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书,伏光辉,袁合侠
坛紫菜是浙江、福建沿海的主要栽培种;条斑紫菜是长江以北地区的主要栽培种,坛紫菜适应较高的温度,生长快,产量高,近年已在连云港等北方地区栽培获得成功,仅连云港地区坛紫菜2015、2016和2017年度的栽培面积分别达到90万m2、540万m2和576万m2。为适应坛紫菜在北方地区迅速推广的需要,作者从2014年开始在北方地区进行坛紫菜育苗试验,经过几年的试验研究,坛紫菜在北方地区的育苗模式和技术日渐成熟,现将连云港地区坛紫菜育苗技术总结如下。
每个育苗车间面积1 000 m2左右为宜。育苗池池深约60 cm,池底坡比1:1 500,每个池子设进水管和排水管。育苗池内壁涂刷白色水产漆,防止新池返碱以稳定pH值,并使光照散布均匀。车间顶部采用半透明的聚丙烯防雨布覆盖,其上间隔覆盖防晒毯以调节光照。车间四周每隔4 m设一个3 m2左右的窗户,外挂黑色遮阳网以调节光照。
附着基贝壳产自广西沿海的日月贝壳,规格为直径6~7 cm,使用前先充分浸泡,用水洗净,然后穿孔吊挂成串,每串5对。育苗池中间拉一钢丝绳,钢丝绳两侧每隔9~11 cm横担小竹杆1根,每根约1.8 m的竹竿吊挂贝壳20串左右(间距9~10 cm),每平方米育苗池吊挂贝壳120串左右。
育苗用水经过沙滤后再黑暗沉淀72 h以上使用,采果孢子时的海水温度14~16℃。盐度约为30,pH值8.1~8.3。采果孢子前将海水加入育苗池中,使海水漫过贝壳。从南方购买的坛紫菜种菜,放入冷库中备用。一般根据种菜质量每平方米育苗面积需要种菜100 g左右。4月初当水温达到10℃以上时开始采果孢子。将种菜放入盛有海水的桶中解冻,搅拌清洗,阴干后放入采苗桶中搅拌刺激果孢子放散。到15:00左右将种菜捞出,种菜装入网袋中沥水后用离心机甩干,种菜阴干后可多次使用。镜检海水中的果孢子密度,根据每平方米的果孢子用量约为2亿个计算每平方米的果孢子水的用量。用喷壶或小潜水泵将果孢子水均匀地洒入吊挂好贝壳的池水中。
1.4.1 光照调节 根据贝壳丝状体的发育要求,光照调节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营养藻丝生长阶段,从果孢子萌发到不定形细胞大量形成阶段,时间在4—5月底,给予日最大光强2 000~2 500 lx,期间每隔20 d左右将吊挂的贝壳掉头一次,掉头结合洗刷同步进行。第二阶段为膨大细胞发育阶段,时间在6—7月中,给予光强1 500~2 000 lx。第三阶段为壳孢子形成阶段,时间在7月中—8月中,调节光强为500~1 000 lx,以促进壳孢子形成。
1.4.2 温度控制 北方地区的自然温度不能满足坛紫菜的需要,可采用温室大棚的方式提供培养温度,让阳光进入棚中转化为热量。在薄膜下方设置遮阳网以调节光照。结合窗户的开关达到温度调节的目的。前期一般温度不足,尽量扩大棚顶透光面积以提高室内气温,结合池水曝气以提高水温。整个培养过程最高水温控制在29℃以内,后期水温在28~29℃之间。
1.4.3 换水 采果孢子15 d后开始第一次换水,以后每隔15~20 d换水一次。海水盐度在20~30之间。1.4.4 施肥 结合每次换水进行,施肥分为三个时期:培养前期海水施KNO310 mg/L,KH2PO44 mg/L;中期施KNO320 mg/L g,KH2PO410 mg/L;后期施KH2PO420 mg/L,不施氮肥。
贝壳丝状体培育到了7月中旬,进入后期促熟阶段,时间为30~40 d。这段时间的工作可概括为:“三勤一缩短”,即勤换水、勤施肥、勤检查,缩短光照时间。
7月10日后,每隔7 d换水一次。换水的时候注意勤洒水防止贝壳干死。并注意室内气温不要过高,防止高温对藻丝的损伤。
后期勤施磷肥有利于孢子囊枝的形成和发育,磷肥采用KH2PO4,施肥量提高到20 mg/L,每次换水后及时施磷肥,不施氮肥。
用柏兰尼液溶壳取藻丝检查。镜检丝状藻丝、膨大细胞生长密度、发育和色泽变化情况、壳孢子囊枝出现时间和数量、壳孢子形成的时间和数量、杂藻及病害等,并做好记录。
成熟度好的丝状体贝壳,肉眼观察壳面呈土黄色或棕褐色;镜检壳孢子囊枝伸出壳外呈“绒毛状”,孢子囊管呈“豇豆状”,并均匀排列管内待孢子囊枝大量形成,出现“双分”(1个膨大细胞分裂成两个壳孢子)时,准备开始采苗。
从7月10日开始,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以缩短光照时间,每天傍晚覆盖黑色塑料薄膜于池口上,第2天上午揭开。光照时间初期为10 h,逐渐缩短到采苗前(8月10日)的8 h。
将出现较多“双分”的贝壳移出悬挂于水车装置的池中,开始采苗。每个直径2 m的水车上挂2.5×667 m2左右的网帘,调节转速,使池水能够充分流动。定时检查水中孢子密度和网帘上附着孢子数量。待网帘上附着的密度达到要求时,即可取下网帘,更换网帘继续采苗。贝壳在水车水槽中边采苗边发育,可显著提高壳孢子放散量和利用率。每天更换水槽中的海水,经常施磷肥20 mg/L。保持水温在26℃以下。
根据壳孢子放散规律,每天上午定时剪取一小段网线在10×10的视野下,计数网线上附着的密度,合理的附着密度随海水温度不同需进行调整。采苗初期水温较高,后期水温较低都需要加大密度到20~30个/视野。中期水温适宜,萌发率较高,适宜密度为10~15个/视野。
附好苗的网帘应及时下海张挂。如因天气原因不能下海张挂,应放入暂养池中暂养。
暂养池水的水温应低于26℃,保持3 000~5 000 lx的光照,池水用潜水泵循环流水。一旦天气好转,及时下海张挂。
坛紫菜贝壳丝状体病害重在预防,防治结合。培养海水必须充分黑暗处理。要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澈、新鲜,防止池水温差过大;洗刷贝壳、倒置要小心,防止贝壳重叠,光照突变,以及低盐度海水和大量雨水进入苗池。要保持环境干净整洁,防止环境污染。
4.2.1 黄斑病 好盐性细菌引起。症状:发病时在壳面上出现黄色的圆形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一个大斑,严重时连成片。开始多发生在贝壳边缘,然后向壳中央及四周蔓延,最后使丝状体变白死亡。治疗方法有:用低盐度(6~7)水浸泡 2~5 d;用全淡水浸泡至黄斑变成白斑;用100 mg/L的对氨基苯磺酸浸泡15 h,或用5 mg/L高锰酸钾浸泡15 h;壳孢子囊枝形成前期用全淡水浸泡2 h,壳孢子囊枝大量出现后用海水与淡水比1:2配液浸泡7~9 d,也可用2 mg/kg高锰酸钾浸泡15 h后全换水。
4.2.2 泥红病 由微生物引起。症状:壳面成片出现砖红色斑块,有黏滑感,下层贝壳先发病,有特殊的腐臭味,传染快,病情重。此病常见于高水温期。发现病壳应及时拣出处理,严重时全池处理,育苗池必须清洗、消毒。治疗方法为:一是日晒(贝壳放置水中)20~30 min,然后换新水;二是用100 mg/L漂白粉液冲洗贝壳;三是用低盐度(6~7)水浸泡2 d至砖红色转黄为止,并用清洁海水洗净培养;四是用2~4 mg/L高锰酸钾浸泡24 h全池换水。
4.2.3 色圈病 由病原菌引起。症状:病壳呈现许多由里到外不同颜色组成的大小不同的同心圆。圆圈逐渐扩大,大的直径可达2~3 cm,严重的可覆盖整个贝壳。治疗方法有:一是用15 mg/L漂白粉溶液浸泡2~3 d,再放入清洁海水中培养,可抑制病情发展;二是用2 mg/L土霉素浸泡24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