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取向形成机制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8-01-17 08:45段丹宁
锋绘 2018年6期
关键词:形成机制社会资本

段丹宁

摘要:社会资本是大学生择业取向中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已有研究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问题侧重于就业质量等结果研究,缺少对大学生择业取向机制形成的过程研究。本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访谈,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了大学生择业取向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本研究通过访谈得出结论,大学生择业取向受到家庭资本、人际关系和个人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资本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关键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社会资本;择业取向;形成机制

1 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择业是一个过程,是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选择结果,有一个变化和积淀的过程。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研究的质性研究,更有利于了解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社会资本对其择业需求到底有没有作用,这一过程发生机制是怎样的。

2 文献综述

2.1 社会资本视角:从理论到测量

已有研究中的研究变量虽然都是社会资本,但在具体测量上存在差异。

国内一些研究大学生就业的文献中,社会资本是狭义概念的。比如用生源地代替社会资本(黄敬宝,2009)。另有相关研究中,社会资本包括公共的社会资本、关系的社会资本、专业的社会资本、组织的社会资本(马跃如、李树,2011)。苏丽锋衡量社会资本使用情况的指标有联系强度、亲近程度、职位高度、帮助力度等四个维度(苏丽锋、孟大虎,2013)。

黄颖在关于家庭社会资本与择业取向的研究中对这两个变量有过具体操作化,在家庭社会资本方面,有六个分析维度;在择业取向方面,有四个分析维度(黄颖,2017)。

2.2 社会资本影响过程研究

对影响机制的已有研究主要是就业理论模型分析。徐晓军分析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其就业实现模型,他提出了社会资本运作空间理论的两个前提假设(徐晓军,2002)。昊立保总结了社会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多种理论模型,以解释社会资本影响的运作机理,厘清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机会获得、就业选择的关系(吴立保,2011)。

2.3 社会资本与就业质量的关系

已有的相关研究对社会资本与就业质量的关系得出了初步结论,从个体角度来看,社会资本是影响大学生择业求职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一定的条件下,社会资本的作用比人力资本的作用更大(黄敬宝,2012)。一些研究已经初步得出社会资本在就业过程中具有正向作用的结论(胡书伟,2010)。

当前一些文献从微观层面和大学生主观层面进行研究,偏重于社会资本的影响结果,多数研究将社会资本通过不同的测量方式量化,而大学生实际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十分复杂,大学生所拥有和使用的社会资本也不能够完全量化。大学生择业取向机制的形成过程,侧重于就业过程,需要质性研究来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质性研究的优势主要在于它所采取的是归纳的研究方法,它所关注的是特定的情境或情境中的人物,突出语言的作用而不是數据。

研究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所拥有和使用的社会资本情况,以及社会资本在他们的择业取向的形成和求职过程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择业取向形成机制产生过程和求职过程的情景再现,强调过程和变化。质性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容易深入访谈对象的情境进行深度的资料收集,更贴近访谈对象的主观经验及真实面貌,具有量化分析所不具备的优势。

3.1 研究方式:个案研究

研究情境是大学生择业取向形成机制的过程,研究问题是机制产生的影响因素。通过访谈作为资料的收集方法,期望通过访谈的对话和观察来实现这一具体情境的再现。访谈最基本的问题是维持一种研究关系,必须把受访者当作一个伙伴一起来研究,从而提取有用的材料,这与笔者研究问题的情境相契合。

个案研究对象是毕业三年以内的本科大学生,在择业情境中,关乎的并不是年龄的差别,而是已毕业年限,即工作年限(假定毕业之后就参加工作),因而保证了研究对象的就业心态基本一致,而且既保留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而不至于太成熟,又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区别于在校生。

在哪里实施和研究哪些人是质性研究的关键。不同于定量研究的概率性抽样,本研究的个案抽样为目的性选样。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出发,选取了不同家庭背景的研究对象,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社会关系和家庭职业背景有存在明显的区分度,同时访谈对象的个人性格和人际关系也存在差异,这样的选样方法有助于全面了解社会资本对其职业取向的影响过程。

3.2 收集和分析方法

访谈可以弥补在观察中丢失的其他信息,还可以用来检验观察的准确性。这一过程还原了在访谈对象择业过程中,对其择业取向产生重大影响的时间和事件。结合访谈对象的个人人口学特征和家庭背景,理解这些背景信息对大学生择业取向产生机制的影响机制。

根据获取的数据,分析方法主要是主题分析法,在后续研究中,将采用直接引用或者转述的方式来支撑论点。进行影响因素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分析,以了解对大学生择业取向形成机制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以及它们的作用机制。

4 大学生择业取向的社会资本分析

根据已有研究,最终选取了8位本科毕业已经1-2年的对象,通过半结构式的正式访谈一次,来了解他们的择业取向形成过程。访谈对象具体情况见表1。

大学生择业取向形成是一个受各种潜在因素影响的过程,根据大学生从大学入学前的背景情况,到大学毕业正式形成择业取向。通过对访谈对象进行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形成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入学之前阶段,这一阶段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家庭资本,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系以及家庭观念在内的各种经济、权力和文化资本;入学初期阶段,这一阶段最大的影响因素是人际关系资本,即大学生在入学初期,尚未受到太多就业压力的阶段,是否积累了对其日后就业能够产生影响的社会关系和资本;入学后期阶段,即临近毕业的阶段,大学生受毕业压力影响,这一过程中是否出现关键性事件,会对其最后的择业取向产生影响,而此类关键事件,往往与其个人的过往经历存在某种必然联系。此外,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贯穿各个阶段,都对其择业取向产生影响。

4.1 家庭资本

家庭资本是大学生择业取向形成的最早的影响因素,也是其择业取向形成的基础。通过访谈发现,家庭是择业取向的支撑,而家庭观念也在大学生的不同阶段以各种方式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形成。

比如,案例1陈某提到,自己家里来自农村,但家中对他在北京工作很支持:

我们那边的观念吧,感觉在首都一个大企业上班,说出去脸上还是比较有光的,或者当公务员,在我们那看来就是在京城当官了,算得上“功成名就”了吧。(案例1访谈记录,国企白领)

此外,90后青年的自主性都很强,但是访谈发现,父母的意见在大学生择业取向中影响较大。陈某在毕业前本有机会去西安工作,相比高成本的北京,他个人是更喜好西安的,但是最后考虑到父母的感受,他选择了北京的工作。而楚某和韩某,则是在顾家的情况选择了最后的工作地。

“我觉得家里人的意见,会对我有一些影响。虽然他们不会干涉我的选择,但是往往他们的意见我觉得我是比较看重的,包括家里人的看法,可能我自己会有点在意这个。”(案例4访谈记录,外企职工)

父母更愿意儿子能够出门闯荡,而不是安逸度日。这让案例1陈某,最终选择了北京一家生活和工作压力相对更大的国企。

案例2金某,受到父母观念的影响就更大,她提到自己偶尔会觉得自己作为公务员,稳定有余但是自由不足,很向往企业的工作。这个念头总是受到金某母亲的反对,金某时有抱怨,但是并不会尝试辞去公务员,选择企业的工作。

而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社会关系,对于并没有明确就业方向的大学生来说,是他们择业取向产生的基础。

案例3刘某,相对富裕的家境为她考研甚至留学提供了经济基础,她对于就业的态度是比较畏惧和排斥的。案例7易某的家庭条件,也为她的出国提供了条件。

而案例5韩某,父母并没有指望一个独女赚钱养老,也心疼她在外打拼,最后她选择了离家近的基层公务员,也方便照顾父母。

女孩子嘛,稳定一点,考不上国考考京考,考不上京考就省考考回家,反正家里不愁吃穿,养我这个女儿还是没问题的。(案例5访谈记录,地方选调生)

可以说,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关系,是大学生择业取向产生的基础,提供了大学生的“保底”选择,就业的“下限”与家庭存在密切关系;而相对的,在此基础上的个人努力,决定的是个人发展的“上限”。

4.2 人际关系

通过访谈发现,人际关系为择业取向扩宽了途径,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案例1陈某是所有访谈对象中经历最为丰富的一个,面对的机会也最多,性格比较外向,朋友也比较多,丰富的人际关系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资源;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在班级中容易受到好评,也使得他较早地被推优,成为党员,这是促成他最后进入国企的直接因素。除此之外,敢于尝试,善于抓住机会,也为他拓宽了就业途径。

案例4的楚某则是将实习经历拓展到社会。由于家境不太好,他在本科四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实习,辗转于各种实习单位,一来为了补贴家用,二来也锻炼了自己。案例6的孙某,一直考虑回家当老师,但是在实习过程中慢慢喜欢上了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最后决定留京工作。

案例2的金某,在大学期间参加了较多的校园活动,但是依她自己所说,自己各方面都属于“中规中矩”,在人际关系方面,相较于陈某,金某只做到了“广”,而不“精”。在择业过程中,她也很好地利用了校友们的资源,但是也如她自己所说,自己就业资源还是不多。

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得知道自己是否适合你选择的工作,你是否感兴趣,可能实习还是一个比较好的试错的经历吧,多尝试你才会知道自己是否喜欢。(案例2访谈记录,北京市公务员)

由于没有在企业实习的经历,造成了她最后的择业就局限在了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体制内系统,甚至想跳也“跳不出来了”。较为广泛的人际关系和较为优质的人际资源,能够为大学生择业提供更多的就业资源和不同的就业途径。

4.3 关键事件和职业规划

已有研究中,与择业取向相关的社会资本,存在将人力资本、性格外倾性和人口统计学变量纳入讨论范围内的研究(马跃如、李树,2011)。在访谈中,笔者也注意到,大学生择业取向受到“偶然性”和“必然性”影响。“偶然性”指的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其影响重大的关键事件,“必然性”指的是在临近毕业之前(比如大二大三时期)就已经开始进行的职业规划。

案例1中,陈某在“偶然性”上表现较为明显。在择业过程中屡受挫,但是学院老师发布的一则招聘信息促成了他最后的工作意向,他自己归结为“运气好”。

不过我感觉并不是我很优秀,可能也就某一个不起眼的特质打动他(面试官)了吧,所以说有时候运气也很重要,我那会儿也算否极泰来吧。(案例1访谈记录,国企白领)

案例6孙某,长期视父母为榜样,未来希望能成为一名老师。但是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渐渐收获了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段经历让她改變了择业取向。

就是突然的感觉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虽然自己还属于实习阶段,未来可能也会有更多的可能。但是这种工作获得的充实,完成任务之后的满足,得到领导表扬的成就感,都让我觉得我值得去投入这种生活。反而是回家安安稳稳做老师,太不自在了。(案例6访谈记录,私企职工)

5 研究结论与讨论

通过访谈发现,在大学生的择业过程中,分别受到家庭资本、大学人际资本、个人机遇与职业规划的影响。

5.1 家庭资本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最先起作用并且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家庭资本因素,更多的家庭资本能够为大学生择业提供就业立足之本,与此同时,家庭观念在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大学生如何产生了独立人格,这个影响总会以某种形式对其择业观念产生着影响。

郑洁在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研究中,也提到了家庭在大学生择业中所扮演的角色: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作出的集体决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毕业生更有可能选择继续学习深造以推迟就业而不是直接就业,家庭的经济后盾减轻了他在继续求学的路上的“后顾之忧”(郑洁,2004)。

5.2 人际关系

大学期间的人际关系对择业取向形成机制也有着一定影响。一方面,大学生同为就业群体,在择业过程中难免产生从众效应;另一方面,朋友之间的信息共享使得就业渠道有所拓宽,更多的选择让大学生形成了其最终择业取向。

徐晓军在构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模型时就提出,一方面,一个人与外界的联系总是有限的,如果通过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可以帮助就业者们建立起一个可信度较高的信息网络(徐晓军,2002)。

5.3 人力资本

个人的学习成绩等人力资本,个人性格是否外倾以及性别、政治面貌等个人变量特征,以关键事件和职业规划的形式,表现于择业取向形成过程中,也对其择业取向具有一定影响。个人的人力资本能够提高大学生择业“上限”,但相对于家庭资本和人际关系,其影响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就业结果产生的强化作用,在择业取向形成的过程中,作用相对较小。

已有研究中,将人力资本、性格外倾性和人口统计学变量纳入研究讨论范围内的研究,比如马跃如以湖南10所高校为例所做的定量研究就认为,大学生人力资本和性格外倾性与就业社会资本分别显著正相关(马跃如、李树,2011)。

总的来说,社会资本在就业中的作用主要有三方面:(1)择业基础的作用。家庭资本为个人择业提供了经济等基础,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下限”选择。大学生的择业首先是以家庭情况为基础展开的;(2)收集筛选信息、拓宽渠道的作用。在就业过程中,广泛的朋友圈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大学生的择业取向有了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择业路径使得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能够选择对自己最合适的结果;(3)包括个人人力资本和性格外倾性等社会资本因素,为个人择业提供了更积极的助长动力,能够提高个人就业取向的“上限”。

由于在这里研究对象为狭义上的大学生,即本科生毕业生。因此该结论外推不一定适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受教育水平更高的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群体,我们可以假设,这类群体的择业取向也许更多受到自身的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这是当前不足之处,如果条件允许,可进一步研究不同教育程度的青年群体的择业取向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1]黄敬宝.大学生就业地区分布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4).

[2]马跃如,李树.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湖南10所高校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4).

[3]黃颖.以S大学调查看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影响[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7-8,(4).

[4]徐晓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双重机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J].青年研究,2002,(6).

[5]吴立保.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实证研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2011-6,15(3).

[6]黄敬宝.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假设与检验[J].企业经济,2012,(9).

[7]胡书伟.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8]韩雪,张广胜.就业风险、社会资本与进城务工人员的部门选择[J].当代财经,2015,(3).

[9]彭国胜,陈成文.社会资本与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4).

[10]张淑萍.社会资本差异对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7,(11).

[11]胡永远,马霖,刘智勇.个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7,(6).

[12]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猜你喜欢
形成机制社会资本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的商贸流通组织体系形成机制分析
从药品价值链角度分析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浅析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对当前我国推进PPP模式的探讨
注册会计师社会资本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探讨
浅析中小学教师心理危机的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