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刊成硬指标,有必要吗

2018-01-17 19:55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期刊论文学术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军在公开场合建议,取消博士生毕业必须发表两篇C刊论文的硬性要求。这番话立刻惹得争议四起,有人觉得说到了心坎上,也有人直言,发不出论文还凭什么做博士?

所谓C刊是指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现实中,高校和科研机构普遍把在C刊发表论文当成学术评价标准。职称晋升、绩效奖励、博士毕业,都要看C刊发表论文篇数。

实际上,CSSCI是一个引文数据库,有人认为,将其视为学术期刊排行榜或评价工具,是外界的误读和异化,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为什么学术界如此青睐C刊?

C刊是检索工具而非排行榜

仲伟民(清华大学教授)

目前被大家普遍关注的期刊评价指标,主要是CSSCI(俗称“南大核心”)、北京大學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俗称“北大核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俗称“社科院核心”)。三家当中,C刊影响力最大。

C刊目前收录的期刊总量约占国内学术期刊总量的20%。除第一次来源期刊遴选由千位教授投票选出,之后都是依据引文数据进行。

除政治标准和规范要求之外,C刊主要使用“总被引频次”和“他引影响因子”两个指标,指标权重为2:8,均在期刊学科分类中进行数据排序。这两个指标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各期刊的影响力,20年来,这一排序依据基本为各界所接受,历年变动比例约在7%,其引文数据分布和来源期刊结构都是比较稳定的。虽然时常有争议,但还没有人提出过可操作的替代性方案。

由于当下学术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为行政部门所管理,这就使得似乎天然具备“公正性”的量化指标受到了特别重视。正因为C刊的引文数据库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公认,越来越多的学术机构直接将C刊目录作为学术评价及期刊评价的依据。由此形成一条逻辑链:用引文数据来衡量刊物,再用刊物来衡量论文,又以论文数量来衡量作者水平。

比如有的部门作评估,明确规定上C刊的论文才收入,没有C刊论文就不算成果。个人要申请课题、评职称、报奖项、博士毕业,等等,论文数量多少,有没有发C刊往往被作为人才评价的最重要指标。以至于出现了学历再高能力再强,没有C刊论文就一票否决的怪现象。

不管主观意愿如何,C刊已经被推上神坛,异化为一种权威的学术评价。我们应该明确一个事实:C刊是基于作者的引用行为和引文著录内容研发的一个引文数据库,其基本功能应该是检索工具,而不是评价工具,更不是期刊排行榜。

去除学术评价“论文情结”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一篇职称论文,交几千块钱就能代写保发,学位论文稍贵,硕士论文约5000元到1万元,博士论文一篇大概五六万元。论文买卖交易十多年前就已曝光,但代写论文照样明目张胆。

这一问题的背后,实质是教育和学术评价的“论文情结”:学术行政管理、评价,提出畸形的论文要求;为达到需求,教师和学生被逼“为论文而论文”;各类社会机构(包括期刊杂志)针对论文需求,推出“商业化”服务……

论文要求,表面上是对人才进行公正的量化评价,实际上不符合人才培养规律。

在国外,即使是世界一流大学,对博士生也通常没有在读期间必须发多少论文的要求,而是重点考察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对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不仅不需要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相当数量的大学连撰写学位论文的要求也没有。这些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过程性评价实现的。

国内一些高校不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却希望以发表论文代替正常的教育和学术评价,这是本末倒置。论文应该是创新成果的表达,在学术研究中,哪有那么容易就取得创新成果呢?

很多高校是把论文发表数量作为学校的办学政绩。学校管理部门更重视论文发表数量、期刊档次,而不是论文本身的价值。很多学校在评价学生和教师时,只要求提交发表论文的题目、期刊以及相应期刊的封面和目录,根本不对论文本身进行阅审。

说到底,根源还是在于由行政力量主导学术资源的配置。行政部门为追求政绩,会制定以凸显学术政绩为主导的行政指标,以此考核、评价所有学者。除了论文,还有课题、经费、专利的考核指标,这就是行政主导的结果。这些指标貌似学术指标,实质却是行政性指标。必须推进学术评价去行政化、去功利化,这才能恢复学术生态,重视学术研究的真实价值。

打“嘴炮”没用,暂时没有可行的替代方案

钱革(上海财经大学教师)

此番舆论再次关注把C刊作为评价硬指标的问题,事实上,这并非新发现,而是老问题。

一般来说,学术评价不外乎三种方式:自我评价、同行评价、权威评价。

不是每个作者都能做到客观评价自我,这就需要引入同行评价。技术含量、劳动强度、资料是不是一手的、究竟花费了多少力气,内行自然看得出;而同行专家的评价要真正“坐实”,还需要引入权威评价。如果整个学术群体上下流动正常有序,权威评价就必然真实有效。

然而,情况远比想象的复杂。

同行评议的权力主要掌握在著名学者手中,这些学者的学术水平毋庸置疑,但在道德上我们只能假定其为普通人。

举个例子,从科学史的角度看,没有人能否定牛顿的地位。但当年英国皇家学会仅有的两位顶级科学家牛顿和胡克在给对方的学术评议意见中都出现了多处明显刻意贬低对方的内容。

而在权威评价方面,权威专家资源有限,面对众多层次不齐的“科研成果”,即使现有的权威专家日夜不停地重审,恐怕也是僧少粥多,不能完成任务。

因此,即便大家对唯C刊的评估机制有诸多意见,但却提不出可行的替代性方案。还有人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主要不能靠期刊论文,而应靠专著,这确有一定道理。但是如何避免“唯著作论”呢,现在的代写专著、代署名主编等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了。

虽然美国不看重“核心期刊”和“影响因子”等量化评估方法,只讲同行评议。但完全照搬美国的同行评议办法不适合中国的关系社会。我们的学术共同体并没有真正形成,这种情况下,同行评议的结果往往更多偏向于权威、熟人、内部人士等,反而可能会使学术评价失去最起码的客观标准,导致权力寻租、学术腐败等现象发生。

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是当务之急

袁振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而这些论文的平均引用率却排在世界100名开外。真正高水平的论文,在中国不是太多,还是太少。目前的问题是,过度追求论文数量,只关注论文发表等级,是否发C刊,而不关注研究本身,导致垃圾论文满天飞。

一项牛哄哄的科研项目,可以在三个月、甚至更短时间内完成。成果动辙几十万字,而内容却没有任何新意,复制粘贴出来的东西七零八落,毫无逻辑可言。这不仅扭曲了正常的科研人才评价体系,阻碍了科学研究和自主创新,也败坏了学术风气。

事实上,C刊本身也存在缺陷:比如人文学科相对于社会学科更偏重基础研究,回应社会热点不够,引用率自然偏低。C刊以“他引影响因子”作为期刊的主要评价依据,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这是不科学的。

当然,三大期刊体系的各个指标是有其在各自领域内的价值的,只是当这些指标与个人的经济利益、升迁紧密关联时,就很难说能够代表学术水平了。很多单位对论文看得太重,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应该多管齐下,不要只采用一种标准,用论文来代替一切。评价学术水平、工作能力,要看代表作水平,关注作者真正有社会影响、政策影响、理论影响的作品。要充分发挥同行专家评价的作用,以同行的评判来衡量学术水平,而不是仅仅关注论文是不是被引用、引用了多少次,这在国际学术界也是更加实用的一种方法。

猜你喜欢
期刊论文学术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期刊审稿进度表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期待您的加入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