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越
[摘要]在2016年度豆瓣十佳华语电影的评选中,电影《驴得水》以8.4分排名第一。作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小成本电影——没有明星大腕的加盟,朴素的电影语言,《驴得水》在口碑上的成功离不开话剧舞台多年的打磨。该片以标准的三段式戏剧结构展开情节,配合话剧演员扎实的表演功底,幽默戏谑的外表下是关于丑恶人性的探讨,发人深省。
[关键词]戏剧冲突;荒诞喜剧;人性;电影市场
《驴得水》是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一个乡村学校,由于严重缺水,校长将一头拉水的驴谎报为“吕得水”老师,并领取空饷。后来,教育局领导前来视察学校,老师们将一个不认字的铜匠假扮为吕得水老师制造了之后一连串的谎言。《驴得水》是一部荒誕喜剧,每个笑点背后总能让人联想到当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情境,并在发笑中产生共鸣。
一、浓重的古典戏剧之美
(一)三幕剧结构
《驴得水》的故事结构遵从标准的三幕剧艺术结构,也受到了古典“三一律”的影响。整个影片由三幕剧情组成。起初,老师们撒谎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他们找来村子里一个没有念过书的铜匠假扮老师。后来,因为贪念作祟,大家为了获得美国慈善家的巨额资助开始“自相残杀”,当铜匠意识到自己拥有独一无二的价值之后,利用权力开始报复曾经说他是畜生的张一曼,致使几个老师之间的关系分崩离析。影片的最后一幕以欺骗美国慈善家失败而告终。当老师们又一次站在教室里相互鼓励的时候,张一曼自杀了,佳佳去了延安,曾经想要兴建学校的美好和单纯的想法也已经不复存在了。
三段式剧情的结构整齐,情节脉络清晰,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带人情境之中。被广大观众所熟知的优秀电影往往都不是晦涩难懂的,舞台剧版《驴得水》经过多年的创作与打磨之后在被带入大银幕上时,通俗易懂的情节之下有着饱满的艺术张力,戏剧的美感即可从中体现。因此,这种类型的电影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该片采用一种“去中心化”的创作方式来设计人物,故事中并没有绝对的主角和配角,或者说每一个人都是故事的主角。“3W”戏剧创作原则中“Who”是首要,丰满的人物性格和合理的行为动机是判断一部作品是否能够打动观众的关键。而《驴得水》的成功就在于其人物形象的饱满和生动,每一个人从喜到悲的过程都有合理的铺垫。所以很难直接地判定谁是反面,谁是正面,好像我们身上都有着他们的影子,不过是环境影响,人性使然。
张一曼是大多数看过这个电影的人难以忘记的角色,她是一个放荡的女人,因为她把性看作是让自己快乐的消遣娱乐活动,偶尔和裴魁山开开黄色玩笑,为了留住铜匠二话不说将其“睡服”。但她也是敢爱敢恨并且对待感情极其纯粹的女人,出于对爱情的执着她回绝了裴魁山的表白,为了铜匠能安心回家好好过日子她剪下自己的一撮头发留作纪念。可后来,在利益面前两个爱她的男人一个指着她骂她是婊子,一个让人剪掉了她的一头长发,张一曼从此疯了。
“疯子”是戏剧里面经常设置的一个形象,其实疯子并没有疯,他们的灵魂里依然葆有着不被现实的疯狂世界所玷污的真实。这也是为何在全片最后,当其他老师们互相鼓劲要重新开始的时候,一声枪响张一曼自杀了,因为她不想再面对那些虚伪的脸。一个看似放荡的女人,却是最有情有义的,这是一个成功的戏剧形象。
老师中还有另外三个男性形象。孙校长的教育理念是“做大事者不拘小节”,困难出现时他总是一副和事佬的姿态,只为了把伤害降到最低。裴魁山是一个十足的利益屈从者,当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不惜恶言辱骂自己曾经爱过的女人,而办学对他来说只是从中捞金的一个手段而已。周铁男本是最有骨气的一个,坚守原则到最后一刻直到枪声响起,他痛哭流涕地跪在地上给领导磕头并彻底沦为了权力的狗腿。
铜匠和教育局联络员这两个角色的设置无疑是对教育的莫大讽刺。不识字而且连话都说不清楚的铜匠摇身一变成了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受到了权力的加持之后,他更加忘记了自己本身的地位和能力,甚至开始用“有教无类”训导曾经给他带来机会的人。而坐在教育局高位上自称留过洋的联络员却其实空有皮囊,一句英文也听不懂,影片的最后甚至为了利益开始接受铜匠假扮吕得水老师的事实,并且将这一谎言继续延伸。让人不禁联想到现在一些贪污腐败没有工作能力的领导们。
优秀的戏剧作品能让人从中看到人性,从人物身上引起对自身以及这个世界的思考。
二、戏剧中的荒诞派
荒诞喜剧是带有一种黑色幽默的喜剧,不同于普通喜剧所营造出令人捧腹大笑的效果,“荒诞”总是不能让人笑得畅快,结尾也总是让人笑着笑着就掉下了眼泪,或者陷入沉默。
(一)象征的符号化语言
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化语言在戏剧创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其直观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某个人物或者器物是连接表象与深层含义的桥梁,透过特定的符号我们与真实又近了一步。《驴得水》实际上是一部包裹着喜剧外衣的现实讽刺剧,观众能从中感受到这点与编剧所设置的一些特定符号是分不开的,而每个符号背后也涉及着呼应主题的不同信息。
1.头发与希望的毁灭。“头发”是这部电影中一个不能被忽视的物象,张一曼的命运与她乌黑的头发息息相关。起初,面对铜匠的爱和不舍,她腼腆地将自己珍视的头发剪下一撮作为纪念送给铜匠,以抚慰铜匠失落的心,而铜匠也把这头发看作是宝贝一样一直装在口袋里。后来,张一曼被铜匠夺去了她的一头长发。为了让铜匠可以好好回家和老婆过日子,张一曼故意狠心说铜匠是畜生来刺激他,可谁知当铜匠成为领导的支持对象并手握生杀大权时,却狠心地出于报复让校长剪去了张一曼的长发。镜子里的张一曼一声钻心的大叫之后,她成了一个顶着杂草似的短发的疯女人,再后来,她选择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张一曼把头发看作是珍贵的东西,她可以失去自己的身体都不可以失去象征着女人的长发,当看到头发被剪去的那一刻,所有的希望轰然倒塌。endprint
2.鲜花与女性观念的解放。本片在对女性形象的设计上体现着一种关怀和体恤,张一曼和佳佳两个人物在最后的利益争夺中都没有随波逐流变得堕落,权贵面前的女人们反而都表现得十分坚强。同时,张一曼是一个非常看重“性”的女人,她动不动就要“睡服”男人的行为是对传统男权社会的反叛,而创作者也给这个角色设计了一个她喜爱的东西:花。张一曼喜欢穿颜色鲜艳的衣服挎着一个篮子,篮子里有好看的花。之后头发被剪掉,她疯跑在田野里探摘各种各样好看的花,然后捧着一束走进了铜匠和佳佳的婚礼现场,眼睛里充满了泪水。接着就是张一曼自杀之后,镜头再次回到了她的房间,瓷器上的红色花纹,墙上贴满的小花,床单枕头上的碎花,相框的画中两个女性手捧着花。鲜花象征着美好和灿烂,张一曼希望有人能够真正懂得欣赏她的美,可现实却让她终究枯萎了。
3.金钱和枪背后的权力和残杀。一声枪响让一个总是挺直腰干坚持原则的老师瞬间变成了瘫倒在地的懦夫,而这颗子弹是教育局领导打出的。当领导们无法统一意见,让众人听从他们指挥的时候,枪变成了一个绝对权力的象征从而摆平面前混乱嘈杂的情形。影片结尾也是这把枪,张一曼用它自杀了,权力又间接地消灭了一个不服管教的异类。权力之下没有所谓的道理和公平,仅仅因为铜匠可以继续被用来编造谎言,即使他不识字,也照样可以站在权力的高处发号施令。权力与利益实则相辅相成,在生与死的威胁中,四个人物一个接一个倒戈,最终走向了共同堕落的结局。
4.彩球与梦。影片的最后是佳佳坐在去往延安的马车上,马车轮子不小心垫在了一块石头上,一个皮箱掉在地上被摔开,满满一箱色彩斑斓的小球顺着山坡弹落滚下。彩色小球像曾经大家共同立下要把学校变好的誓言一样散落了,一场美梦最终遗失在那片承载它的土地上抓不到了。但是,编剧同时也是心怀希望的,他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的向往。当那些彩色小球无意间被释放并撒满山坡的时候,希望的种子又被重新种下,美丽的梦想会将人重新带去希望的地方。影片在最后将人们又一次带入有美梦的地方。
(二)荒诞下的真实与悲凉
或许影片的荒诞外壳就像后来成为“疯子”的张一曼,表面看上去她是疯了,但她比任何人都更加真实和清楚。荒诞派是戏剧艺术学派中的一个另类,但也真实地反映并讽刺了这个世界。影片最大的反叛之处是对教育和知识分子的讽刺。片中的老师常常挂在嘴上说的一句话是:“改变国民的贫、愚、弱、私。”可事实却是“贫愚弱私”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优秀戏剧与市场传播
当下的电影市场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变得更加具有活力而且多元化。电影制作不像十几年前那样大多由国家电影制片厂生产,而电影导演也很少再按照“第几代导演”的方式来划分群体。加之现如今新媒体产业的蓬勃兴起,一部优秀的影片会在不断传播中被更多人知道,并且开始关注它。不少观众在看过《驴得水》之后自发变成了“自来水”来宣传这部小成本影片,是因为好故事打动了他们。这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但同样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用“是金子总不会埋没”这句话来形容时下的艺术创作再合适不过,对于是否是一部好的电影,每个观众有自己的评价标准。
四、结语
今天的高票房华语电影比比皆是,然而真正赢得口碑并且忠于戏剧创作的高质量影片却越来越少。电影理论先驱卡努杜曾将电影定义为融合了多个艺术门类以及动静时空的“第七艺术”,并提出电影有自己的表达语言,于是很多创作者将电影与其他较为古老的艺术形式割裂开来,忽略了戏剧美学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性。小成本电影《驴得水》之所以能在众多华语电影中获得超高口碑,与编剧所创作的能打动人心灵的好故事,和环环紧扣的戏剧冲突铺垫是分不開的。作为专业的舞台剧创作团队,开心麻花一直专注于戏剧创作品质,而事实证明真正的好故事才是口碑的关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