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实际 引领道德成长

2018-01-17 13:29姚丽黎宗杨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18年17期
关键词:二战灾难战争

姚丽黎 宗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教学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進行。”由此,我们品德课堂的有效教学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关注他们特有的需要和能力,才能引领他们的道德真正成长。

下面,我就结合宜兴市新芳小学曹敏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战争何时了”一课,试提出几点粗浅的操作策略。

一、广开渠道,对白共鸣

提及战争,学生的认知体验均很模糊,他们难以体会历史中曾经有过的生命涌动、热血沸腾和心灵颤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懂得教材特点,又要把握好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从而找准教学出发点,设计出能够让学生获得新发展的教学案。

曹敏老师在执教时就充分关注了“战争何时了”这一历史题材的教材特点,关注了学生对战争了解甚少、难以产生共鸣的现状,紧扣“最大”,从个人、家庭、国家、身体、心理,多层次、多渠道让学生切身感受战争带来的灾难。

课上,他先播放了《硝烟弥漫的战火》视频,让学生交流。随后,他让学生交流了课前搜集的二战结束后70年内世界各地的200多起局部战争。在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的真切感知,感悟到现代战争对环境的破坏性更大、更强,对生命的杀伤力更具毁灭性、彻底性。

二、创设情境,诱发体验

怎样将学生对生活在战争中的苦难儿童的深切同情和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幸福感激发出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初次设计导入环节时,曹老师忽略了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只设计了“应景之作”:同学们,6月有一个很重要的节日,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国际儿童节)你们期待这个节日吗?能说说你期待的理由吗?

诚然,这样的导入简洁明了,可以直奔主题,直指“战争”二字。但对于战争中的孩子们究竟有多痛苦,学生的情感体验只能停留在表层,“我们很幸福”也只是苍白地停留在嘴边。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他们的情感体验,唤起、强化、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实现实实在在的道德引领。

三、直观再现,模糊变清晰

课堂教学的起点就是学生真实的表现。对战争带来的灾难,仅凭几个枯燥的文字,难以让学生深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深刻关注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的特点,善于运用多种直观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完善学习效果。

在学习“了解战争,直视罪恶”这一环节时,曹老师让学生自学了书上一战、二战的资料,并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用详实的数字记录两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和损失,完成表格。简洁的表格,鲜明的数字,让“战争——人类最大的灾难”在学生脑海中一下子具体可感,立体了起来。

四、巧于追问,直抵根本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了解战争,直视罪恶”这一环节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一战、二战带来的深重灾难,曹老师深挖枯燥的数字进行追问,让一个个数字立体了起来。如:为了让学生感受卷入一战中的人数之多——多达15亿,他继续追问当时的总人口数是多少。“20亿。”“也就是说当时4个人中就有3个人参加了战争。”曹老师准确地把握了追问的最佳落脚点,一石激起千层浪,重重地触动了学生的内心。

综合上述,我们只有基于学生的实际需要,深入了解发展状况,做到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灵活选择教学策略,才能使教学事半功倍,才能引领学生在道德的浩瀚天空自由翱翔。

猜你喜欢
二战灾难战争
雷击灾难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他们的战争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灾难不是“假想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