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蕾
(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北京 100160)
非洲凤仙(Impatiens wallerana Hook.f.)是园林常用地栽、地摆花卉。非洲凤仙综合病害有猝倒病、茎腐病、灰霉病、褐斑病、白粉病、立枯病、根腐病、叶斑病及细菌性软腐病。关于非洲凤仙病害的报道较多,但未见有针对茎腐病提出的综合防治措施。近年有学者曾做过关于非洲凤仙茎腐病致病菌的病原学及药剂敏感性方面的研究,为非洲凤仙茎腐病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在非洲凤仙多年的露地生产中,茎腐病表现为频发、危害最严重、发病后最不可控,且易传染给其他易感植物。茎腐病不仅对非洲凤仙的产品品质、成品率及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也直接影响其他园艺植物的生产效益。因此提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操作简单易推广且成本低廉的非洲凤仙茎腐病综合解决方案意义重大。
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栽培的重音、精灵、绝地风暴等几个常见非洲凤仙园艺栽培品种每年单季有6万盆的生产量,轮作场地有2个,直线距离约35 km,生产栽培模式是种苗(外购)—上盆(11 cm营养钵)—成品生产—出圃。
关于玉米茎腐病致病菌研究较早,且较为系统和全面,致病菌不相同,其侵染方式也不同。总体来看茎腐病的致病菌呈多样性,不同植物之间、同种植物不同情况下也不尽相同。不论是针对病原菌还是其防治方式,非洲凤仙的相关研究甚少。学者们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春莲花卉基地的非洲凤仙茎腐病病害标本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最终确定该病害由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AG4-HG-Ⅰ融合群引起,并指出此病菌菌丝较适生长温度为25~30℃ ,为非洲凤仙茎腐病相关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从其他植物茎腐病病原菌的研究来看,非洲凤仙的病原菌基于不同的情况,还会有其他种类。茎腐病病原菌对生长繁殖条件的要求较低,易于快速繁殖增长,因此在普遍条件下,尤其是高温高湿条件下极易发生。
茎腐病主要危害非洲凤仙茎基部,也会侵染叶部。初期茎部皮层表面产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呈水渍状半透明斑块并连接成片,延展到茎基部,病部溢缩腐烂,最后植株倒伏。病菌侵染叶片引起暗绿色水渍状圆斑,被侵染叶柄则呈褐色腐烂。潮湿时在病斑处可见白色丝状物。此病的发展速度和严重程度,会因植株、环境和措施等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
长期阴雨以及暴雨后骤晴,短期内形成的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茎腐病发病。平均温度在30℃,相对湿度70%以上可发病;平均温度在34℃,相对湿度达80%能迅速扩展。
在北京地区,非洲凤仙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全年生产,冬春季为设施栽培,此时期温度低,发病较少或不发;7月中下旬到8月初为雨水集中期且温度高,极易形成高温高湿的环境,利于病菌的繁殖。由于雨水漫灌,病菌的传播速度较快,容易传播给其他花卉。在干预不及时的情况下,对花卉生产产生严重的影响。此外,如连年在同一场地进行生产,或与发生此病的其他植物共同管理,也容易感染或加重此病害。另外,基质的透水透气性不佳,或养护人员的养护习惯不当也易引起此病的发生。
茎腐病是典型的前期侵染后期发病的土传病害,其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品种的选择及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在非洲凤仙的栽培养护中,需要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做到以下几方面,可以将非洲凤仙的成品率提高到95%以上(根据实际情况,不能达到的5%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养护措施不当造成的)。
非洲凤仙各园艺栽培品种对此病的抗病性无明显差异,因此主要侧重在选择健壮植株上。要求具有2~3节、株高4~6 cm时上盆为宜(不含基质坨高度)。上盆后合理施肥,尽量施用N∶P∶K为14∶14∶14的缓释肥作为底肥。有机肥如有必要,一定要腐熟。在满盆以后合理喷施水溶性肥。切勿施纯氮肥,注意磷钾肥合理配比,以增强植物长势,提高植物自身抗性。
5.2.1 前期严格控水,后期见干见湿满盆前植株根系较少、较弱,对水分的吸收量少。地上部分植株小,水分的蒸发量小,总体需水量有限。为了更好地利于根系的向水性,促使植物根系更好生长,浇则浇透的情况下还要严格控水,以防盆土长期湿润,为病菌的繁殖提供条件。
植物地上部分满盆后及时拉开间距,增加局部小环境的通风透气性,浇水一定要见干见湿,避免为病菌的生长繁殖提供条件。
5.2.2 合理配置基质,保证透水透气性尽量不使用旧基质,以防带病上盆,如有必要则做好土壤的消毒工作。基质的配置要求透水透气性好,以3~4种基质混合为宜,一般以草炭、松针、珍珠岩为主,可根据情况掺加一定量的珍珠岩或沙土。
5.2.3 注意生产关键环节,避免病害传播上盆时间尽量避开雨水集中的时段,如果避免不了,尽量提早上盆,使雨季时植株已相对健壮,具有一定的抗性。要及时检查种苗的质量,如带病或腐烂,需及时连同相邻的植株一并拔除、销毁,并将种苗放置于通风透光、不积水的地方。上盆前尽量给予一定的缓苗期,一般2 d左右为宜,并密切关注种苗的生长状况,是否有病害症状发展。上盆时对种苗拿捏要注意,不要对植株各部位尤其是茎基部造成机械损伤。上盆后摘心不易过早,尽量在2周以后进行,且切勿带病修剪。
5.2.4 合理轮作连年在同一场地进行非洲凤仙连作生产,后期会有发病或发病加重的现象,需每3年更换一次场地,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易发生此病的还有四季海棠、矮牵牛、醉蝶和鸡冠花等,因此需选择其他植物进行轮作。
在生产周期内要做好场圃的整体管理工作,保证场圃地势平坦、阳光充足、通风性好,及时清除杂草并销毁病残体、覆盖地布。积水易诱发此病,水流也会促使病菌传播,生产前应挖好排水沟,生产时及时疏导小范围积水。对于病害曾发生的生产场地,在空闲期可盖地布进行暴晒或喷洒光谱性的杀菌剂,如300倍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倍70%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提前预防可使茎腐病病害的发生降到5%以下或不发生,如干预不及时病害很难控制且损失明显,严重时成品率降至30%~50%。上盆前要检查来苗是否有带病植株,如有带病植株,在连并带病株周围的种苗一并销毁的前提下,喷施1 000倍的阿米西达(25%嘧菌酯悬浮剂),如无带病植株可在上盆当天喷施300倍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倍70%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如果上盆当天无法完成,每天按此方法喷施,直到上盆结束。在上盆后的一个月内,或者根系满盆时间段内,依次间隔3、5、7、7、10 d喷施1 000倍的阿米西达,或300倍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倍70%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如遇下雨,雨后及时补喷。如预防良好,满盆后可不再喷药。如前期有发病迹象,可在满盆后再追加喷洒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阿米西达,浓度可分别降至500、700、2 000倍,间隔7~10 d喷一次,共追加2次。发病较为严重的或者遇雨水多、雨量大的情况下,喷施阿米西达。无病害或病害较轻的情况下选择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为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同一生产周期内同一种药不得连续使用3次以上。
茎腐病发病规律与前人分离的病原菌的生物特性相吻合,与其他植物茎腐病的发病规律相似。生产中应该积极把控生产养护的各个方面,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及时了解致病菌的特性及其发生规律,针对发病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挑选健壮种苗,合理施肥,增强植物长势,提高植物自身抗性。合理配置基质,保证基质的透水透气性,前期严格控水,后期见干见湿。合理轮作,加强栽培养护管理。做好排水,保证场圃整洁,做好土壤消毒,加强场圃环境管理。
此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极大地提高非洲凤仙的产品品质和成品率,提高经济效益,且易于操作,便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