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映红 谢向东 沈静 符赛琼 张杨
(昆明市中医医院超声医学科 云南 昆明 650000)
跟腱对于行走、跑步、跳跃等动作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跟腱断裂为常见运动损伤,多发于青壮年。跟腱断裂后患者的行走功能将受到严重影响。跟腱断裂常见于运动中。近年来,其发生率不断增加,这与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断增大、参与量不断增加,造成跟腱慢性劳损有关。开放性跟腱断裂可通过临床检查确诊,但闭合性跟腱断裂因仍有踝关节屈伸功能易误诊或漏诊。新鲜损伤处理得当预后良好,陈旧性损伤治疗困难且并发症较多,因此及时确诊非常重要。
2015年9月—2018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均为单侧,左侧21例,右侧9例。年龄18~60岁,平均38岁。病史最短1h,最长1月余。临床表现为患踝肿胀、疼痛,跟腱断裂处可触及凹陷,足跖屈无力。
应用 GE Vivid E9,PHILIPS-IE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频率5~10MHz。患者取俯卧位,双小腿暴露,双踝于床沿外,探头垂直置于患侧跟腱上,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起始处开始,直至跟骨附着处,行纵、横向连续滑行扫查。检查中,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于踝关节背伸及跖屈时扫查,并与健侧进行对比。观察患侧跟腱的连续性及其内部结构,判断断裂部位及受损程度、局部声像图改变及踝关节活动时受损跟腱的声像图变化,测量断端间距,同时采集特征性图像。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完全断裂者22例,不完全断裂8例,通过与手术对比,超声诊断正确率达到100%,断端位置与手术相符。正常跟腱超声声像图表现为:纵切呈连续的束带状均质高回声,腱周膜表现为纤细的强回声线,其近端是腓肠肌及比目鱼肌的肌腹,远端止于跟骨结节。短轴切面显示跟腱起点呈椭圆形高回声,中段呈圆形高回声,止点呈半月形高回声。跟腱完全断裂纵切表现为跟腱高回声带连续性中断或消失,横切面可见高回声带消失,代之低或无回声,断端间距长短不一,断端局部增厚。跟腱不完全断裂纵切时可见部分腱纤维回声带消失,横切时见正常跟腱部分呈高回声,断裂部分呈低或无回声。
近年来跟断裂较以前有所增多,成为肌腱断裂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多数跟断裂发生于运动中做弹跳或置踏动作时。思者诉足跟后方有击感。随却出攻提重无力,无法完成组地、跳跃等动作,表现为行走难及术进无力,查体最初表现为跟后方凹陷。随着软组织逐肿胀,这些体征常会被掩盖。正常超声声像,纵扫时,跟腱呈索状结构,内部为平行连续的线样中等回声,外周为光滑的线样强回声包绕。横扫时,跟腱呈椭圆形,近端为高回声,中段为斑点状较强回声,腱止点为月牙形的高回声,边界清楚。跟腱断裂的超声判断标准:完全跟腱断裂的判断标准纵扫时,受损跟腱连续性中断,断端挛缩分离且不规则,断端间充填低或无回声区,断端两侧跟腱肿胀,较健侧同一节段增粗,回声不均。横扫时,断端两侧跟腱肿胀,较健侧同一节段增粗,回声不均。探至断裂间隙时,正常椭圆形结构消失,局部见不规则低或无回声区。捏挤小腿三头肌试验,断腱近端随肌肉向心移动,断端间距增宽,断腱远端无运动。踝关节主动背伸时,断腱远端呈离心运动,断端间距增大,断腱近端未被牵拉而不动,此征为跟腱完全断裂的特异性改变;被动跖屈时,断端距离缩短,但断端间仍有间隙,难以完全对合。
部分跟腱断裂的判断标准纵扫时,跟腱边缘不光滑,跟腱纤维见部分连续性中断,断裂处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区。断端两侧跟腱肿胀,较健侧同一节段增粗。横扫时,损伤处跟腱周边不光滑,内部回声不均,断裂处回声减低,断端两侧跟腱肿胀,较健侧同一节段增粗。捏挤小腿三头肌试验,断腱近端随肌肉向心移动,断端间隙增宽,断腱远端被部分未断裂的腱纤维牵拉可有微弱运动。踝关节主动背伸时,断腱远端呈离心运动,断端间距增大,未断裂的腱纤维可被拉直断腱近端被未断裂的纤维牵拉,此征为跟腱部分断裂的特异性改变;被动跖屈时,断端距离缩短,但断端间仍有间隙,仅存部分对合。
利用超声检查技术诊断跟腱病理改变和损伤的研究在国外已有报道,其在跟腱断裂的诊断准确率可达80%~90%,患者术前超声检查均与术中诊断一我们认为高频超声对浅表软组织有较高分辨力,可以清晰分辨下组织、跟腱、腱膜及邻近组织,对损伤跟腱可了解断裂的位置范围,断端的形状及回缩情况,断口是否有血肿,断口邻近结构损伤状况,具有经济、无创、简单的特点,是检查跟腱断裂行之效的方法,能够明显降低临床的误诊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