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偲楠
(南票区金星镇农业站,辽宁 葫芦岛 125000)
氮素是作物体内氨基酸、叶绿素的组成部分。一旦作物缺氮,会使叶片褪绿,颜色逐渐变淡,植株生长弱小,抗病虫能力差。因此,氮肥是水稻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形成需要量最多的营养成分,对水稻生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氮在农业生产中往往成为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氮肥施用量一般约占生产成本的40%左右,随着水稻产量水平的提高,化肥特别是氮肥的施用量也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水稻氮素利用率却随着氮肥用量的增长明显下降,一般每1 hm2稻田施纯氮120~140 kg。据统计,2002年全球氮肥用量是1960年的7倍,平均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
土壤中的养分特别是氮、磷、钾等大量营养元素往往不能满足作物高产对养分的要求。据调查,我国几乎所有土壤都缺氮,74%的土壤缺磷,23%的土壤缺钾。因此,施用化肥便成为作物增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近年来我国水稻产量的提高过分依赖于增施化肥上,过高的氮肥投入或不合理地施用氮肥不仅造成作物倒伏、后期贪青晚熟、加重病虫害发生和稻米品质变劣等危险,也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直接和间接地导致了一系列不良环境反应。
氮肥施用量直接影响了水稻生长发育时期的各项生理性状。一些研究表明,株高的生长发育随着单位面积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高,叶龄的生长发育随着单位面积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有所增加,有效穗数都是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千粒重、成熟度则有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
多蘖型品种低肥条件下容易取得更多的分蘖,但相对来说无效分蘖增加的几率也加大。大穗型品种对较低的氮肥施用量不敏感,分蘖发育慢,但有效分蘖率高。多蘖型品种在高产栽培中应以提高有效分蘖率为目标控制氮肥的施用量,而大穗型品种则应该减少前期氮肥施用量,增加后期的氮肥施用量来保证每穗粒数是争取高产的关键技术。
一些研究者认为,施氮处理的增产效果主要在于单位面积穗数和生物产量的增加。在高氮水平下,辽宁大多直立穗型品种增产的原因是粒重的增加和生物产量的提高。因此,因地、因品种、因气候科学合理施用氮肥,是实现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