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军,郝春天,于亚珍,韩少军,刘伟
(长春市农机技术推广总站,吉林长春130000)
截至2016年底,长春市的玉米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面积超过260万亩,年实施面积占全市玉米播种面积的20%以上,覆盖全市五县(市、区),个别地区整村实施推进。核心环节机具免耕播种机和深松施肥机保有量突破3000台(套),推广示范面积之大,关键环节机具保有量之多,作业标准化程度之高,均居全省首位。
近年来,全市累计推广示范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面积950万亩,对比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节省作业成本3.5亿元以上,节省农业生产劳动力120万个,增产玉米4亿公斤,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减少水土流失15亿吨,减少农田扬尘2亿吨,有效地减少了因秸秆焚烧而衍生的灾害事件,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近两年随着气候和粮食收购价格政策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主打效益牌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1.3.1 技术模式方面经过多年的示范实践,长春市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种植技术模式上不断改进,形成较为科学的区域性技术模式。在技术模式上形成了以大垄双行(宽窄行)休闲交替种植模式为主,间或有一定面积的垄侧播种模式(类似平播),针对西部干旱区和东部岗地、洼地相继开展了不同作业模式、不同技术路线、不同示范内容的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并已初步形成了核心技术突出、各具特色、切实可行的技术模式。
1.3.2 关键环节机具方面 免耕播种机方面,目前本地市场上的免耕播种机相关品牌超过13种,除机械传动的指夹式播种机外,新增了多款气力式播种机,在降低漏播率的同时,作业速度也有所提升。还有少数多行的国际知名品牌的机型供资金宽裕的农户选购。深松追肥机方面,已经有厂商研制出可在秸秆全覆盖条件下进行作业的深松机,有效地解决了当秸秆量大时易拖堆的弊病。涉及秸秆还田的两大关键环节即机收后粉碎覆盖和播种前条带归集,前者目前已有自走式玉米收获机自带的粉碎装置或还田机解决,后者通过对指盘式搂草机的改制也已经实现。改制搂草机归集秸秆,这种方式是现阶段实现秸秆全量还田的重要保障措施。
全市近年来共计涌现固定资产投资达20万元以上的农机作业大户150户。拥有各类相关作业机械3000台(套)以上。2016年,全市范围内合作社开展以免耕播种、机械深松、秸秆归集等保护性耕作关键环节的作业服务农户10万户以上,服务作业面积300万亩以上,服务收入及相关补贴超过2亿元。九台区庆山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榆树市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榆树市晨辉种植专业合作社,农安县立军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以实施保护性耕作发展起来的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合作经营组织为长春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随着近几年国家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对产量有较高的心理预期。对于保护性耕作这样实施时间较短,应用面积不多,核心内容(免耕)与传统操作相悖的技术采取观望审慎的态度。观念冲突导致两种耕作制度形成多方面的对立。
2.1.1 机具发展不平衡 目前,市场上相对较先进的播种器械都是大型的免耕播种机,传统耕作模式播种主要依靠低效率、精度差的手提播种单体和手推轮式播种盘等,在租赁价格制约土地流转的情况下,土地流转规模和农业生产进展缓慢,严重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样给保护新耕作的大面积成规模连片示范带来很大困难,难以进行统一标准化生产,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
2.1.2 监管存在死角 长春市持续推行秸秆禁烧政策,但由于农村面积大,地块零散程度高,农闲期较长,很难持续采取高压态势。随着新能源的普及,玉米秸秆作为生活燃料的属性消失,而作为饲料和工业原料的开发不够,传统耕作模式的耕作特点使得就地焚烧秸秆成为无奈之举。以榆树市工作经验为例,每年冬、春两季,仍有很多农户在焚烧自家地块内的秸秆时,会有意点燃临近地块的秸秆。当执法部门赶来时,大范围蔓延的火势和人员的流动性给执法和侦破带来了很大难度,这其中就有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地块被波及。
2.1.3 政策影响近年来,机械深松整地补贴的实施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进也有影响,即使是传统耕作模式,采用秋季深松仍然可以在不改变春播耕整地方式的情况下得到作业补贴。
2.2.1 机具作业对土地压实 在长春市现行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中,秸秆还田主要由加装还田结构的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实现,这种大型机械的自重一般在7吨左右,产生的压强大,作业后明显压实土壤,当土壤湿度较大时地表还会产生明显的下陷;发展秸秆综合利用,需要搂草机和打包机先后两次作业,有时还需要装卸运输车辆进地。因此,多年来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收获后,秸秆还田所造成的耕层紧实的诟病较多。
2.2.2 气候因素 气候的年际变化、地形和土壤结构等对发展保护性耕作有较大影响。冬春降水(雪)较多的年份,洼地、土壤质地黏重的地块易造成的春季墒情大,地温提升缓慢等问题。现实中,流转土地规模较大的农机合作组织面对该问题时很少采用延迟播种始日的方式,主要考虑到现有机具台数很难在缩短的播种期内完成作业并不对产量构成影响。当种种不利于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的因素显现时,农户都面临这样的取舍,一方面面对强大的行政执法力度,禁烧的红线和技术规程的明确要求,另一方面则面临不能保障播种作业质量,减产甚至毁种的威胁,着实两难。
总体来说,服务设施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中的各种问题主要依靠农户和机具生产厂商的单打独斗。保护性耕作技术服务主要停留在指导和督查,自身没有强有力的业务实力,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监管手段软弱,服务设施落后,组织化程度不高,没有鲜明的特色和亮点。有的地区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判别标准概念模糊,检查工作不到位。个别地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进手段强硬,方法单一,过分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忽视了区域适用性和发展配套服务行业的力度,影响技术口碑,制约了整个保护性耕作事业的全面发展。
涉及节能减排、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相关法律法规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精神,加紧完成长春市秸秆焚烧综合治理的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体系,将秸秆禁烧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奠定政策导向支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持续发展。对于涉及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机械深松整地等补贴的专项资金,每年都要优先安排,重点保证。
推广部门要持续加大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技术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完整清晰的认识。要从技术的关键环节入手,重点从技术成效机理和破解机械化作业难题展开,突出重点,把握全局,不能急于求成,要把保护性耕作的相关技术培训作为一项长期、重点的工作来抓。
抓好典型的培育,要善于发现、注重培养和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辐射带动作用,选择在当地具有较好的声望和信任度的农机大户。大力宣传典型的先进经验,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使他们的新观念、新思路、好经验、好做法深入人心,要努力营造学习先进技术的浓厚氛围。带动周边村、屯的农户自发的要求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技术推广实施相对滞后的地区,更要依赖于当地农机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推陈出新,技术升级是当前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保护性耕作全程机械化的所有环节在技术、机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4.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内工作重点 对于科研推广单位,要紧紧围绕技术实施的瓶颈和主要矛盾,深入研究,开展系列试验验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技术体系。
对于机具生产厂商,要结合农艺技术,生产出一批机艺融合性好,实用性强的省级产品,重点抓产品质量。产品升级、结构调整,没有质量做基础,技术水平再高也难以得到用户的青睐,质量是根本,市场需要品牌。倡导开发复式作业机具,比如收获—秸秆还田一体机,收获—秸秆打包机,秸秆归集—免耕播种机等一次作业完成两项环节以上的新机型。上述机械国内目前已经有样机,但是仍需开展大量的相关科研试验论证工作,以期尽快投放市场。
3.4.2 远程监测系统的应用目前,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已经应用的监测系统有农机深松作业远程检测系统。该系统由农机深松作业远程监测终端,检测系统平台组成,工作时能够完成卫星定位,无线通信,作业深度监测,图像采集和数据上传存储和精准作业面积核算等功能,负责补贴发放的人员只需联网登录即可实时监测查看每一台终端的数据。该系统的使用彻底改变了以往抽调大量人力物力实地检验测查的状况。鉴于此,有关部门应加快免耕播种作业和秸秆还田判定相关监测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进程。为科学化、精准化、标准化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重要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