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思妤 孟长明 陈昌福
(1.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453700;2.华中农业大学,430070)
2)药物的浓度
根据药物的种类而决定药物的浓度,决定药物的使用浓度主要是以对养殖鱼类安全为前提。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水温与药物的毒性具有密切的关系,即水温越高药物对养殖鱼类的毒性越强,因此,在水温较高的条件下,应当适当地降低药物的用量。
3)浸泡的方法
根据药液浸泡的浓度和时间的不同,可以将浸泡的方法分为如下几种:
(1) 瞬间浸泡法
将养殖鱼类放养在盛有药液的容器中,浸泡数10秒至1分钟时间的浸泡方法。如采用高浓度食盐水浸泡养殖鱼类,以清除养殖鱼类体表和鳃部寄生原虫。由于食盐水的浓度比较高,所以一定要注意控制好浸泡时间。
(2)短时间浸泡法
短时间浸泡法一般是在流水饲养池中应用,首先是控制进水阀停止注水,并将定量的药物溶解后均匀泼洒到池水中,这是一种不需要捕捞养殖鱼类的施药方法,经常被用于治疗在养殖鱼类体表发生的疾病和鱼类的细菌性鳃病。使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泼洒药液要均匀,如果出现池水中缺氧时,还应当注意及时地向池水中充气补充池水中的溶氧量。从治疗养殖鱼类的疾病而言,该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是,对于浸泡后的药液如何处理则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3)流水浸泡法
在药物处理的过程中不停止向饲养池中注水,在一定的时间内用高浓度的药液从注水口滴加,使药物均匀地分布在饲养池中,这种方法也可以看成是短时间浸泡法的另一种形式。该法常被用于对鱼苗孵化池中受精卵水霉病的防治。这种方法虽然有不伤害治疗对象的优点,但是,也存在药物废液难处理的问题。
(4)长时间浸泡法
在静水饲养池中,全池均匀泼洒低浓度的药液,治疗养殖鱼类体表和鳃部的各种寄生虫。浸泡后的药物在池水中分解,一般不需要对药物废液进行处理。
(5)恒流浸泡法
这是一种常在水族馆等封闭的循环水系统中使用的方法,将一定量的药物添加在水体中循环流动,预防各种寄生虫病。
3 涂抹法
在养殖鱼类体表患病部位涂抹浓度较高的药液以杀灭病原体。此法适用于产卵后的受伤亲鱼的创伤处理等。这种方法具有用药量少、方便、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涂抹时一定要注意将养殖鱼类的头部向上,防止药液进入鳃部和口腔,产生危险。
4 注射法
采用注射器将定量的药物经过养殖鱼类的腹腔或者肌肉注射进机体内。注射法较拌药饵投喂法进入机体内的药量更为准确,而且具有吸收快、疗效好、用药量少的特点,但是,操作比较麻烦,也容易造成养殖鱼类受伤。所以,除对名贵养殖鱼类、亲体和人工注射免疫疫苗时采用注射法外,一般较少采用该给药方法。
对患病养殖鱼类使用药物后的药物疗效通常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判定。
1 死亡数量
在投药后的3~5天内,如果选用的药物适当,患病养殖鱼类每天的死亡数量会逐渐下降而显示出药物的治疗效果。若是用药5天后死亡率仍然未出现下降的趋势,即可判定用药无效。
2 游动状态
健康的养殖鱼类往往是集群游动,而患病后的养殖鱼类大多是离群独游,或者是静卧在池底不动。采用拌药饵投喂的方式给药时,由于出现了这种症状的养殖鱼类大多已经失去了食欲,所以难以获得治疗效果而控制死亡现象的发生,采用药液浸泡的方式就有可能治愈症状较轻的养殖鱼类。如果选用的药物有效的话,患病养殖鱼类的游动状态也会逐渐改善。
3 摄食量
在患病后的养殖鱼类摄食量一般都会下降,用药后摄食量应该逐渐恢复到健康时的摄食水平。
4 症状
不同的疾病具有各自不同的典型症状,如果用药后其症状得到改善或者消失,即可以判定药物治疗是有效的。
5 病原菌保有率
在发病的前期和发展期,养殖鱼类群体中的病原菌保有率均很高,随着患病症状的逐渐改善,保菌率也会逐渐下降。药物治疗效果的判定不仅要依据死亡率的下降和临床症状的消失,还需要通过检查养殖鱼类群体中的病原菌保有率的高低,从细菌学角度判定是否已经痊愈。
6 抗体效价的变化
因为患病的养殖鱼类痊愈后,其体内会存在对引起该疾病的病原体的抗体,通过测定这种抗体的效价,不仅可以对病情作出判定,而且也可以了解养殖鱼类患病的历史。
7 病理组织图像
通过组织切片,比较正常与患病组织的差异,以判断药物治疗的效果。这种方法虽然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这种方法的过程比较复杂,因此一般都较少采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