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斌山
凉州区河东镇卫生院中医科,甘肃武威 733006
小儿厌食症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儿童长期食量下降、食欲减退,6岁以下儿童较为常见。小儿厌食症会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出现贫血、佝偻病、反复性呼吸道感染、免疫力低下等疾病,对小儿的健康生长造成影响[1]。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一般使用西药治疗,虽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小儿容易反复发作,给患儿的健康造成影响。该文中对该院收治的脾胃虚弱型厌食症的小儿采用健脾和胃汤治疗,对小儿的脾胃进行有效的改善,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接收的患有脾胃虚弱型厌食症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抽签法分为两组,纳入标准:年龄≥4岁,食欲不振时间≥3个月,形体偏瘦,中医辩证论治诊断为脾胃虚弱型;排除标准:患有精神障碍的患儿、治疗前2周服用其他改善食欲的药物,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儿以及伴有血液系统、结核疾病以及肝炎的患儿。对照组患儿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4~10岁,平均年龄(7.2±1.8)岁,病程 3~19 个月,平均病程(8.1±3.4)个月,观察组患儿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11岁,平均年龄(7.4±2.0)岁,病程 4~20 个月,平均病程(8.2±3.1)个月,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分析比较。
对照组给予复合维生素B片和健胃消食片治疗,复合维生素B片 (国药准字 H11021498),6岁以上2片/次,6岁及以下 1片/次,3次/d,健胃消食片(国药准字 Z36021464),6岁以上 3片/次,6岁及以下 2片/次,3次/d。连续用药1个月。观察组给予健脾和胃汤治疗,药物处方为:白术15 g,陈皮、茯苓各12 g,砂仁、柴胡、山楂、党参各10 g,山药、生麦芽、甘草各6 g。阴虚者附加麦冬、石斛各10 g,脾胃气虚者附加黄芪、人参各10 g。水煎煮,取药汁200~30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6岁以上 150 mL/次,6岁及以下 100 mL/次,连续用药1个月。
测量患者的 BMI、血锌(Zn2+)、血钙(Ca2+)以及患者中医症候评分。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中医症候评分降低70%以上;有效:中医症候积分降低30%~70%;无效:中医症候积分降低30%以下。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加上有效率。
该次研究选取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展开 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展开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观察组患者的 BMI 为 (21.5±2.0)kg/m2,Zn2+为(84.6±11.7)μmol/L、Ca2+为(1.8±0.2)mmol/L,中医症候评分为(9.8±3.7)分,对照组患者的 BMI为(22.8±1.9)kg/m2,Zn2+为(80.1±10.8)μmol/L、Ca2+为(1.7±0.1)mmol/L,中医症候评分为(13.0±4.6)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脾胃虚弱型厌食症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具体表现为食欲不振、食欲减退等,长期引起很多疾病的发生,不利于患儿的成长。临床上常采用西药治疗,但是临床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中医上认为脾胃虚弱型厌食症属于“内伤”范畴[2],病因在于饮食不节,《素问·风论》[3]中提出“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指出该病病位在脾。由于小儿器官发育尚不完全,处于发育迅速阶段,对营养需求较多,脾胃虚弱,容易造成积食,长期出现脘腹作胀,面色少华,大便不调,形体偏瘦等症状。健脾和胃汤中白术为补脾的要药[4],加上茯苓、砂仁、陈皮、党参等具有增强白术健脾的效果,山药、山楂、生麦芽等药具有开胃的功效,诸药联合使用具有益气健脾、滋养胃阴、消食开胃的功效。该文中对该院收治的患有脾胃虚弱型厌食症的患儿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0%、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健脾和胃汤治疗小儿脾胃虚弱型厌食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患儿身体的恢复。观察组患者的BMI、Zn2+、Ca2+以及中医症候评分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健脾和胃汤对小儿脾胃虚弱型厌食症治疗可以降低患儿的BMI值,改善患儿的 Zn2+、Ca2+水平,降低患儿的中医症候评分,促进患儿的健康成长。因此,临床上对于小儿脾胃虚弱型厌食症的治疗可以采用中药健脾和胃汤,改善患儿的症状,提高患儿的食欲,使小儿身体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小儿脾胃虚弱型厌食症治疗中使用自拟健脾和胃汤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小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