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客家文化推进乡村振兴

2018-01-17 08:45马晓红
锋绘 2018年6期
关键词:客家人文化

马晓红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客家人聚集地处山区经济发展较落后,本文提出了完善农村文化设施、保护和发展客家文化、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等措施建议,让客家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关键词:客家文化;乡村振兴

1 客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一部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乡村文化是农村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沉淀,是农村人与物两大载体的外在体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而民族文化的根脉就在广大的乡村。客家文化是中华乡村文化的一部分,客家文化是客家先祖从中原南迁,在不断的迁徙和开拓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环境,不断积累、沉淀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客家方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房屋建设风格、特色服饰和文化心态等,一种被客家人所认同和接受的成果的总和。客家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传统体系中独特的瑰宝。

客家人聚集地处山区,长期以来存在交通欠发达,经济发展较慢,教育文化事业较落后。乡村振兴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议题,它已经超越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范畴,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多个领域。乡村文明的建设、乡愁的打造,需要回归文化的起源,尤其在客家人居多的地区。客家地区的故事、历史、人物、风俗传统,等等都是情景化、故事化的最好题材,也是最能引发城市人群回归田园农村、回归客家地区的初心所在。因此必须让客家的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让客家山区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成为建构生态文明的指南。

客家文化体现了儒家文化移民文化山区文化几个特征:

儒家文化。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因而客家文化也就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儒家文化对客家文化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祟祖先、重教育。其中,客家祠堂集中地体现出客家人的崇祖意识。在传统的客家社会,客家宗族无论大小都建立起自己本族的祠堂,祠堂是祖先的妥灵处,其主要功能就是崇颂和祭祀祖先。客家重视教育,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办祠堂学校和助学、奖学等方面。客家人主要生活在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在兴学校办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物质条件的制约。然而,客家人利用祠堂众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办起了一所所的学校。客家人除办祠堂学校外,还出资帮助族内一些有培养前途而经济困难的于弟继续深造,同时,奖励族内学有所成的子弟。客家之所以人文兴盛、人才辈山,与其弘扬儒家的重教精神,积极办学、助学与奖学是分不开的。

移民文化。迁徙,是客家文化建立的根基。没有迁徙,就无从有客家文化。由于迁徙,客家先民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带到落后的客家地区,所以,客家文化是中古汉族民间文化在封闭的客居环境中延续,保存至今的文化。客家民系是中国历史上多次移民运动的产物。客家人重视传统,不忘本源,他们将其宗族之渊源以及其先人南迁的概况,郑重其事地写进祠堂的楹联,以昭示后代。这些楹联,一方面成为人们研究客家民南迁及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资料,另一方面,流露出客家人重传统、重宗族、重本源的观念,表现出客家文化之移民文化特质山区文化。客家地区的地理地貌的基本特征是多山。无论闽西赣南粤东这些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都是丘陵山地。客家民系由于迁居于山区,山区作为客家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作为客家人从事生产以及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大舞台,客家人精神文化的塑造也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得客家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山区文化的特质。

山歌是客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艺形式之一,它广泛流传于客家地区,其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情意真切,神韵自然,堪称是民族艺术的奇葩。宁化客家山歌的基本内容以劳作山歌与爱情,深刻地表现了宁化客家人的感情、愿望、理想和追求。有赞美大自然、赞颂英雄人物的,有诉说旧社会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有反映妇女争取自由、解放的,有表达青年男女恋爱婚姻的,有揭露腐朽没落的封建礼教的,有劝喻保守优良品德及风土人情、风光景物等。

客家的茶文化也显现出山区文化的特色。茶叶树喜暖湿和酸性土壤,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山区,客家地处山区,气候与土壤皆适宜茶的生长,因此,茶成为客家重要的經济作物,因产茶,客家人又将茶叶、芝麻、花生、甘草等原料置于擂钵,擂成茶泥,再冲人沸水,制成擂茶,为风味独特的客家饮料,成为客家饮食文化中的珍品。因生产茶叶,在采茶劳动中,客家人又创作了采茶戏,使得客家地区成为采茶歌舞等,形成富有特色的客家茶文化,而这种茶文化,其根基和土壤皆在山区,从这个意义上可谓是一种山区文化。

2 弘扬客家文化振兴客家乡村的建议

客家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和旅游资源。青山绿水、生态优良、民风淳朴,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客家的围屋、土楼、山歌、采茶戏、服饰、婚俗、谚语等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应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客家文化资源,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实现客家文化产业化,将特色文化转化为特色经济,使客家乡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1)加强客家地区的乡土教育。利用课堂给青少年普及客家文化相关知识还可以开展客家景点参观,客家戏剧观赏,客家方言学习,客家文化知识竞赛等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让青少年了解吃苦耐劳、勇于开拓、溯本思源、克勤克俭、精诚团结的客家精神,增强其对客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培养其将客家文化发扬光大的使命感。客属乡贤、海外华侨是客家地区宝贵的、优质且独特的资源。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客家地区可以重视搭建好乡贤和华侨文化平台,将乡贤、华侨的智慧、情怀、资金、理念注入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要充分发挥新乡贤、海外侨胞等群体的作用,重视引导部分有意愿的农民工返乡、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回乡、在城市中成长的各类人才下乡,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业农村。

(2)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一要大力实施文化设施工程。根据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室)、文化广场等现存文化设施简陋短缺、总体水平低及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改什么的现实需要,通过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国家层面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整合资金、整合资源,以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和倾斜力度,加快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完善配套。二要大力实施文化保障工程。当前,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缺乏运行资金、疏于长效管理、发挥效果不好等问题比较突出,其根本原因是经费投入不足,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文化设备的更新及文化活动的开展,使乡村文化建设有形无实。因此,要坚持政府主导,全面落实乡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经费;要提高保障标准和水平,按一定比例将其列入市县财政预算,使乡村文化设施物尽其用。推动乡村公共文化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3)实施乡村文化人才战略,促进人才聚集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留住人”是至关重要的措施,相关部门在“留住人”上要敢于搭舞台。各个乡村除了开展必要的带着感情的“乡愁教育”外,一定要让农村的年轻人有事做、有劲干。农村规划、产业发展、乡村治理都需要当地广大农民尤其是年轻人的参与、劳作和付出。因此,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本乡本土的年轻人干事创业,使之自觉主动地根植在创造故乡未来美好生活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是决定性因素。针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文化人才匮乏的问题,要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多措并举,挖掘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乡村本土文化人才。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支持民间草根文化队伍建设。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文化示范户、民间艺人等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在经费、技术、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定期对草根文化人才进行培养,引导鼓励他们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健全完善农村文化人才培训机制,加大对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力度。对农村基层文化骨干、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要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本土文化传承人的培训,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4)促进客家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注重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助推作用,坚持三产融合发展,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优势叠加。一要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善于发现和整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习俗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深耕根植于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动其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让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新时代、新生活。二要推动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本身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文化只有与旅游相融合,才会产生叠加效应。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只有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才能促进乡村文化由精神向物质的转化。依据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开展客家风情旅游,充分挖掘客家民俗文化和农村乡土文化魅力,构造“农家乐”乡情游,凸现客家地域风情,具体可以在景点上加强客家民俗文化比重,如增加客家山歌、戏剧、客家服饰、灯舞表演、书画展览等,营造浓郁的客家氛围。以当地居民为依托,增强游客的参与性,给旅游者带来內容丰富的文化享受的同时让游客全方位的参与到客家的婚嫁、锣鼓、灯会、舞龙、庙会、舞狮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活动中,让游客吃客家饭菜、住客家屋房、做回客家人,真正参与到村民的活动中去,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中去,体味民俗文化的活化性和原生态,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文化旅游奖励扶持政策,加大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系列文化旅游精品及特色村镇,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5)实施客家文化活化战略,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宁化县是客家文化祖地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文物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对这些引以为豪的文化遗存如果不加以保护、传承和发展,很容易会失传甚至最终消失。因此,一要开发与保护并重。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文化资源普查力度,强化文物保护责任,实现对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保护和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促进对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生态资源的整体保护;同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文化资源由静态保护向开发利用的转变,促进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相统一,使历史文化真正成为支撑经济振兴发展的宝贵财富。二要活化与传承并行。传承不是简单复制,更不是守旧不变,而是新形势下的文化继承和创新。一方面要支持鼓励文创产品开发。文化资源活化的关键在于创新。要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这既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承传播,又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注重打造历史文化体验。最好的文化传承莫过于让历史文化融人生活、走进现实。因此,要整合资源、资金,加大对以文物保护单位、古村落、遗址等为主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投入力度,将客家擂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舞龙舞狮等民俗体验及客家农耕文化体验等融入其中,使历史文化变活,能与时代交流;使人们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认识历史、传承智慧,以推动沉淀在文物保护中的文化资源真正留下来、活起来,变得灵动。三要除旧与革新并举。对传统文化要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做到在扬弃中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铸魂工程.大众日报,2018年7月4.

[2]刘忱.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复兴.中国领导科学》2018年4月.

[3]刘彦武.以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甘肃日报,2018年2月26.

[4]林晓平.客家文化特质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5]潘鲁生.乡村文化振兴是篇大文章.大众日报,2018年3月22.

猜你喜欢
客家人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客家人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谁远谁近?
行酒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