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粮食价格的调整,水稻种植的比较效益逐渐显现,河南沿黄水稻面积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但是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开封严重发生,这是由于黄河以南、陇海铁路以北狭长地带独特的小气候,加上稻麦撒播的种植模式,为飞虱提供了丰富的藏身场所和食物来源,逐步形成了越冬量大、带毒率高、发病重的病源区,对当地水稻产量和质量有严重影响。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会导致水稻大量减产。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实现对黑条矮缩病的有效防控。
开封市的农作物种类丰富,水稻、小麦等都是当地的常见农作物。在当地水稻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有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稻飞虱、螟虫等。黑条矮缩病对水稻生长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疾病是由灰飞虱带毒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开封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灰飞虱生存提供了条件。因此,加强黑条矮缩病的防治,应该要从消灭灰飞虱这个角度着手,在灰飞虱迁入稻田之前,将病毒传播载体截断,才是根本途径。在进行水稻病虫害防治时,常用的防治措施有化学农药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传统种植过程中采用的防治方法是化学农药防治,尤其是一些农户对病虫害防治的认知不足,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防虫防病,不仅浪费成本,还会导致病虫害进一步加重,影响水稻生长。在当前的背景下,加强水稻病害的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有效措施。
多年来与全国从事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专家协作,经过多年观察发现,开封水稻黑条矮缩病频繁发生而且全国最为严重,其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
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不仅要加强技术管理,还要加强对品种的更新换代,而当前有的地区品种还比较老旧,其抗病性较差。
开封市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近年来温度上升,加上开封市的农作物结构越来越丰富,小麦、玉米等作物栽培面积也逐渐扩大,加上黄河大堤森林防护带与陇海铁路防护带形成的中间温暖地带,为灰飞虱越冬提供了良好的寄存条件,确保了较高的越冬基数,也利于翌年病毒传播。
稻麦轮作的耕作模式,育苗移栽的种植方式,为灰飞虱的迁飞生存繁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空间的保障。
另外,农民对这种病害的发生认识不足,管理不当,导致预防不及时,最后导致病害严重发生。
从连续多年的品种抗性试验结果来看,尽管目前还没有发现抗病品种,整体概念是粳稻品种比籼稻品种抗性较好,从60多个生产上应用的粳稻品种比较试验来看,发现有个别品种耐受性还是比较明显。通过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提高水稻种植过程的控制与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耐性水平。
移栽前喷药,实现带药移栽是水稻病害控制过程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在发病初期就及时进行药物防治。在秧苗移栽前2~3 d,选用三环唑加吡蚜酮或噻虫嗪等混合施用,均匀地喷洒在秧苗上杀死飞虱。带药移栽是当前种植行业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
灰飞虱循环刺吸传播是诱发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水稻苗期正好是灰飞虱从麦田迁出的高峰期(开封多年观察的结果在5月21—26日),为了防止飞虱迁入稻田危害,可以在水稻育苗期间采取防虫网覆盖,阻止灰飞虱入侵吸食秧苗,降低传毒致病概率。覆盖要及时,时间应该在易侵染的3叶期以前,最好能在水稻出苗后及时覆盖,从而有效避开灰飞虱传毒的可能性。
自2012年始,开封就开展了水稻直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经过多年试验和应用,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面积逐年增加。目前,已经超过2/3的水稻面积采取了直播的模式。小麦收获后,土地及时旋耕,选择适宜的直播稻品种,如郑稻9号、郑稻10号,用小麦机械播种机播种,每667 m2播种量8~10 kg。从时间上避开了灰飞虱迁飞时期,有效避免了这种病害的发生。机插秧播种的时间比水育秧迟,且秧苗比较瘦弱、矮小,植株老健,加上秧田有无纺布的覆盖,环境不利于灰飞虱生长繁殖,机插秧的黑条矮缩病发病率较低,所以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可以广泛推广水稻直播技术和机插秧技术,在水稻秧苗上搭设无纺布和防虫网,防止灰飞虱迁入稻田传播病毒。
药物防治是最传统、起效最快的方法,在水稻栽种过程中应用时间较长,对于某些病症,其发病较快,而且遇到恶劣天气,病症还会加重。因此要及时采用药物对病虫害进行控制,防止出现大规模症状。在灰飞虱防治过程中,重点要做好苗床飞虱的防治,应该要选择合适的药物,特效药有吡蚜酮、噻虫嗪、呋虫胺,在病毒病发病年份,可以使用多种药物交替。每公顷施用25%吡蚜酮20 g以上,可以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同时,要选择药效较好的剂型,在同等剂量下,乳油的效果要好于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可溶性液剂的效果又好于乳油,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首先选择药剂对水施用,其次施用乳油和可湿性粉剂。由于灰飞虱的传毒时间较短,最长60 min,所以在药物防治时要增加频率,发病严重年限,将用药期控制在1~2 d,发病中等的年限,每隔5~6 d用药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