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言语形式的文化意蕴研究

2018-01-17 08:45练彩红
锋绘 2018年6期
关键词:意蕴古诗文化

练彩红

摘要:汉字是表意文字,因此中国的古诗相比其他语言的诗歌,具有更大的主观表达空间,而读者也能透过特定的文字搭配,对其中诗句产生共鸣。鉴赏古诗就要秉着“诗无达话”的原则,将鉴赏的角度着重放在诗的意境,从中品味诗人的感情。

关键词:古诗;文化;意蕴

古诗鉴赏并非让读者完全展开想象,随意性地解读,这要求我们在品味古诗时确保鉴赏言之有理、有据。鉴于此,古诗鉴赏主要分两步,第一是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第二是评价该诗歌的作品思想,以及作者暗藏的观点和态度。基于以上两点,可以得出古诗鉴赏主要依靠读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对这种文学体裁的理解,以及对从中透出的文化意蕴、言语进行感悟。

1 故事、传说对古诗文化意蕴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许多民间传说和故事,有的取材于现实,有的则是神话故事,寄托人们的美好想象。这些故事和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朴素、纯真的美好愿望和期盼。如孟姜女哭长城,就是对秦暴政反抗和控诉,事实上秦长城并非倾倒于一个女子的哭泣,但是人们就是“相信”这种期盼。其他故事传说还有梁祝化蝶、嫦娥奔月等,都反映了先民们的良好祈愿。这些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化意蕴,经过文人骚客的创作,从故事中提炼关键性词语,构成了情真意切的动人诗篇。如“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等

同样是月亮的意蕴理解,汉民族是“嫦娥奔月”。对于居于西南苗族地区的人,则流传有阿细跳月的浪漫故事,将月亮比作“割耳朵”的文化符号。由此可见,不同的实体对象(月亮、太阳等)其蕴藏的文化意蕴都有所不同,甚至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和冲突。

2 先秦思想对古诗文化意蕴的影响

中华文化大体框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基本形成,后世的许多成语以及典故都有以上两个时期的特点,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郑人买履等。诸子百家为了各诸侯国的利益奔走,从中产生强烈的文化激荡,促进了文化繁荣。在此文化背景下,自然事物也被赋予了哲理化思考,如水是普通的自然现象,对于老子而言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将水比喻善良、美好、柔和等绝对利他的事物,它无处不在,所以最接近“道”;对于孔子而言则是“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他认为河水川流不息,是時间的象征。不同思想家对于某一自然现象或事物的理解,衍生出不同的文化意蕴。

受到先秦百家思想的启发,诗人创作时就会沿用某位思想家关于水的文化意蕴,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展现了水的时间属性,表现一种线性的时间思考。

此外,关于“燕子”这一动物,在中国文学典籍里比较常见,依照科学的角度来看,燕子只是迁徙鸟的一种,它们将巢筑于房檐。对于这一特点,古人有不同的理解,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指的是当时只有士族才有能力建设足够高大、遮风避雨的房子,因此燕子就在士族的房檐上筑巢。后来随着平民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也有能力修建这样的房子,那么燕子也到他们的房檐筑巢。在古诗中,燕子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士族权利的衰微,以及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3 民族审美取向对古诗文化意蕴的影响

对于某一事物,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生活体验和审美情趣不同,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了该民族的诗歌或其他文学体裁的作品中。如“莲花”这一植物,自古就有文人为其著诗,常常将其与“清白”、“高洁”等美好品质联系在一起,纵观流传下来的文章、诗篇,几乎没有与之相反的隐义。在文学家的作品影响下,中国人对于莲花的观感也由此转变,不再将其简单地归类为提供莲藕的植物。除了文学作品,在绘画、服饰上也有莲花的元素。人们对于莲花的想象和审美,已经超脱于一般的植物,使其带有一定的文化含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除了某个字的本义之外,与其他字词搭配又呈现更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古诗语言鉴赏不能拘泥于基本字面意义,而是要通过字词的搭配和组合,去品味和感受诗人从字句中传达的情感和观念。如“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如果从字面意义去解释,人们可以认为这是告诉世人趁着花红柳绿的时刻去采花的意思。但是诗句未明确表露的意思更加丰富,即花有开放的季节,若是时间不对花朵会凋谢,而人也有生老病死。再由此延伸开,比喻人若是在有能力做某件事时犹豫不前,那么在余生则会面临更少的选择和机会。

一个民族对于某一事物的审美取向,会在文学作品中赋予其特殊的寓意,如梅花在寒冬绽放,由于其开花时期跨越秋、冬、春三季,开花期很长,能够在寒冷的环境下开花。这一特点被赋予了“傲骨凌霜”、“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梅花又被称为岁寒三友、四君子之一,梅花以它的坚贞不渝、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因此人们总是用梅花比喻拥有傲骨之风、生性高洁、不畏艰难、顽强不息、不屈不挠、贫寒却有德行的人。由此梅花在古诗中已经脱离了普通植物范畴。

结论:综合上述,品味古诗中的文化意蕴,首先对中国的文化要有一定的理解,从而理解部分实物对应着哪些文化意蕴。它是千百年来融入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核,是一种共通的文化符号。对于古诗鉴赏,不应简单地从基本字义来解析,还要通过已有的字词品味意未尽的思想情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洪伟.凭借“微”教学探寻古诗的哲学意蕴[J].辽宁教育,2018,(15):11-14.

[2]钱俊敏.以微显著,让古诗教学意蕴悠长[J].教书育人,2018,(10):60.

猜你喜欢
意蕴古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谁远谁近?
品读古诗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