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忠
在精养河蟹的池塘套养鳜鱼可提高单位水体的水产品产量;同时,鳜鱼属凶猛肉食性鱼类,在精养河蟹的池塘内套养后能大幅提高饵料利用率,有效激发河蟹自身活动力,形成一种共生、竞争、发展的良好水体生态环境,更有利于水质的净化和改良,对池塘河蟹和鳜鱼的生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水产养殖的增产增收。
既可以利用养鱼池塘加以改造,也可利用原来的养蟹池塘。利用冬闲季节,清除池塘中的淤泥,干塘冻晒。清除杂草,加固塘埂,建好防逃设施,使池塘具有能保持水深达到1.80m以上的能力。清淤后,用生石灰75~100kg/亩兑水化浆全池泼洒。施基肥(有机肥如鸡粪、猪粪等)100~300kg/亩。在蟹种投放前20d即可进水,水深达到50~60cm。
在池塘毒性消失后,可补充投放天然饵料,在每年的3月中上旬向池塘中投放本地小鲫鱼苗,规格为50g/尾,投放量为3~5kg/亩;并在清明前向池塘中投放鲜活螺蛳,投放量为100~200kg/亩。
优先考虑长江天然苗培育的蟹种,其次是种质优良的人工繁育苗培育的蟹种,规格为160~240只/kg。要求蟹种无残无病、体色鲜亮、活动力强、无第二性征。
蟹 种放养前应进行消毒,可用5‰甲醛溶液或10mg/kg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蟹种10~20min。蟹种放养工作应在3月底前完成。投放天然长江蟹种,可放养400~600只/亩;放养人工繁育苗时,可放养600~800只/亩。
鳜鱼种放养时间宜在6月中上旬左右。规格应为5~8cm。放养密度宜少不宜多;完全利用池中野杂鱼作为饵料的,放养量以10~15尾/亩为宜;有配套饵料鱼的可适当多放,一般放养量不超过30尾/亩。
水草的作用主要有改善水质、作为饵料和保护蜕壳期间的河蟹等。一般可播种苦草、移栽伊乐藻、轮叶黑藻及聚草等。整个养殖期间水草应控制在池塘总面积的50%~70%。水草过多时应及时清除,过少时要及时补栽移植。
按池塘精养河蟹模式进行日常管理即可,要勤巡塘、勤检查,确保池水不缺氧,兼顾对鳜鱼饲养的日常管理。每周加注新水1次,水温高时可2~3d加注新水1次,不需专门投喂鳜鱼饵料,年底一次性出塘。如果年底出塘时鳜鱼达不到标准或市价不理想,可转塘囤养并择合适时机销售。
河蟹养殖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是“杀虫先杀菌、治病先治水,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因此,平时应当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病,就应立即治疗。河蟹发病原因很多,例如苗种质量、水域环境、日常管理、敌害及机械损伤等。蟹鳜套养主要病害基本与池塘精养河蟹类似,主要有烂肢病、腐壳病、水霉病、青泥苔着生病、水肿病、肠炎病、蜕壳不遂病、中毒症、纤毛虫病、黑鳃病等。尤其是每年高温季节,河蟹极易发病,一定要做好池塘定期杀毒和日常管理工作,例如每隔15~20d可用生石灰15~20mg/L兑水化浆全池泼洒;或用5%二氧化氯兑水全池泼洒消毒,使池水浓度为0.3mg/L。在整个养殖期间禁用敌杀死、敌百虫等杀虫类或严重污染环境类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