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平均厚度仅为5米的土壤圈,是人类生产建设和生活的基地。土壤安全关系着粮食、水和生态环境安全,维系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土壤日即将到来之时,常被忽略的土壤,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今年8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吹响“净土保卫战”的号角。土壤污染不同于大气污染或者水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污染物长年累月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起作用。土壤保护,不仅要修复已经污染的土壤,更需要从土地污染的来源入手,遏制住污染的源头,创新生态技术,在保证土地正常使用的同时,实现土壤的保护。
保护土壤,要从“修”字上出成果。修复已污染的土壤,让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土壤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超出其承受范围时,在卫生学上和流行病学上将产生有害影响。受到污染的土地,往往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如农田土壤中残留农药可被粮食、蔬菜作物吸收,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因此,修复污染土壤刻不容缓。
保护土壤,要在“防”字上下功夫。为了从源头上预防土壤污染的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建立了土壤有毒有害物质的防控制度。就农田土壤污染而言,通过农业标准化规范生产过程,强化对农药、化肥、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源头控制,保障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保护土壤,要从“新”字上见长效。纵观土壤污染的原因,几乎都与人类活动有关。保护土壤需要创新生态技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如增强工业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提高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水平,如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符合我国现状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强化生产环节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做到防重于治,治早、治了、治好,才能让土壤实现可持续利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土壤是不可再生资源,土壤污染防治任重道远。新时代应有新担当、新作为,我们必须重视土壤问题,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