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济宁市认真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现代化,努力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坚持深度融合,着力应用驱动,强化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显著增强,教育现代化治理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指数连年攀升。
一、 政策引领,全力写好信息化顶层设计大文章
全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网络强市”战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纳入“十大民生保障体系”,与省教育厅签订了推进教育民生工程战略合作协议,每年将教育重点工作纳入为民办好十件实事和市级领导工作线,以市政府的名义制订出台了《济宁教育信息化提升三年行动》等文件,充分发挥政府先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绘制发展蓝图,规划建设路径,优化资源配置。全市教育信息化有计划有步骤地科学发展,既减少了大量公共经费的重复投入,又整合了优质数字资源,对促进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发挥了最大效益。
二、 完善设施,着力夯实“互联网+教育”物质支撑
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积极配置班级多媒体终端、创客空间、数字化实验室等设备,按照集成化、扩展性特征,大力推进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同步课堂示范建设,着力为师生提供开放式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与学环境。“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得到全面应用,形成了“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的工作新格局。
三、 强化队伍,努力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
今年6月,在全省17市率先设立教育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把技术和管理融合起来,打造一支技术与管理双料人才队伍。下发了《关于推行设立济宁市教育首席信息官(CIO)制度的通知》,在全市乡镇(街道)以上中心小学、所有中学设立了教育首席信息官320名。实行三年一周期不少于120学时的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培训制度,推进信息技术培训常态化、校本化,7万多名中小學教师通过参与远程研修、集中现场培训等,信息素养和执行力得到有效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实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工程,着力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执行力,规划用三年时间对全市1500名中小学校长培训一遍。
四、 融合创新,倾力打造教育信息化迈上新台阶
全市努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空间学习平台,从教学管理、教学教研、趣味学习、班级活动、在线交流、家校互通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在班级空间应用地市级层面上,取得优异成绩。据统计,全市已注册学校1400多所、班级1.83万个、教师5.9万人、学生80多万人、参与家长100多万人,发布通告4.8万条、阅读人数达378万,逐步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学习环境。同时,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强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整合应用,逐渐形成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动态开放、交互共享的数字教育教学资源。
(山东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