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峰
〔摘要〕 十九大报告是鲜活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新时代表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深入领会十九大精神,可从以下方面下功夫:人民的观点与十九大主题以及丰富展开,实践的观点与5年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发展的观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的观点与新时代我党的历史使命,创新的观点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的观点与新时代的新征程、新部署,内因的观点与从严治党和党的建设,再实践的观点与十九大精神的践履笃行。这一向度的功夫下到了,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就有了层次提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十九大精神,理论素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8)01-0005-10
习近平同志强调: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同时指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要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部地而不是局部地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不能就事论事,不能搞形式主义、实用主义” 〔1 〕。习近平同志还多次指出:“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 〔2 〕。深入领会十九大精神,需要在世界观方法论层次提升一步,系统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更好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十九大报告是十九大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献和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我党的政治纲领和行动指南。报告博大精深、立体厚重、立意高远,纵贯历史、经纬天地、引领未来,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是鲜活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新时代表达。我们要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提高干事成事“八个本领”,就一定要深钻细研十九大报告,娴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达到对十九大精神的融会贯通和自觉践行。
一、人民的观点与十九大主题以及丰富展开
十九大主题在报告中开宗明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什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两句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最大公约数。
唯物史观指明,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和创造者。人民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两个财富的享有者。人民是社会主体和国家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党、政府只有顺应人民意志和要求,为人民谋利益、做人民公仆,才能凝聚民心民力民智,领导人民和国家前进。我党的历史充分说明,只有不忘初心、扎根人民、关切人民,始终与人民心贴心、共命运,才能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才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完成历史使命和实现宏伟目标。十九大主题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提到至高无上地位,显示了我党鲜明的人民立场;把这一主题贯穿始终,也就是把人民的观点贯穿始终。
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有关于新成就、新方位、新思想、新征程、新部署的概括、论断、论述和阐明,无一不是从人民出发、为人民着想、以人民为中心、倾听人民呼声的,人民的观点得到最集中、最鲜明和最典型的体现。报告中共出现“人民”用语203次,如果加上“城乡居民”“贫困人口”“人才”“青年”就更多了。通观3.3万字、用时3个半小时的报告,人民的觀点在如下四个层面充分展开。
(一)表明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工作成就和历史经验。我党带领人民取得的所有成就,集中的就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并得到人民的认可。总结过去5年,如“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等等。阐述历史经验,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等等。一切要看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和兑现,这是衡量我党成就和成功的最高尺度。
(二)强调思想认识的价值立场和前提。我党的价值核心与追求,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报告中,所有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阐明,都紧紧围绕着人民价值立场和前提,成为根本性尺度和“总开关”。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等等。又如“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确保党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确保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等等。话语斩钉截铁、内涵十分鲜明,这是容不得任何含糊的最高价值准则。
(三)突出制定大政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和检验尺度。我党制定大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和最终检验,是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如“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等等。又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让人民吃得放心”“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等等。以上的阐明涉及范围大而广泛,但围绕的轴心始终是人民的利益和要求。endprint
(四)宣示党的奋斗目标是人民重托、人民向往。党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的“最大公约数”,集中了中国人民的重托和向往,必然引领和凝聚起全体人民的磅礴力量,再铸伟大民族的新时代辉煌。如“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著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我们要不负人民重托”“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等等。又如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到建党一百年建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以及“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等等。党的奋斗目标来自人民重托和向往,因而也是最为激励人心、最能凝聚人心的伟大目标。
以上阐述经典凝练、鲜明坚定、诚挚直白,充分体现了对人民的敬重、关切和依靠,是历史唯物论的人民观点在新时代的生动表达。历史发展到今天,我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交融,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更加真切、全面和具体,越来越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思想和行动与人民高度一致,奋斗目标与人民向往高度一体。由此,人民观点的丰富展开和践行也达到了历史新水平。尤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思想,“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的文化建设思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民生建设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的建设思想,都使人民的观点内涵充实并落在实处。这就更加证明,我党的理论和实践、改革和创新、进取和奋斗,都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从而具有超强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这也是我党最大政治优势和不断走向成功的奥秘所在,也是国外政要和学者不能理解、看不懂和有关中国预言总是落空的根本原因所在。
由此也可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人民的基本观点永不过时,只是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和充实。作为先进执政党的特质、本领和生命力,就在于更忠实、全面、真切地践行人民的观点,实现人民主体地位、中心地位和根本利益要求,并以不断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达到新时代的新水平。
二、实践的观点与5年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作为社会主体有目的的、现实感性的物质活动,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真实内涵,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用事实来说话,用实践来证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都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上,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实现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到十九大报告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都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实践沃土,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极不平凡”的实践,同时也得到了实践的证明和检验。
一般来说,正确的认识形成会有四个依据:一是科学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二是历史的经验和演进逻辑,三是世情的变化和趋势,四是国情实际和鲜活生动的脚下实践。而国情实际和鲜活生动的脚下实践是最直接、最有力、最可靠的第一依据,其他的依据也都尊重和依托于这一依据。正是极不平凡的5年实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取得“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和“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推动我们走进新时代,站在了新的历史制高点。从实践的观点看5年巨变,主要是如下四个方面。
(一)看取得的实际成果和成效。5年工作的成果和成效,十九大报告从10个方面作了精炼概括。这些成果和成效是整体的和深层的,但又是具体多彩、可以感受的。比如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5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000亿斤;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这都相当于欧洲一个或几个大国人口;我国人均寿命已提高到76.5岁,人均收入已达到8000美元(其中40%是5年中增长)。报告中列举数字和事例并不多,但5年巨变带来强烈感受:中国的面貌不同了,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跨过了一个大的门槛。
(二)看解决的难题和办成的大事。 5年中,“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什么是“难题”和“大事”?从报告中理解,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和“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这些成就和变革是立体的、多面的,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方面,影响重大而深远。这些成就和变革在此之前难以想像,现在已经深切感受到,我们党不容易、国家不容易、人民不容易,是捏着一把汗过来的,国外研究者也深表惊异和惊叹。
如党的“革命性锻造”,这是5年巨变的关键,突破口是反腐败斗争。过去谁也明白这一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严重严峻甚至危险,但不知道办法、信心、前途在哪里。连党员干部做事都身受其困,普通百姓做事更可想而知,且有一种怪论流行:“反腐败要亡党,不反腐败要亡国”。十八大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反腐败风暴掀起,坚持无禁区、零容忍、全覆盖,坚韧不拔、多管齐下、持之以恒。到目前已有440多名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8900多名厅局级干部、6.3万多名县处级干部受到惩处,被处理的乡科级及以下党员干部有114万。事实证明,反腐败重拳出击了,既没有亡党也没有亡国,而是兴党兴国,政治生态走向“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又如经济的发展,十八大后随着反腐败斗争强势推进,经济遇到了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和速度换档的“三期叠加”,经济增长出现多年未有的降速,加之唱衰之声迭起,似乎真的陷入“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悖论而使两者不可兼得。面对如此形势,党中央不踩大油门、不搞强刺激,在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的同时,以经济新常态论断和五大发展新理念为指引,以顽强定力和韧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各方面的改革,在波澜不惊中实现了全方位转变和历史性转折,保持了中高速增长。5年的发展在全球的经济低迷中显出一枝独秀,彰显了中国优势、中国后劲、中国前途,网友点赞是“厉害了我的国!”又如意识形态建设,起初面临的状况是阴霾密布,七种错误思潮流行蔓延,“砸锅党”“带路党”“推墙派”层出不穷,抹黑、造谣、诋毁之声不绝于耳,党员干部的自嘲、自贱、自毁也大行其道,正确的导向软弱无力。习近平同志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讲话和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迅速地改变着这种状况,同时随着管理工作和法治建设推进,“四个自信”不断确立,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巩固,健康的思考、讨论、创新成为主流。正如报告中总结的:“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再如干部队伍建设,十八大后确立并坚决贯彻“忠诚、干净、担当”标准,加之反腐败斗争的锻造净化,队伍素质、结构、整体面貌为之一新。十九大突出的政治意义是选好了党的代表、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尤其是习近平同志再次当选为总书记。整个推选工作启动很早,做得充分而扎实,形成了强有力选人用人导向。什么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什么人用什么人、干什么事,什么人担什么责、带什么头。正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包括党员干部的革命性锻造,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从此一意义看5年巨变,怎么估价也不会过分。endprint
(三)看人民的拥护和民心的积聚。极不平凡的5年实践证明,习近平同志是深受全党全国人民衷心信赖和拥护的党中央核心。“毛泽东领导人民站起来,邓小平领导人民富起来,习近平领导人民强起来”,一开始就流行于群众口头,是发自群众肺腑的心声。据中央有关部门对5682名离退休老同志进行的“我看十八大以来的变化”调研结果,最受称赞的就是“人心的变化”,是“党心凝聚了、军心稳定了、民心收拢了” 〔3 〕。《黨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中《开启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一文有这样几段话:“5年来波澜壮阔的实践充分证明,把全面从严治党摆上战略布局英明正确,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校正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航向,使党经历了革命性锻造。”“总书记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党风为之一新,试出了民心向背。”“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以及由此积聚起的民心民意,是党执政最根本的政治基础。” 〔4 〕人民的拥护和民心的积聚是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是“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集中体现,成为推动新时代前进的最强劲、最深层的动力,要倍加珍惜和爱护,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行稳致远,直达光辉彼岸。
先进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和实践的证明,杰出领导人是在群众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在当今世界,哪个国家和民族不希望出现代表自己的强有力政党和杰出领导人呢?尤其在时代转换和关键战略机遇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论基本原理,在充分肯定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历史发展真正动力的同时,充分肯定我党和党的核心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中流砥柱作用,这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屹立于世、前途远大的重要标志。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是坚持实践的观点和人民的观点,是历史的必然和新时代的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就必定在最接近伟大复兴的当口,以无比的定力和思想自觉奋力进取,实现两个百年宏伟目标,登上历史发展巅峰。
(四)看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底气勇气。十八大之后,面对各种难题和大事,我党以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征服一切困难的气概,迎难而上、闯关夺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赢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今天我们仍然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报告中客观冷静分析了六个方面,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民生领域的短板和脱贫攻坚艰巨,社会文明水平不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和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等。这本身表明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和态度,一种敢于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底气勇气。“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5 〕有了这样的清醒和担当,人民就更有信心和力量。报告中在阐明党的“四个伟大”历史使命后又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十九大闭幕后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对领导干部提出:“新征程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我们将会面对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领导干部必须有强烈的担当精神。”这一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底气勇气,是砥砺前行、开拓奋进的必备前提,是来自实践“大地母亲”的坚不可摧的力量,预示着更大成功和光明未来。
实践可以证明一切,实践可以建构一切。正是在极不平凡的5年实践基础上,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新转化的论断,作出了新时代与我党的伟大历史使命的论述,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新两步走”战略目标,作出了历史交汇期的战略部署,构划了从严治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只有立足于带来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实践基础,才能深入领会和践行十九大精神,更加自觉担当使命和任务,满怀信心开辟未来。
三、发展的观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矛盾运动是永恒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发展是事物整体结构的跃迁,是总体状态的转换提升,表明事物由低级走向高级、由原有阶段进入新阶段、由旧形态转变为新形态。由此看待社会历史,就是进步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是对“历史终结论”的根本否定。作为先进的政党,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的发展观点,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和发展前沿,驾驭发展规律顺势而上,把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新阶段、达到新高度、进入新境界。
十九大报告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时代潮流的敏锐洞察,作出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论断,即“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响亮而果断的论断,宣告了一个新时代大幕全面打开,我们国家和人民站在了新的起跑线。这一论断科学坚定、正当其时,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而深远。
“新时代”无疑是从十八大之后开启的,直观的变化人人体会得到,总的感到现在的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幸福追求、精神面貌已大为改观。从理论深层看,这一重大论断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内涵又来自厚重而雄辩的客观事实及客观逻辑支撑。从报告的阐述看,“新时代”的确切内涵就是 “三个意味着”和“五个是”,把握了“新时代”的真髓要义、总体特征和趋势要求,就能够以新时代新思维踏上新征程。与此同时,以下几个问题也需扩展把握。
(一)“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以及新要求。如果说“三个意味着”和“五个是”是从历史与未来交汇、中国与世界联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进程、国家和人民事业发展实际作出的论断,那么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则是更深入一层,即从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内在矛盾依据上作出论断,这是新时代与过去时代相区别的深层依据。我们知道,我国以往改革开放的主要矛盾依据,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判断来自对党的八大路线的重新恢复确立,指导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十九大根据我国生产力和经济社会总体发展实际,作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论断,这又从理论和实际重要结合点上提升了我们的认识,达到了新时代新水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取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仅四字之差,内涵了多少新内容新变化。“物质文化需要”是追求生活温饱和小康的需要,主要还是物质条件的需要;“美好生活需要”是在基本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后的新需要,是对生活品位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需要,其内涵和外延明显拓展,层次和水平大为提升。应当明确的是,这一论断是就人民和社会整体来说的,而不是只就个体或个别群体来说的,这已成为一切工作的新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二是以“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取代“落后的社会生产”,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长期努力的结果。我国已告别短缺经济和落后社会生产的历史,使“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发展成为现实,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需要加以注意,新的主要矛盾论断没有使用“社会生产”用语,而是用了“发展”范畴,这是因为“发展”更加立体和具有新的解释力。在现阶段我们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制约,主要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包括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甚至群体间存在的突出差距,更包括数量规模型的发展惯性和质量效益型发展的不足或不成熟,显示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和要集中解决的问题。三是新的主要矛盾论断,建立在主要矛盾两个方面“水涨船高”的动态关系的科学把握上。人民的需要是一个日益增长的无限过程,永远不会停留于或静止于一个水平;社会的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由于生产和发展目的导引和劳动者决定性作用的发挥,也在不断积累进步并不断地推陈出新。人民需要与发展的矛盾始终处在“水涨船高”的动态关系中,矛盾的内容、层次和方式变化必然带来矛盾结构的转化,由此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新时代的跃迁。endprint
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里有一个问题要深入理解,即主要矛盾转化后解决主要矛盾的难度是否会小些?我们从困难处走来,彻底告别了短缺经济而进入重质量效益的新阶段,今后的发展是否会容易些?对此应当辩证来看。經过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的长期努力,现阶段我国具备了雄厚物质积累、体制改革成果和先进发展理念,这是迈向新目标、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坚实基础和条件,但不能说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就更省力。事实证明,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解决起来一点也不轻松,难度一点也不小,甚至有的方面更加复杂艰巨,不应以轻慢态度来轻松对待。这一点,只要关注和分析“80后”“90后”的工作生活追求即可明白,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付出何等努力;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今天物质生活好了反而不少人幸福感差了。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看,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几个层次,第一二层次对应解决温饱,第三四层次对应实现小康,第五层次对应富裕幸福。但高层次不是对低层次的否定取消,而是把低层次倍加压缩地包含在高层次中,因而越是高层次就越是复杂有机,需要条件就越多越精致,实现提升就越不易。这同时也说明了,为什么越是改革就越是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逆水行舟段,为什么越是接近民族伟大复兴就越是艰难和挑战巨大。十九大报告指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的新要求,就是要提升认识、明确任务、攻坚克难,在奋力进取中实现人民新需要,兑现党的庄严承诺。
(二)有关新时代的三重重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发展的观点与联系的观点密切关联,发展是联系中的发展,联系又是发展中的联系;离开了联系没有发展,离开了发展也没有联系。由此深入思考,就能够正确理解有关新时代的如下三重重要关系:一是与以往“长期努力”的关系。发展不是隔断历史,而是对过去历史继承的阶段性飞跃,是合乎客观历史逻辑的辩证演进。过去极不平凡的5年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直接催生了新时代,实现了党和人民事业的新飞跃。改革开放近4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为新时代到来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二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新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及其质的规定性,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两个没有变”是就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大的社会形态来讲的,正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一个大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即使对社会主义作出不同阶段的划分,每个阶段的历史过程仍然很长。新时代和主要矛盾转化是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进程来讲的,具体以“新两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进度为考量,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为尺度,尤其以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变化和实现程度为依据。简单说,新时代和主要矛盾转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新变化,是阶段中的“新阶段”,后者并不否定前者,且是内在统一、辩证贯通的。三是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关系。新时代论断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而是更加符合和支撑这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说明的是世界范围的总体局势和趋势;新时代论断则更依据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进程。当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对全球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从当今国际局势和主要趋势看,2008年源自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一个分水岭,导致至今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由此引发了西方世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引发了西方政坛的动荡和政策调整,同时改变着世界格局的力量对比。深入地看,所有这些动荡和调整不但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反而使这一主题更为现实、紧要和鲜明。报告中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为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走和平崛起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在台湾问题上,要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三)新时代论断的重大意义。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十九大关于新时代论断的世界历史意义重大而突出,当前已在国际上引起反响,随着形势发展和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方案的充分彰显,这一重大意义将越来越显示出来。这一论断的更重大意义,是对于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各项工作,具有定位定向、整体统揽、前沿引领、聚焦聚力、科学推动的重大作用。
首先,新时代论断使我党再一次站在了时代前列。能否科学论定历史方位和站在时代前列,决定一个政党的素质能力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我党建党97年来,正是在科学判断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民主革命时期包括抗日战争中,正是对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科学判断,搞清了敌我友和革命主要任务,指导了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改革开放后,也是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和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断定,确立了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工作,推动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历史进程。新时代以及主要矛盾新转化,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趋势、新前景和新要求,十九大立足实践基础和世情国情党情,又一次作出了历史方位的科学论断,再一次使我党站在时代前列,引领8900多万党员和13多亿人民乘势而上、砥砺奋进,奔向两个百年伟大复兴目标。其次,新时代论断使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有了新的基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最重要的就是站对历史方位、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无论现象、事实、变化有多么丰富、举不胜举,也无论认识、意见、观点有多客观、言之有理,作为领导党,没有对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论断,就不能说是做到了实事求是,也不能保证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十九大对于新时代和主要矛盾新转化作出新论断,是实事求是的重大成果和理论贡献,同时也为思想路线的进一步贯彻打下了新基石。在此前提下,我们的思想认识就有了新的基点和尺度,由此再深入面对实际、探索开拓,做到进一步的实事求是。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显示,“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必须聚焦在这个基点上,集中精力去探索开拓、推动发展。今后,如遇思想观念有脱离实际倾向时,一强调新时代和主要矛盾新转化,就应深沉和理性起来,从而以科学求实态度去真抓实干、干事成事。再次,新时代论断推动改革创新进入新天地。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各项改革和工作都要符合新要求、争取大作为。新时代的改革创新,主攻方向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涵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向发展的各个前沿领域,必须按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进创新开拓,取得创新成果。如发展由规模数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科技创新和大数据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深化国企改革和做强做优国有资本,民生建设包括让人民住有所居,生态文明建设和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和“一个都不能少”,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共商共建共享等等,都应以创新的精神展现大作为,进入新天地。最后,新时代论断为克服错误倾向树立了新尺度。错误倾向就是落后时代或超越时代的倾向,就是离开新时代和主要矛盾转化的实际固守旧思维或“西化”倾向。新时代和主要矛盾转化论断不但否定和杜绝了僵化老路和西化邪路,也为克服一般性错误倾向树立了尺度,避免过去“初级阶段是个筐,你装我装他也装”的倾向。准确把握这一科学论断,就会判明哪些倾向需要清理和矫正,如“GDP中心论”要纠正,改革与发展的整体平衡意识要强化,金融系统性风险要严格防范,共同富裕正在努力实现而不只是作为未来目标,民生建设中的人民主体、人民中心思想必须全面落实,“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悖论要彻底化解等等。所有过时的、不符合新时代的观念及做法都要克服纠正,统一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endprint
人类社会在发展,世情国情在变化,历史方位在推移。我党以娴熟驾驭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的强大智慧和巨大魄力,作出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论断,站在时代前列引领人民前进,这预示着中华民族强起来大势不可阻挡、不可逆转。而新的历史方位重大论断,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集中概括在十九大报告中。我们应结合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对十九大报告进行系統整体的学习领会。
四、历史的观点与新时代我党的历史使命
与历史虚无主义完全不同,唯物史观肯定人类社会的自然历史进程,肯定社会历史的演进逻辑及发展趋势。历史发展的一维性和客观规律不可割断或违背,整个历史就是在以往积累的全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由低级走向高级、由昨天发展到今天,并势必走向进步的未来。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6 〕603而人们尊重历史、驾驭规律,可以增强历史自觉性和能动性,开辟光明可期的未来。这就是著名的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既可逾越又不可逾越的辩证命题,即“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7 〕100-101从此一意义讲,历史就不是包袱、障碍和负担,而是启迪智慧、汲取力量、走向未来的内在依据和资源宝库。坚持历史的观点,就是要架起历史与现实畅通的桥梁,以厚重和睿智的历史感驾驭规律、创造未来。这一点,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就很突出,是重要内容和方法,也为此要求领导干部读历史,读党史、国史、近代史、中国历史,读社会主义运动史,注重历史纵向驾驭和历史思维,这对于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都十分重要。
在十九大报告中,历史的观点运用和展开十分充分和深入,这是多年来党的重要文献所不多见的。由于以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报告读来充盈征服人的历史底气、无比智慧和胆略魄力,结论宣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坚定自信。如对十九大主题的阐明,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如向全党提出殷切期望,就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如寄语青年一代,就是“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也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等等。最为集中的还是报告的第二部分,即对我党新时代历史使命的论述,可以说思接古今中外,历数潮起潮涌,揭示历史真谛,生动展现了唯物史观历史的观点。
(一)把我党历史与社会主义运动史贯通起来。报告中指出:“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我党是忠实的历史唯物论者,历来肯定十月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进程的深刻影响,苏联时期是这样,苏东剧变后也是这样,这就是历史,不容讳言和否定。同时指明,我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巨变,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也是历史,是我党的光辉奋斗历程。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系统梳理社会主义500年历史源头和历史演进,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和必然趋势,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成功和发展前景,无疑具有世界历史意义。2017年“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罗斯《真理报》发表纪念文章指出,虽然“十月革命的主要成就”早已不复存在,但中国的成就让人们依然相信“十月的光芒”;《观点报》也发表文章分析,“共产主义的幽灵”重新在欧洲徘徊,“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所取得的难以置信的成果”,中国“已成为事实上的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从而理所当然地为全球众多趋势定调,思想领域亦不例外” 〔8 〕。当28年前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陷入低潮时,我党依然初心不改、意志坚定、坚守道路,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 〔9 〕382。在今天经过全球金融危机、西方世界重读《资本论》,“马克思主义再一次成为了时髦”、年轻人感叹“马克思靠谱”的时候,我们就更不会动摇,在更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得更好。
(二)把我党历史与中国近代史、中华文明史贯通起来。中国近代史是以血与火翻开第一页的。鸦片战争的舰炮使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有了新依托,民族复兴的梦想熊熊燃起。我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牺牲、坚韧奋进,推翻了三座大山压迫,建立了新中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又引领中国人民走进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10 〕 我党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命运一体,历史已作出最基本的结论,这就是报告阐明的“三个深刻认识到”。“三个深刻认识到”把党的历史与中国近代史和国史深度贯通起来,揭示了颠扑不破的历史真理和历史逻辑,照亮了新时代前进方向。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连绵不断的古老文明,5000多年文明史浩荡壮阔、博大深厚、源远流长。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仁宣盛世、康乾盛世等舒展大国强邦风采,古都长安、汴梁、南京、北京等挺立兴盛繁华之巅,长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故宫等堪称世界奇迹,《诗经》《道德经》《论语》《庄子》《孙子兵法》等辉耀人类思想长河。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更是我们血脉相连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源泉。党的红色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1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凝练了传统文化的精华精髓,成为文化自觉自信的丰盛滋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具“特色”。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民本思想,“保息养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富民思想,“和为贵”“亨则达”的和谐精神,“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的崇礼精神,“隆礼尊贤”“重法爱民”的法治思想,“诚之者,人之道也”的敬事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哲学等等,都已升华为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正是如此厚重大智的传统文化底蕴,使我们不信宗教而信“以民为本”“人定胜天”,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最近美国哈弗大学教授大卫·查普曼有一篇演讲,把中国神话传说中燧人氏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与西方宗教信仰相比较,分析中国文化重人本、重抗争、“自强不息”的特质,引起了反响。应当说,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长而非劣势,有了“以民为本”“自强不息”追求,尤其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没有信仰反而是最好的信仰,这与《国际歌》内涵本然相通:“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基于中华文明和传统优秀文化的底气和自信,报告结尾满怀豪情地展望:“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endprint
(三)把我党的长期奋斗史贯通起来。我党已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奋斗了97年,建党百年很快就要来临。回顾党的长期奋斗史,报告中讲到:“九十六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坚持历史的观点,就是要在审视历史中把党的历史贯通起来,以正确思维总结历史,更好担当起历史使命。首先,把新中国成立前后历史贯通起来。新中国成立前的28年,是我党勇担使命、艰苦卓绝、前仆后继,团结带领人民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使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后近70年的探索、发展和历史性巨变,都与前28年因果相连、逻辑相通,思想理论、精神和价值更是一脉相承。为此要坚决反对对革命史的虚无主义解构,反对割断历史、动摇根本、怀疑道路。无论历史发展到哪一步,都要时时回望来时路,从血与火的苦难辉煌中汲取无限勇气、智慧和力量,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其次,把改革开放前后历史贯通起来。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40年,是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两个历史时期,虽有着重大区别,但本质上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演进逻辑是内在贯通的,是辩证的“历史的脚步”。那些因建设时期的挫折教训或改革时期的某些偏差,就制造两段历史相互对立和否定的言论,违反唯物史观和历史的观点,势必导致封闭僵化老路或改旗易帜邪路,必须坚决反对。正如习近平同志提醒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11 〕在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要头脑清醒、理性自觉、原则坚定。再次,把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贯通起来。改革开放40年,是我党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历史。40年改革开放也包含不同阶段或时期,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客观清晰,呈现受必然性支配的前因后果和辩证演进节律,累积了立体多彩的历史经验。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我们要站在新时代高度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经验,深入把握其深层规律和趋势要求,信心百倍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昭示现实和未来。历史让我们认清来自何处、为何出发,今夕何年、奔向何方。十九大报告正是在坚持和发挥唯物史观和历史的观点的同时,以强大历史逻辑和历史思维阐明了党的“四个伟大”历史使命。“四个伟大”覆盖百年时空,延至上下5000年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凝练中华民族历史夙愿和最大公约数,托举起两个百年伟大复兴中国梦。勇担“四个伟大”和践行“四个伟大”,我党就会展现“五个更加自觉”,增强“四个力”而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以更强的“四个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阐明和宣示“四个伟大”历史使命,是对历史负责,对13多亿中国人民负责,对国家未来前途负责,是作为先进领导党和世界第一大党的最大政治担当、政治承诺和政治定向。(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7-10-29.
〔2〕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
〔3〕任仲平.使命,复兴的道路开启新征程——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下)〔N〕.人民日报,2017-12-06.
〔4〕本书编写组.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
〔5〕习近平. 发挥亚太引领作用,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全球经济形势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发言〔N〕.人民日报,2013-10-0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任仲平.领航,思想的力量开辟新时代——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上)〔N〕.人民日报,2017-12-05.
〔9〕鄧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1〕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6.
(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原副校长、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责任编辑 王瑞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