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 张菲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老年人异地养老服务对于整合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养老机构闲置资源,缓解北京大城市人口压力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北京老年人异地养老的现状和影响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的研究发现,北京市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有所增加,影响这一意愿的因素既有推动因素又有制约因素。津冀两地承接北京老年人异地养老具有成本优势、地理位置优势、政策保障优势等。进一步完善北京市老年人在津冀异地养老服务应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养老服务和医疗资源体系,提供风险防范和保障,发展特色异地养老项目。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异地养老;可行性分析
中圖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8)06-0013-05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截至2016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29.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4.1%,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二位。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的增多加大了对机构养老的需求。然而北京市机构养老服务的供需严重不平衡,养老资源分配不均。城六区的养老机构数量少,大部分养老机构都在郊区;公立养老机构价格低廉却“一床难求”,民营养老机构价格相对较高。此外,部分收入较高的老年人对于生活品质有更高的追求,消费能力较强。在此背景下,“异地养老”逐渐获得认同,成为北京市老年人的养老新选择。
养老问题不仅关系老年人的权益和家庭安定,更是事关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中长期战略问题。促进区域养老服务产业的协同发展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2015年《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和2016年《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相继签订,加快了三地民政事业和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步伐,旨在打破京津冀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户籍壁垒,形成“一省两市”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让京津冀三地老人异地养老无障碍。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异地养老服务发展有利于缓解北京严重的“大城市病”,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发挥养老服务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稳定和拉动作用,推动首都城市群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目前已有研究大多围绕着异地养老的概念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展开[1-3]。已有的关于北京市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的实证研究发现异地养老发展还不够成熟,老年人对于异地养老的了解程度较低,社会因素、老年人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都会影响老年人异地养老的意愿[4-5]。关于异地养老的概念按照目的和动机进行分类,大体包括“投靠亲友”和“休闲度假”两类,前者更强调依赖家庭和熟人提供养老支持,如独生子女父母到子女定居地养老,后者更强调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如到三亚过冬养老。异地养老直接反映出养老地点转移,其内涵涉及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和老年社交及情感关系网络的变化。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加深,独生子女父母一代人步入老年,以及老年人口观念的转变,“异地养老”将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本文对异地养老界定如下:异地养老是老年人离开原居住地到非居住地(离开县级以上地区为划分依据)生活较长时间(1个月以上)的养老方式,它实质上是移地养老,作为一个集合概念,它包括投靠亲友、旅游度假、回归故里、候鸟式养老等养老方式。
借鉴经典的人口流动“推拉理论”,异地养老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推力”体现为老年人愿意异地养老的内在驱动力,如对生活品质和精神享受的追求等。“阻力”体现为异地养老所需要付出的心理成本、经济成本等代价。“拉力”则体现为异地养老的外部吸引力,如服务质优价廉、更好的自然环境等。异地养老意愿的形成是“推力”、“阻力”和“拉力”三种力量的合力结果。老年人会在综合衡量收益、成本和外部条件的基础上做出是否异地养老的决策。本文从北京市异地养老的现状出发,分析影响北京市老年人赴津冀异地养老的影响因素,探讨津冀承接北京市老年人异地养老的可行性,最后提出完善北京市老年人赴津冀异地养老的对策建议。
二、北京市老年人异地养老发展现状
(一)北京市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有所增加
“异地养老”这一概念最早是在整合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养老机构闲置资源以及缓解北京等大城市人口压力的背景下提出的。这种新型的养老方式虽然是少数人的选择,但从已有调查研究结果来看,北京市老年人对于异地养老的接受度逐渐提升,异地养老意愿有所增加。针对北京市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2006年)的分析结果显示,愿意异地养老的老年人仅占12.3%[4]。对北京市海淀区290份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愿意异地养老的老年人占比为17.5%[6]。2017年7月到9月,本课题组采用调查问卷及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年龄在60岁以上的北京老年人群进行了有关异地养老意愿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374份有效问卷中有134名受访者表示愿意异地养老,占比为35.8%。在愿意异地养老的时间方面,37%的老年人选择1个月,49%的老年人选择2~3个月,超过八成有异地养老意愿的老年人希望异地养老的时间都不超过3个月。
(二)北京市老年人赴津冀异地养老逐渐普遍
2015年11月,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签署的《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引导规范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中标集团河北高碑店养老项目、天津武清养老护理中心和河北三河燕达国际健康城作为首期接受北京老年人异地养老的试点单位。北京市老年人入住这三家养老机构可以享用医保报销,此外北京市民政局按照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给予一定床位补贴,实现了“补贴随人走”。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制定了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要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环京津医养结合养老示范基地建设,逐步缩小河北与京津公共服务差距。”北戴河新区将规划30平方公里首都功能承载区和35平方公里生活配套服务区,其中将建成国家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北京老年人在津冀异地养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高龄、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选择距离北京较近的廊坊、武清、燕郊、三河、高碑店等地的养老机构,既能享受相对于北京价格低廉的养老服务,又方便子女探望。以河北燕郊的燕达养老院为例,超过1 600名的北京老人住在这里,占在住人员的95%。二是低龄、自理能力较好的北京老年人选择到张家口、承德、秦皇岛等自然条件较好、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地区养老,或是在当地购买房产,或是入住当地养老机构,每年都到这些地区短暂居住数月。
三、影响北京市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的因素
2017年7月到9月,课题组采用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北京老年人群异地养老需求进行调查,了解北京市老年人异地养老的意愿和影响因素。问卷调研对象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北京老年人群,问卷发放兼顾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人群,在北京市朝阳区、丰台区、海淀区、通州区、东城区、平谷区、房山区、昌平区8个城区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37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2%。
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了解到,北京市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大体分为推动因素和制约因素兩类。推动因素主要反映老年人内在的异地养老的推动力,包括精神因素、经济因素和身体因素。制约因素则反映老年人不愿意异地养老的担忧或者顾虑,包括情感因素、成本因素和医疗条件因素。
(一)推动因素
1. 精神因素。养老服务的类型大体划分为生活照料、医疗照护和精神慰藉。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这三种需求反映出精神方面的需求。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已经不满足于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需求,而是希望生活过得更有意义、更加充实。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也慢慢地发生变化,从重视物质需求转向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希望能够丰富生活内容、培养兴趣爱好、结交朋友。由于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增加,许多老年人生活态度积极乐观,欣然接受异地养老这种生活方式,享受开阔视野、身心放松、陶冶情操、结交新友等好处。本课题组的调研结果显示,喜欢旅游观光的老年人中,愿意异地养老的占比达到62.2%,不喜欢旅游观光的老年人中,愿意异地养老的占比仅为28.4%。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重视精神层次需求的老年人更愿意异地养老。调研还发现,文化程度越高,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越高,异地养老的意愿也越高(如表1所示)。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愿意异地养老的比重也有所增加,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老年人中,愿意异地养老的仅占17.6%,而大专及以上老年人中愿意异地养老的占比达到50.6%,这说明文化程度越高,老年人异地养老的意愿也越高。
2. 经济因素。近十余年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连续调整养老金水平,北京市2017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每月人均3 770元。许多北京市老年人的收入和资产类型是多样化的,除了养老金之外,还有投资理财、劳动所得、子女赡养费等,甚至有两处以上的房产。与老年人收入状况的多层次类似,消费的多元化特征也很明显,经济因素推动下老年品质化消费呈现巨大的市场潜力。经济状况比较好的老年人的消费意识相对更超前、更自信,消费能力更强,更愿意尝试新的消费内容,异地养老迎合了老年人注重健康和生活品质的心理需求。
3. 身体因素。身体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异地养老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课题组的调查中发现,有近六成(58.6%)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不错。健康状况较好是老年人选择异地养老的推动因素。老年人愿意趁身体较好、自理能力强的时候适当增加活动范围,许多研究表明低龄、健康老人异地养老的意愿更强[6-8]。课题组的调研结果也显示,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中,愿意异地养老的比例为38.4%,而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的老年人,愿意异地养老的占比为25.9%;从自理能力来看,完全具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愿意异地养老的比例占38.8%,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愿意异地养老的占比为18.5%。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更容易适应新环境,体力精力更充沛,更愿意异地养老。
(二)制约因素
1. 情感因素。“百善孝为先”、“安土重迁”和“天伦之乐”是我国的文化传统,家庭养老之所以延续千年也是因为家庭的情感功能。本课题组对老年人不愿意异地养老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40名不愿意异地养老的受访者中有120名选择的原因是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占比达到50%,而有43名受访者表示惦记家人,占比达到18%。异地养老意味着老年人要离开熟悉的生活和社交环境,不能与相熟的邻居、朋友经常见面,也不能与亲人朝夕相对。从熟悉的环境迁移到一个新环境,无论是生活方式的适应还是新社交关系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情感因素的牵绊是制约异地养老的最重要因素,老年人对亲友和熟悉环境的依赖以及对家人的惦念阻碍其异地养老的意愿。
2. 成本因素。课题组的问卷调研中发现,不愿意异地养老的原因中,担心花销太大占比15.8%,成本因素对异地养老意愿的制约作用仅次于情感因素。一方面,中国人有“穷家富路”的观念,异地养老意味着老年人要多做经济上的准备,不能过于节俭。另一方面,普通工薪阶层的老年人收入水平并不十分宽裕,已有的积蓄要预备医疗支出和贴补儿孙,对于异地养老这种提升生活品质的消费则秉持着“能省则省”的观念。
3. 医疗条件因素。对于老年人而言,看病就医是头等大事。北京集聚了全国最优质的医疗资源,不仅三甲医院和专科医院数量众多,而且医疗技术水平一流。相比之下二三线城市的医疗资源与北京有相当大的差距。医疗条件是很多北京市老年人不愿意异地养老的制约因素。课题组的调查访谈中,一些老年人表示,尽管外地空气好,养老条件好,但是外地的医疗条件依然比不上北京,一旦生病住院,还要回北京治疗,不仅耗费了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还有可能耽误病情。
四、津冀两地承接北京市老年人异地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1. 成本优势。北京的土地资源紧张,物价较高,人力成本较高,而天津、河北在土地资源和人力成本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物价也比较具有竞争优势。北京老年人花费同等的机构养老费用,如果选择在天津或者河北异地养老,可以享受更高的服务水平和更好的生活环境。
2. 地理位置优势。养老地点与户籍地或常住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的重要因素。距离越近,越方便家人探望,越能减少路途奔波,还能减少因距离带来的生活和饮食习惯的不适。 河北省和天津市地处环首都两小时经济圈内,与北京的地理距离近,多条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贯通全境,交通便捷。京哈、京沪、京台、京港澳、京昆、京藏、京新等7条以北京为中心呈放射状的高速公路已全部开通。许多北京人将河北、天津视为短期度假的首选地,在津冀两地购房的北京居民不在少数,充分显示了津冀两地的地理位置优势。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贯通成“环”后,北京、承德、张家口、崇礼等节点城市将一一串联;2020年,京津冀区域内快速铁路将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天津和河北对于北京市有异地养老意愿的老年人来讲是最具地理位置优势的目的地。
3. 气候优势。北京市是我国的特大型城市,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所带来的巨大虹吸效应,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城市问题日益凸显。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和出行的重大因素。2017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未达标天数为139天,PM2.5和PM10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58微克/立方米和84微克/立方米。与北京相毗邻的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相对而言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比较适宜养老,空气质量相对优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2017年承德、张家口两市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280天以上,PM2.5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35微克/立方米和31微克/立方米。
4. 政策保障。北京市公共交通基本實现与京津冀区域内接入省级平台城市的互联互通,在京津冀区域内乘坐地面公交、轨道交通线路可以用一张带有“交通联合”标识的卡片刷卡结算,“一卡走遍京津冀”的出行模式初步形成。此外,39条“出京公交”常态化运营,辐射廊坊、燕郊、三河等14个重要毗邻县市,日均客运量40万人次。北京市老年人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待遇的发放现已实现了“一卡通”,低保、优抚对象、军转干部、征地超转人员的补贴资金都纳入一卡通统一发放和管理,并且这张卡还承载了医疗报销资金即时结算、老年优待服务、一般消费优惠以及养老服务购买等金融功能。
5. 医保便利。老年人是慢性病、常见病的多发人群,对于医疗服务的利用率相对较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年人就医的经济压力。异地养老后如何看病,费用的结算报销是很多老年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原有制度下,异地就医需要个人先行垫付医疗费用,再经北京市医保部门审批合格报销,耗时长,手续繁琐。
2009年以来,随着新一轮卫生医药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不断完善异地就医的相关政策,推动异地就医的实时结算。目前,京津冀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了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有效缓解了异地就医人员“报销难”问题,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节省了时间成本,也为北京老年人在津冀地区异地养老期间看病就医提供了便利,可以享受异地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五、完善北京市老年人在津冀异地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老年人对养老地点、养老服务的供给选择完全属于个人自由。老年人有权利选择在常住地或者非常住地养老。尽管异地养老并不是老年人的主流选择,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种现状。异地养老不仅意味着养老服务业蓬勃发展背景下老年人多了一种养老的选择,也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阶段的现实需求。老年群体的异质性、消费的多层次性、平均教育水平提高、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居住分散化等因素意味着异地养老具有其现实价值。因此,应该理性看待异地养老,既不必“谈之色变”,将其视为“强迫老年人背井离乡”的政策,也不能过分夸大其在现阶段的作用,将其视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方式”。
针对有异地养老需求的老年人,应对其异地养老给予各方面的便利,支持其异地养老选择。天津、河北地区距离北京较近,交通便利,可以成为北京老年人异地养老的目的地之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应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以及社会参与相结合,充分整合现有资源,从完善异地养老承接地的服务保障能力、完善支持异地养老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完善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以及监管机制等方面为异地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安全、优质、便捷、成本适度的服务。
1. 构建区域一体化的老年公共服务体系和医疗资源体系。面对人口流动频繁的现实,京津冀三地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改革现有的老年公共服务和社保福利制度,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对养老机构的床位补贴改为人头补贴,对本市户籍老年人入住外地养老机构的也给予补贴,实现补贴“随人走”。便捷优质的健康医疗资源是异地养老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鼓励北京市医疗卫生优质资源与其他两地医疗机构通过合作办医、技术输出、人员培养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交流,提高落后地区的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区域间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医疗服务质量整体提升。这不仅可以减少北京老年人异地养老的顾虑,也将大大减少来北京就医的津冀两地患者,实现把患者“留”在当地医院。
2. 为异地养老提供风险防范和保障。异地养老的风险防范和保障机制是老年人及其子女最为关心的问题。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慢性病比例高,在路途和异地有可能因各种原因引发疾病和意外事故。保监会在2015年发布了《关于保险业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可视为现代保险服务业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纲领性政策文件。老年意外伤害保险和养老机构的综合责任险可以发挥风险保障功能,可以最大程度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实现养老机构经营责任风险的分担互济。在风险防范方面,一方面要普及老年常见疾病护理保健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健康”的多种技术手段,如智能穿戴设备、健康监测管理系统、电话呼叫中心等为异地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智能化服务。
3. 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按照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发展有特色的异地养老项目。投奔子女或者亲友的异地养老者,可以利用其异地养老居住地所在街道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当地老年人共同、生活、交往。发展休闲度假型异地养老服务,可以对目的地的养老机构、疗养机构、老年医院等基础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按照发展特色、适度规模的原则提供异地养老服务。河北省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成本优势是承接北京市老年人异地养老的必备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在此基础上,还要运用创意化手段,丰富异地养老内涵,将老年体育、老年教育、老年文化活动等元素融入异地养老项目之中,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和价值创造需求,增加异地养老的内在吸引力,而不只是停留于概念上的创新。培育和发展具有特色的异地养老项目,如以生态观光和农事体验为特色的田园休闲养老项目,依托历史文化和民俗风俗的文化养生养老项目,依托海滨、湖滨、山地等自然资源的体育健身养老项目,服务于知青重返“第二故乡”和同学聚会的怀旧养老项目等。
参考文献:
[1]刘燕飞.异地养老的老年人口迁移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9(S1):1-2.
[2]周婷.浅析“异地养老”在我国发展缓慢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1(1):226-228.
[3]潘璐,赵恩兰.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异地养老市场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6(8):140-144.
[4]丁志宏,姜向群.北京城市老人异地养老意愿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1,17(6):65-69,22.
[5]李璟,韩忠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老人异地养老意愿调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7):133-134.
[6]姜向群,季燕波,常斐.北京市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2(2):33-37.
[7]王盼.武汉市常住居民的异地养老意愿实证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20(3):47-51.
[8]丁志宏,黄显山,龚文正,等.家庭代际支持对城市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选择的影响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7,23(4):96-103.
责任编辑:张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