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斌
【关键词】高职;质量年度报告;投入产出比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68-0047-02
举国瞩目的《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会日前在北京隆重召开,100余所高职院校、20余家中央级新闻媒体以及相关教育研究机构等组织的代表共200余人现场见证了报告发布。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作为年报的委托编制单位,在现场接受记者的提问。(中国青年报,2018-07-16)
2018年6月,同是麦可思研究院这家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曾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发布后,一度被多家媒体简单地解读为:2017届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9%,高职高专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这一解读一度引发人们对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及育人质量的讨论,甚至影响对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应用技术型高校“领头羊”的思考。
相比之下,《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发布,完全脱离了在单纯的“就业率”层面将高职院校和本科教育进行比对,而是在更加全面的维度和更加丰富的层次上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突出的亮点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1338所高职院校都发布了质量年报,首次实现全覆盖,更有806家企业发布了“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年度报告”,为全国高职质量年报的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报告指出,经过7年的探索,高职质量年报已逐步形成了由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办学实力、政策发展环境、国际影响力和服务贡献力五方面构成的“五维质量观”,建立了不同维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成为社会了解高职教育的重要窗口。
2018年,高职质量年报继以往的“服务贡献50强”和“国际影响力50强”之后,首次评出“教学资源50强”。虽然“教学资源50强”的评选以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年财政拨款水平、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专任教师总数、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企业兼职教师年课时总量等11项指标作为综合采集分析依据,但专家和媒体对“教学资源50强”榜单的解读却普遍不被“买账”,甚至引发反感。
比如,报告显示:东部地区高职院校资源水平整体较高;中西部地区院校的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较低、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等资源水平较低,需要加大投入,加强建设;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水平优势明显,体现财政专项投入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资源存在明显的区域和院校不平衡性,亟待政府和院校予以重视。
对于这样的解读和表述,自然很难得到公众点赞,最普遍的评价是“缺乏应有的新意”。显然,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强校弱校的悬殊、区域之间的不平衡,都是众所周知的现实,完全不需要通过分析年报“大数据”得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全国范围内评选或公布“教学资源50强”,就远没有评选“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等更让人信服,更能激发人们比学赶帮超的活力、干劲和斗志。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谈校企合作,虽费九牛二虎之力,却难收获应有的成果。于是,许多人便责怪企业缺乏战略眼光,甚至指责企业没有社会责任,建言政府通过立法对校企合作进行强制“保障”。对此,笔者想说的是,企业不是社会福利机构、事业单位,其自身属性决定必须“重利”“唯利”,必须强调“投入产出比”,“少投入、多产出”肯定受到奖励,而多占资源却少产出(或平产出)则不可能得到容许,甚至会遭到责罚。而我们的高职教育如果一味地只拼谁的资源多,谁的“大腿粗、胳膊长”,却唯独不看“投入产出比”,必然很难与企业有“共同语言”。按照“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说法,校企合作经常“两张皮”也便不足为奇。
毋庸讳言,谁占有优质资源,谁就应该有高质量的“产出”;谁拥有大规模的资源,谁就应该做出与其规模相匹配的产出“数量”,否则,不仅不应该得到褒赞,还应当受到问责。这一规则不仅适用于企业,更应该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教育。
在任何時代、任何社会、任何领域,资源永远最为稀缺,容不得我们恣意浪费。相比之下,教育资源、人才资源无疑更加宝贵。然而最近几年,我们却常常在媒体上见到某某学校面向研究生招聘辅导员、面向博士生招聘行政教辅人员等新闻曝出。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学校确有工作需要,也可以理解为人为炒作,更可以看作权力任性之下对优质人力资源的浪费。而其最终的根子却在于,政府和社会长期以来并未关注过这些拥有优质人力资源的学校,究竟给社会回报了什么样的“产出”,以及这样的“投入与产出比”究竟是否正常、是否合算?对于“高投入低产出”或“劣产出”的学校,是否还应当继续进行无谓的财政支持?
类似的“不正常”和“不合算”,在其他方面的资源配置中也有体现,迫切需要以“投入产出比”来规范和引导。比如,一所拥有数百名博士、教授的超大规模高职院校与一所普普通通的地方高职院校相比,一所每年耗费政府财政数亿经费的公办学校与一所完全依赖微薄学费和培训研发收入维持运转的民办高职院校相比,一所半数以上新生的入学成绩超过三本、二本的学校与一所费尽心思才勉强招齐学生的薄弱院校相比,或许只有用“投入产出比”才能对它们做出科学、合理的评判和激励。
脱离“投入产出比”比较的评价机制,只会鼓励“万人学校”的盲目比拼和职业教育“航空母舰”的盲目打造。果真如此,在那些超大规模的学校里,我们或许能够在“点”上树立起其他学校无法企及的“典型”,而在“面”上却常常会表现平平,甚至因为“倾力打造”少部分典型,而忽略或侵害了大多数学生应该享有的权益,这显然不是职业教育应当坚守的初心。
经过7年的研究,由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办学实力、政策发展环境、国际影响力和服务贡献力共同构成的高职质量年报“五维质量观”,对于持续引导高等职业教育强化内涵、提升质量显然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使这一“质量观”更加全面、更加正确地发挥引导作用,使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更加完善,我们真诚期待这个“多维质量观”里能够再增“投入产出比”这个关键性的重要指标,以使全国各级各类高职院校能够站在同样的平台上公平比拼,比出干劲,拼出活力,拼出创新。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