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类大学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应从行业需求出发

2018-01-17 14:26刘畅
戏剧之家 2017年16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人才培养

刘畅

[摘要]目前,国内培养表演艺术人才的高校众多。这些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培养影视、戏剧创作实践的专门人才!随着我国艺术教育的改革与繁荣,表演艺术也获得了大发展。一批综合类高校开办了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在北京的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在地方的如:上海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基于客观事实,综合类大学的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必须寻找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追寻与传统顶级院校同台竞技,需错位发展。

[关键词]表演艺术;综合类大学;人才培养

当前,国内开设表演艺术专业的各大专业院校纷纷寻求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除传统斯坦尼的三段式教学法外,在现阶段,多采用戏剧工作坊或与大师交流的形式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拓展和补充,如上海戏剧学院的“上海戏剧学院国际表演实验教学工作室”、电影学院的“电影制作工作坊”“戏剧工作室”等,而这些形式多是侧重学术层面的提高。但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们而言,进入社会之后的出路在哪里?对于传统、顶级艺术高校(譬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未来似乎是一目了然的,他们站在表演行业的风口浪尖上,大多数会一头扎进影视界或者成为艺术剧院的一份子,可是这样的机会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充足,甚至很难获得。而作为综合类大学表演专业学生的出路就显得更加不容乐观,那么他们的出路在哪里?

一、表演艺术教学与创作的发展及现况

从世界范围来讲,电影戏剧演员的教学培养分为三类一种是电影与戏剧演员同在一起进行基础的教学(英、美模式);一种是由单一的电影学院内含有表演专业教学与戏剧学院分立(中、俄、意模式);还有就是短训班形式分期对业余从事表演艺术人员的培养(美、香港模式),实现由非职业演员到职业化的转变。

表演创作中理性概念也出现过“电影表演要电影化”“去掉舞台表演痕迹”“非职业演员在向我们挑战”“淡化表演”“模糊表演”“原生态表演”“现代表演已经发展到不是动作,而是感觉、直觉表演”等探索,说明电影故事片生产从管理体制到创作生产理论思考都在产生着变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国对“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认定,和国外各种演技理论的引进:首先是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探索,随后是梅耶荷德“有机造型术”的研究,阿尔托“残酷戏剧”的介绍、格洛托夫斯基的“贫困戏剧”表演训练法的实践、“微相表演”的强调、美国“方法派”的研究、英国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的探索,以及对中国传统戏曲写意表演的吸收等。不管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主义、非写实的、写意风格的、荒诞的、先锋的都是在探索着我国影视戏剧表演艺术发展的新路。寻找新的演剧方法,新的演剧形式,以便适应当今社会大众多元化观赏影视戏剧的审美需求。

二、培养什么样的表演人才?

近年来,戏剧、影视的表演教学也是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扩大,除“文革”前的全国能数得过来的几所国办、省办戏剧、电影学院外,现在已是扩增到几百所!没有学历的表演学校和表演培训机构更是数不胜数,都是以自己的方法在培训着新生的演员。在如此形势下我们综合类大学的表演专业教学该如何生存和发展?我想,首先要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并与传统的顶级艺术高校进行错位培养,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在与电影学院陈教授交流时他曾有个生动的比喻,他说,“就人才培养而言,好比是一棵大树,电影学院的学生是树干,综合类大学的学生是树根。各自都有自己的价值,比如树干可以做家具,而树根可以做根雕。应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要一味地模仿电影学院。”

(一)培养方案的差异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内的诸多高校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培养表演创作实践的专门人才”是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頂级艺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代表的综合类大学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则是“表演艺术应用型人才”,这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近年来,每年有近万名参加表演专业考试的学生,他们怀揣着梦想来到北京,准备报考心仪的高校,当问及他们的目标时,回答多是“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很少有其他的答案。在他们看来,这样的高校是“梦开始的地方”!但真正到生活里去,就跟在学校不一样了。据教育部统计,表演专业2013年毕业生规模为7000-8000人,近三年的就业率都是80%-85%。总体来看,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中国艺术人才网发布的《2013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显示,从2002年至2013年问,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从597所增加到1679所,艺术类考生人数从3.2万增加到近100万。而艺术院校表演系毕业生,70%因就业不理想而改行。

相比学生而言,家长们则冷静得多。在与多位学生家长交流时,他们谈及最多的是孩子毕业后的出路问题。这是他们最大的担忧,多数家长都能清醒地认识到从事表演艺术,能成名、成家的毕竟是少数。那么,学了四年专业表演课程,毕业后成为一名职业演员。我们看看有多少人能演戏呢?

2012年全国共计生产完成的剧目506部17703集。

2013年全国共计生产完成的剧目441部15770集。

在对2014年国产电视剧状况的官方描述中,全国电视剧产量是“总体平稳”,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的剧目有429部15938集,和2013年大致相当;但实际情况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每年能够真正播出的电视剧却只有8000集左右。2014年共生产故事影片618部,包括合拍片38部。上映259部,有359部未能公映。

行业的迅猛发展,直接导致从业人员数量猛增。而近年来报考表演艺术专业院校的考生也呈大幅上升的趋势,并保持高位。以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为例,近五年来报考表演专业的考生数都在6000-8000人。随着行业的发展,考生人数的增加,多个高校都开办了表演专业,仅北京地区就不少于十所。这些高校的表演专业毕业生每年多达数百人,而这些年轻的“演员”如何能快速进入行业,正成为一个困扰高校的课题。以平均每部影视作品有10个主要演员计算,每年的一千余部影视作品的演员需求约一万余人,即行业每年有约一万余个工作岗位。而从业者有数十万之多,竞争是多么残酷啊!endprint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转型思路,按照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要求,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发展模式。推动试点高校全面融入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说得通俗一些,“应用型人才”是更接地气的。而应用型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正是综合类大学表演专业教育教学的出路。同时,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综合类大学具有学科门类丰富、平台更宽广的先天优势。

(二)设置课程体系需按行业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我国电影与戏剧(话剧)表演均为波浪式的多元化发展,电影管理体制的变化,由单一的国营制片厂变化为多种制片机构,电影演员队伍也从十余个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编制逐渐走向社会化的自由职业;戏剧的几十年发展出现了小剧场戏剧、先锋戏剧、探索戏剧、荒诞戏剧、新浪潮戏剧等风格流派;戏剧管理体制的变化,大量民营戏剧社的出现,形成了国家剧院、地方剧团、民营剧社共同开拓戏剧阵地的局面.上演剧目改变了原来戏剧演出的传统,各种戏剧风格的演出形式都以自己的样式在吸引观众的眼球。

每年艺术院校表演专业考生有增无减,新的表演专业和表演培训机构不断增加。当学员接受一段时间的培训完成学业后,必然面临在社会有关行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走出校门能否进入工作岗位的关键在于:在学校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是否为行业所需求的!

因此,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安排,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等,必须要符合行业的真实需求。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能力核心要求。具体措施:按行业所需毕业生能力配备、定位课程。

1.确定专业平台课程。

2.打造课程模块。以我专业为例:目前已形成艺术理论与文化素养、多(各)类艺术素养、影视作品制作技能、表演技能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分别由课程组进行支撑,以期修完课程组即可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制定

1.从教学环节入手,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寻求制定“企业定制式培养”的可行性。就表演专业而言,以往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是流于表现形式,无非是哪个剧组或演出团体需要演员,就去参与演出几天或几场。这样的形式,一方面学生在实习中感到在学校学的知识用不上,而演出方也觉得新来的演员不会演戏。这需要高校与企业在教学环节就打通沟通渠道,引导并促进双方进行深层次的合作。

2.对行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与梳理,寻求进入行业的正确路径。什么才是行业的真正需求?行业中有哪些要求与规则?这都是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和考虑的。只有对这些需求、要求、规则等充分认识,才有可能寻找到应对的方法。

三、结语

表演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让学生做多种形式的训练,并且应是反复地做,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才能奏效。以往我们虽注重与行业企业的沟通,却苦于寻找不到最贴近实际的可行办法,尤其难以在教学环节实现与企业的合作。导致学生毕业后所掌握的技能与现实需求脱节,而这个差距是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反复实践,在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初出校门的学生不易获得成功。

同时,表演学科本身也在不断发展,需要不断地再认识。如能从行业实践的真实需求出发,探索与企业合作定制培养方案,并让企业专家进入教学环节,以表演专业教学理论为基础,并结合业内代表性专家的亲身体验和建设性意见,为表演专业教学归纳、总结出一套符合行业需求,并能配合现有资源与模式的教学大纲及课程内容,才能制定出专业教学中既注重掌握专业学习的规律与特性,同時又是最符合当下行业基本要求的正确途径。endprint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人才培养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黄新德黄梅戏表演艺术探析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