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国内外迅速升温,这一次升温和前几次的升温不一样,它不是学术界发起的,而是产业界发动的。这个升温过程在农业领域可能会稍微慢一点,但每年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样板工程。专家初步估计,到2025年,农业的人工智能潜在市场总额约为200亿美元。
最明显的是,近两年水产界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工厂化养殖,是设施化养殖,是转型升级。现在,无论是工厂化养殖还是更高级的循环水养殖,都只是转型升级的初级阶段,人工智能才是终极目标,归根结底就是要解放劳动力。水产作为重体力工种,在这个背景下,无论是外塘养殖、室内养殖还是循环水养殖,未来都绕不开人工智能这个方向。
智能水产,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水产4.0时代,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超前农业生产方式,就是水产先进设施与陆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和高效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未来的智能水产是这样的:通过实时采集温室内温度、水温、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氮、光照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设备。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进行处理,为设施农业综合生态信息自动监测、对环境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模块采集温度传感器等信号,经由无线信号收发模块传输数据,实现对池塘或养殖池的远程控制。
2002年,英特尔公司率先在俄勒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线葡萄园,传感器节点被分布在葡萄园的每个角落,每隔1分钟检测一次土壤温度、湿度和该区域有害物的数量,以确保葡萄可以健康生长。这是一个典型的精准农业、智能耕种的实例。
2009年日本富士通公司开发的富士通农场管理系统以全生命周期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为重点,带动设施农业生产、智能畜禽和智能水产养殖,实现设施农业管理、养殖场远程监控与维护、水产养殖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
因此,也有人评选出未来水产养殖里最具“破坏性”的技术,这些技术其实就代表了人工智能水产的未来方向。我们相信,未来水产界会有更多跨学科的交流与融合,一步一步走向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