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巧玲 古炎坤 古德泉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一个特色[1],植物的色彩、形态及意蕴等特征以其独有艺术特质较好地诠释了园林中的诗情画意,园林植物的文化审美特征让游客的游园活动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近年来,有关园林植物文化内涵的研究成果次第出现,这些研究解读了植物在中国文化多个领域(中国文学、美学艺术、宗教信仰、医药文化、农耕文化和历史民宿等)中的内涵[2]。植物与园林其他造园要素如地形、建筑、山石、水体等相比,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命艺术特质,成为重要的设计要素之一,在风景园林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植物文化及其审美和风景园林场所营造的角度,探讨岭南园林植物景观的营境技术路径与植物配置,思考基于文化审美立场的植物配置原则与方法。
植物的历史远比人类的历史久远。在人类衍变的历史进程中,植物是不可或缺的一项要素,不仅为人类的生产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能够形成优美的自然环境[3],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次的特性。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植物为人类提供了足够的原料、材料、能源和食物。随着人类渐渐掌握了竹木加工技术生产如工具、用具、设施、建筑等产品,而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的生存需要。走出森林的人类,通过宗教仪式、神话传说、民谣山歌等非物质文化形态的媒介记录了人类与植物的依存关系。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对植物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入,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森林植物审美文化,呈现出雕刻编织、古树名木、园林园艺等工艺产品和以植物为题材的绘画、音乐、诗词等艺术形态。作为审美对象的植物,具有特殊生命世界的美,和以绿色为基调及其生物多样的美,通过植物的色彩、线条、形状、体态、韵味等特质,与人之间形成一种自然和艺术的审美关系。
植物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人类情感的寄托和高尚品格的象征。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国家,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也发展出独特的植物文化[3]。植物文化的内涵,指的是由植物个体或种群所组成的群落、树林及森林,超越物质层面的实用价值,在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哲学启示等精神层面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
植物的审美由审美感受、审美联想和审美意境等不同的阶段构成。
首先是审美感受,具有主观性、直接性和愉悦性的特点,植物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以植物的色彩、形象和韵味为主要特征,能够产生宁静感、崇高感和闲逸感。
其次,对于同一个审美对象,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因其文化背景不同以及审美经验的差异,对植物美的感受也会有较大的差别。比如,同样一株古松,在植物学家眼中,也许会从系统演化出发,研究其裸子植物的地位和价值;在木材商人眼中,会以实用的态度去看待它;在画家的眼中,会看到古松美的存在,而文学家则以其目的性来评价其情操和风格[4]。审美联想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延伸,是审美知觉在审美活动中的表现,其实质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表象的再现、组合和改造。有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再造性联想和创造性联想等形式。
最后,以上的审美联想活动或审美鉴赏将达到一定的审美境界,即意趣、意象和意境,是审美主体主观意识活动、精神活动的“意”,是审美理想中的“意”。一棵树一朵花,普通游人会发出一声赞叹“啊!真美”,这是“意趣”,是审美层次的最初阶段;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审美活动“情景交融”,即为“意象”,比如恋爱中的情侣在欣赏“情侣树”时,自然会以梅县“灵光寺”的一对柏树生死相守而联想到自己,会联想到未来的美满生活,这就是“意象”;“意境”是植物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是对人生、历史、宇宙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如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中充分运用木棉Bombax ceiba及其他开红花的植物进行主要景点的造景,使人联想到今天幸福安宁的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进行英勇不屈的革命换来的,从而唤起缅怀革命先烈和拥护历史的精神熏陶。
孙筱祥先生提出的“三境论”[5],园林中包含生境、画境和意境,都与植物有极大的关系,三境的营造更是离不开植物这一要素的精心布置。王绍增先生进一步地发展了孙先生的三境论,着重对“境”进行了诠释,提到:境,是围绕主体并与主体互动的有明显特性的多维空间。所谓多维空间,是指除了几何维度,还有时间维度、理化维度、生态维度、感觉维度、感情维度、思想维度、民族文化维度等8个维度[6]。在植物配置中,普遍关注植物的色彩、姿态、大小等形式美的问题,而对植物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特性关注不够,以营境理论[7]的视角看,植物文化在植物配置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从植物文化的视角,探讨营境理论下的岭南园林植物配置,以及营造人境合一[7]的具有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的空间环境。
2.2.1 涵蕴意味的植物选择
以植物文化和岭南园林特质为依据进行植物品种的选择,选择有岭南地域文化意味的植物作为营境的基本材料,是营境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环节。
1)古朴
银杏Ginkgo bilob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桫椤Cyathea spinulosa等古老树种,承载着许多的文化气息,已经有上千万年的历史,对我们了解历史、了解风土人情和当地的气候、土壤、植物发展历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不同的树种有不同的生长期,一般把存在100年以上的树木称之为“古树”,历时越长,其价值就越高。
岭南地区常见的古树有榕树Ficus microcarpa、 秋 枫Bischof i a javanica、木棉等,近年城市建设中风行大树移植,从某种角度而言大树移植对城市建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那种对古树名木肆意破坏、造成原生态环境毁坏的大树移植亟需避免。
2)新奇
每个品种的植物都有其特殊的生物特性、生理机制和所适宜的环境,也具有其他植物所不具备也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植物景观形象。
a.新奇的树种
新奇的树种如酒瓶树Brachychiton rupestris树干膨大似瓶;见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因叶汁具剧毒而命名(不倡导在园林中广泛使用,但在个别特殊地段可以考虑选择此树种);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的花有2枚白色长苞片酷似白鸽展翅而称鸽子树;面包树Artocarpus altilis聚花果肥大肉质,熟后黄色烤味如面包;腊肠树Cassia fi stula其果长圆条形,状如腊肠,不开裂、不脱落悬挂枝头,因其珍贵和罕见而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
b.新奇的树姿
植物群落中因生态因子的变化,有些植物生长时间非常长,如森林里有些植物生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慢慢形成各种新奇的树姿。新会的小鸟天堂就是榕树独木成林形成了独特的植物景观。
在园林建设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如九里香Murraya paniculata、小叶罗汉松Podocarpus brevifolius、榕树等植物通过人工造型形成各种新奇的造型。
c.异地的树种
“南树北移、北树南移”,其背后的审美机制是在一定范围内对于异地的植物产生审美需求。
3)艳丽
人们对植物的欣赏,不仅会被它们的古老或新奇所吸引,也会被它们的艳丽所折服。
a.彩叶树
彩叶树不单有红色的,也有黄色的,可以是常年彩叶,也可以是季节性彩叶。如银杏,在秋季瞬间呈金黄。
b.花树
华南地区,春有木棉、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 玉 兰Magnolia denudata、黄花风铃木Handroanthus chrysanthus、杜鹃Rhododendronspp.,夏有火焰木Spathodea campanulata、大叶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凤凰木Delonix regia,秋有红花羊蹄甲Bauhinia × blakeana、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冬有叶子花(簕杜鹃)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嘉氏羊蹄甲Bauhinia galpinii等木本植物。
2.2.2 基于植物文化的岭南地域空间环境营造
1)基于植物文化的立意构思
作为审美对象的植物,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群落外貌均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同时加入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使得园林植物具备了艺术美的形态,以树木个体具有形态、色彩、动态和品格美的象征意义。广州市花、市树木棉,就为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所赞美[8]:800年前南宋诗人杨万里(1124—1206年),根据木棉在岭南的特异性写下了《三月一十雨寒》诗一首:“姚黄魏紫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9],其意是说牡丹花的珍品姚黄、魏紫及果中珍品郁李、樱桃虽可进贡皇上的极品,都不是应市季节,唯南国的木棉花盛开可供皇上观赏;明诗人谭湘《木棉花》:“陀螺千万臂,伸曲欲摩空,天地二三月,江山一片红”、清广东诗坛领袖张维屏《东风第一枝木棉》:“烈烈轰轰,堂堂正正,花中此豪杰”“尽众芳献媚争妍,总是东皇臣妾”“丹心要伏蛟龙,正色不谐蜂蝶”“似尉佗,英魄难消,喷出此花如血”等,均把木棉英雄气概、端严不羁的气质描写得淋漓尽致。由于木棉花具有形态、品格、色彩的美,为广州市民喜爱,于1982年评为市花市树。黄花岗纪念公园的“黄岗红棉”为羊城八景之一。
又如榕属中的榕树,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称“榕树栖栖,长与少殊,高出林表,广荫原丘,熟知初生,葛之藁梼”来形容榕树能生长于贫瘠之地,幼苗时与葛藁植物为伴,长成树后往往高出林层,遮阴宽广。在岭南大地广栽于村前屋后,庵堂寺庙作风水树、神树。
再如海红豆Adenanthera microsperma,岭南民间喜欢其种子厚大、扁圆、鲜红,用作装饰品、纪念品。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支,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还有,荔枝Litchi chinensis为岭南佳果,也为宋代诗人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成为千古绝唱。
2)岭南植物文化营境路径
古炎坤教授在广州白云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残次林林分改造的树种选配中,就充分考虑了以植物形成的景观来体现文化意境[10]。以宋代诗人杨万里《秋山》诗“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的形象,真实描绘了乌桕Triadica sebiferum、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与松树聚居一地的自然群落组成情况,乌桕叶色随四季变化,与松树的苍翠和枫香秋冬的红叶形成秋冬斑斓的群落外貌。而唐代诗人杜牧《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也展现出了典型的南方秋色山林图卷。董必武同志在山庄作的“绿树多生意,白云无尽时”体现了岭南地区森林植被的生态功能:郁郁葱葱、层峦叠翠的森林将大量的雨水截留、渗透入土壤岩层,储藏为地下水,滋养植物,又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返回大气中,伴随植物的固氧释碳,形成云蒸霞蔚、白云缭绕的清新美景[11];也进一步从生态原理上阐释了白云山的来由。依据这些古典诗文中对地域特征和文化意境的描写来选择植物和构建群落,营造、描绘白云山极其诗情画意和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华南农业大学由校友捐献的木兰园中,林下种植了灌木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营造“子归木兰林”的植物景观。杜鹃与大杜鹃(杜鹃鸟)Cuculus canorus同名,而杜鹃鸟又名“子规”,在此寓意“学子归来”,也是岭南植物文化营境的一个成功实例。
在我国许多古典文学诗词、散文中有描写天然的、人工的植物造景,为风景林、园林意境的创造提供了依据,如:
古松配凌霄—陆游《凌霄》诗:“庭中青松四无邻,凌霄百尺依松身”,青松暗喻古来豪杰多怀才不遇,而凌霄枝条柔软依附青松生长,两者相得益彰,隐喻也能与邻居共处生长良好。
竹子配梧桐,民间谚语“凤凰非竹米不食,非梧桐不栖”,其意名为“凤凰村”“凤凰城”者,要留住吉祥鸟凤凰,应选配的树种。
竹子与青松—元结诗:“石宫秋气清,清气宜山谷。落叶逐霜风,幽人爱松竹。”
植物的文学化、艺术化的审美,在园林建设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从绘画、诗歌、音乐、民俗中寻找素材应用到植物配置中,创造适合当代审美需求的植物景观。
中国植物文化源远流长,运用植物营造“诗情画意”的空间境界,形成突出的东方风格景观艺术。园林植物文化特别是岭南园林植物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