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广西贺州市钟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羊角长鼓舞”为研究对象,对它的现状进行田野调查,对相关艺术工作者进行采访。从而展开现状分析并提出初步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羊角长鼓舞;两安瑶族乡;现状调查;现状研究
一、“羊角长鼓舞”的由来
广西贺州市钟山县两安瑶族乡是一个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古乡。当地的人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出了许多文化遗产,其中门唻歌、蝴蝶歌、羊角长鼓舞便是极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谈到“羊角长鼓舞”,就应该从它的民间传说谈起。瑶族的鼻祖是盘王,相传盘王在一次上山打猎中,被一只老山羊撞伤,跌落山下,摔死在一棵泡桐树上。盘王的子孙们知晓后十分愤怒,一起将那只山羊射杀,并且剥了它的皮,砍下了它的两只羊角。也将那棵泡桐树砍下,制成了羊皮长鼓。
瑶族人民崇拜祖先,这个传说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到现在,每当盘王节或者祭祀活动,瑶族同胞们一边打羊皮长鼓一边跳舞。但是,与其他瑶族长鼓不同的是,钟山两安瑶族乡的瑶胞们除了长鼓这个道具,还有羊角。携羊角而舞也是有原因的,当初,两安瑶族人民刚到两安时,两安还是一片原始大森林,有很多野兽,其中野山羊最多。瑶胞们开荒种植的庄稼经常被野山羊糟蹋,这使得瑶族人民更加憎恨山羊了。瑶族同胞们将山羊猎杀后,除去羊角之外的部分都可以入食,而羊角则被每家每户挂了起来。后来在一次乡里活动中,大家在跳长鼓舞时,族长拿了一个羊角低着头弯着腰跑了进来,跳一步,舞动一下羊角,大家都觉得非常有趣,而族长的意思是仇恨都过去了,现在到了山羊该赔罪的时候了。大家纷纷将家里最大的羊角拿了出来,随着长鼓一起舞动。久而久之,大家把这种类型的舞蹈称为“羊角长鼓舞”。
二、“羊角长鼓舞”的现状调查
经过瑶族同胞们的传承和发展,“羊角长鼓舞”在2010年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之后,对“羊角长鼓舞”的传承发展就不仅仅局限于两安瑶族乡了。近几年,人们对“羊角长鼓舞”的研究和发展也越来越丰富。
(一)原生态“羊角长鼓舞”
盘福贵老人是“羊角长鼓舞”的代表性传承人,七十多岁高龄的他对待“羊角长鼓舞”还是报有一颗赤诚的心。在这次创新项目田野采风过程中,我们有幸走进两安瑶族乡,近距离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刚踏进盘福贵老人家中,老人知道我们的来意,吩咐妻子为我们打上温暖的油茶。一番交谈过后,盘老穿上了传统服饰,拿出了传承下来的羊皮长鼓和羊角,为我们表演最原生态的羊角长鼓舞。后来,盘老盛情邀请我们跟他学习传统的“羊角长鼓舞”,手持羊角时,双手握住羊角,走一步,半蹲一步,羊角形成“铲”的动作形态,两人舞时,羊角最后做对打状。手持羊皮长鼓时,左手握住长鼓中间,右手击打长鼓的两端羊皮面,在做一些技巧时,右手在击打鼓面的同时,左手旋转长鼓。学习完原生态“羊角长鼓舞”,盘老告诉我们他已经将这传给了他的孙子孙女,在每年的盘王节中,“羊角长鼓舞”也作为两安瑶族乡的代表并演出给更多人看。
(二)“羊角长鼓舞”走进课堂
经过钟山县文化部门领导的介绍,我们得知,“羊角长鼓舞”已经走进了课堂,在当地中小学以及钟山县职业技术学院里有过普及,从视频资料里,我们不难看到当地的部分学生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羊角长鼓舞”,并将这些融入了学校的校内活动中。
(三)舞台艺术层次的“羊角长鼓舞”
经过了解,我们得知2015年,钟山县群众文化艺术馆编创并表演了一个舞蹈剧目——《羊角长鼓舞之传承》,此作品于2015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创作奖”。我们有幸采访了钟山县民族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也是这個作品的表演者之一的冯霞老师,经过交谈与作品的视频观看,我们了解到,这个作品也是经过长期积累与创新,在道具方面,保留了“羊角长鼓舞”原始的黑色鼓身与羊皮面,羊角改用木头制成,加以修饰。在服装方面,为了适应舞台灯光,男士在原始的黑色服饰上加工改造,加以修饰,女士在原始的蓝色服饰基础上,增添修饰,加以舞台感。在动作方面,我们有幸跟着冯老师学习了《羊角长鼓舞之传承》这一作品中的片段,与原生态的“羊角长鼓舞”相比较,作品中的舞蹈片段更加节奏化,身体韵律则更多一点。我们了解到,《羊角长鼓舞之传承》已经在当地以至贺州市都有展演,这也使得“羊角长鼓舞”这一非遗民间艺术朝外走了一大步。
三、对“羊角长鼓舞”现状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从“羊角长鼓舞”本身出发
经过三方面的现状调查,作为2010年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羊角长鼓舞”在这短短几年时间里已经有了初步普及。但是,它作为一种艺术文化,我认为在传承过程中,应当更加规范化,完整化。在课堂传承中,艺术工作者及相关老师可以利用这类资源将其编成“羊角长鼓舞”组合,将原生态的舞步及律动融入组合当中进行推广。对其相对规范性之后,应该更多地去编创成舞蹈作品,将其搬上舞台,形成舞台艺术,从而得到更多人的深入了解及浓厚兴趣。
从人民群众角度出发:在舞蹈层面上来看“羊角长鼓舞”本身,这一民间艺术只普及到了相关人员及相关学生,从人民群众角度出发,这样的普及还是不够的,除了当地艺术领域的工作者和学生之外,还有一大部分与艺术无直接关系的其他领域的群众,我们可能很难做到让当地每个人都会跳“羊角长鼓舞”,但是每个人都有欣赏的权利,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让人们能够直接欣赏到它,从而让当地人民了解“羊角长鼓舞”。这样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去研究它,深入它,传承它,发展它。
四、结语
很庆幸有这样一个契机去研究“羊角长鼓舞”,可能我们与多数人一样,只是初步了解到它的魅力,还没有真正去研究到它的魅力所在。这也使得我们明白,在研究一件事物的道路上,一旦开始,就没有终点。“传承”和“发展”一直是我们人民大众亘古不变的使命。
作者简介:
金珺,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民间舞表演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