位女士之所以显得如此奇怪,是因为她无意识地掉进了“认知陷阱”。她遇到的这种情况,几乎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只是每个人的“认知陷阱”都不一样。

认知ABC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理论——认知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的结果。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一个事件发生以后当事人所产生的情绪及结果,并不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取决于其對这一事件的看法、态度、评价和认知水平。

通常,我们会认为事件的结果只和事件本身有关系,即A引起了C。其实不然,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当事人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更直接原因。

我们以埃利斯的认知模型来分析一下蔡女士遇到的问题。在诱发事件A发生后,即两位时尚美女瞟了她一眼然后掩嘴而笑,她对A的解释是“她们发笑一定是觉得我的穿着太土了”,正是这一解释(B),才引发了她的C,即紧张情绪、生理反应(浑身发热、面红耳赤),以及后面行为(围上围巾,遮挡住半边脸并匆匆离去)。可以设想,如果蔡女士对同一情境做出另外的解释——她们可能在聊一件有趣的事情——她一定会继续享受与闺蜜的休闲时光。

这种例子有很多。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也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L和Y两个人都没通过。L觉得无所谓,而Y则伤心欲绝。为什么?因为L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Y却认为: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我真是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

我们将这种习惯性对事件进行负性解读的过程,称作“认知陷阱”。一个人一旦陷入“认知陷阱”,就会产生负性情绪和适应不良的行为。

10种“认知陷阱”

1.绝对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如果我没干成,我就是个笨蛋!”

2.过度概括。“我总是很倒霉!”

3.以点概面。“没考上大学,我一辈子都完蛋了!”

4.妄自菲薄。坚持认为自身的优点不值一提。

5.读心术。内心认为别人对自己有很多负面评价。

6.负面预测。认为自己未来一定会有坏运气。

7.夸大危险。有被迫害的恐惧,不知不觉会夸大危险,自己吓自己。

8.应该评判。总是用应该、不应该或必须、不必等字眼来评判自己。如果没有做到,就开始焦虑。

9.贴标签。例如,犯了一个错误,就定义自己为失败的人。

10.过度责备。过度自责或过度责备他人。“没考上大学,我一辈子都完蛋了!”

跨越陷阱

“认知陷阱”是如此隐蔽,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意识到,就已经掉进陷阱里了。先识别自己的“认知陷阱”,识别自己的“认知陷阱”是跨越陷阱的第一步,正如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看见前面有一个坑,会选择跳过去或绕过去一样。

然后用情绪管理和沟通练习,学习用一种更积极、正向的态度来看待问题。

看看“悠悠扬扬”的练习吧:

悠悠扬扬:曾经很长的时间,我觉得如果没有一个爱自己的人,真的很悲惨。所有生活的乐趣都没有了。觉得很害怕,很孤独。一个人太凄惨了。每当这个时候,就觉得世界很黑暗。甚至生活没有了任何意义。自己会陷入一种非常难受的情绪里。

代桂云:“如果没有人爱我,我的人生就很悲惨”,这是你的一个想法吗?

悠悠扬扬:这个想法曾经无意识地占据了我生活的很长时间。就是很渴望有一个无条件爱我的人,非常需要。

代桂云:我看到你用曾经两个字,现在已经从这种信念中走出来啦?

悠悠扬扬:是的,老师,现在这种想法被察觉出来了,也有一些改变。但是有些时候,还是会陷入这种失落的情绪里。

代桂云:得不到别人的爱,就一定会有悲惨的人生吗?

悠悠扬扬:没有别人的爱,没有别人的陪伴,也可以开心快乐。我自己也可以真正的快乐开心,是一个更合理的想法,是吗?

代桂云:是啊,看看这两种想法带给你的情绪有什么不同?

悠悠扬扬:后者让我觉得我可以重新上路了,而前者让我好无助呀。原来,改变自己的想法,就会有不同的情绪。

从“如果没有人爱我,我的人生就很悲惨”这种负性认知,到“没有别人的爱,没有别人的陪伴,也可以开心快乐”这种正性认知,悠悠扬扬跨越了非此即彼、以点概面、负面预测等多个“认知陷阱”。她能做到,你也可以!

猜你喜欢
负性陷阱过度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画与理
Do you share too much online? 你是 “分享控”吗?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当下流行“过度病”
抓住特征 剖析本质
陷阱
陷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