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嘉雯
【摘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在告别革命、追求新启蒙主义话语的时代语境之下,海子的神性写作赋予了现代汉语新诗以新的形式。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讨海子的神性创作,分析其诗歌中的神性和人性以及在上世纪80年代诗歌进行重新书写所应具有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海子诗歌;神性:人性:受难
一、神性写作与海子
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在海子写诗的初期,受朦胧诗人影响很大,海子诗涉及的主题很多,包括爱情、生命等等,其中特别深刻的是海子对生命存在的那种椎心泣血的体验和对太阳、河流、草原、大地这些元素的痴迷。在海子的诗里,具有很强的神秘性和超验性。
二、“象征性”与“神性”
1.海子诗歌中的象征性
动物崇拜、太阳崇拜在海子的诗中大量出现,可以说,都带有了很强的象征性。
秋天深了
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鹰作为动物的象征,是神使,是诗人内心的象征,高傲而孤独,所以诗人在其诗中运用动物的意象来象征着处于诗人自我内心的一种凄凉感和无助感。“鹰”在这首诗中作为富有象征性的一个核心意象,象征着诗人所拥有的一颗脱离凡俗的灵魂。在海子诗歌中,这种动物性的意象还有很多:“草原上的羊群,在水泊上照亮了自己/像象白色温柔的灯,睡在男人的怀抱中”。(《黄金草原》)羊群,应该说是《圣经》中出现的较多的意象了,在海子的诗中,羊群是温柔的和恬静的,象征着海子对诗歌至高无上精神的信仰。
从另一方面来看,太阳崇拜也被海子比较集中的使用。在白然的天空中,“太阳”象征光明正义、真理、希望、力量和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海子的诗中,“断头流血的是太阳”、“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太阳代表着诗人的信仰,而诗人也必将成就太阳的一生。
2.海子诗中的神性体认
在海子的诗歌中,对于宗教和神性的自我体认,是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整个时代语境息息相关。海子基于神性自我的表达,恰恰是对感性自我的深刻质询。
荒凉大地承受着荒凉天空的雷霆
圣书上卷是我的翅膀,无比明亮
有时像一个阴沉沉的今天
圣书下卷肮脏而快乐
当然也是我受伤的翅膀
荒凉大地承受着更加荒凉的天空
我空荡荡的大地和天空
是上卷和下卷合成一本
的圣书,是我又重新劈开的身体
流着雨雪、泪水在二月
这是海子写于1989年2月的一首诗,诗中,诗人的疼痛和圣书融为了一体,劈开的身体,只有在圣经中才能得以拯救。面对着荒凉的天空和荒凉的大地,海子无限悲伤。在其诗中,大量充斥的宗教性的语词,明显受到西方基督教的影响。可以说,海子诗歌中出现的宗教性,作为一种成熟的诗歌写作策略,便嵌入了更深层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信仰。
三、“神性”与“人性”
1.弥赛亚的担当
弥赛亚,源于希伯来文,愿意为受膏者。古代犹太人对封立的君王和祭祀者额上敷以膏油而被称为“受膏者”,意指是上帝所派遣的人。海子,出生于安徽的农村.15岁考入北京大学,便开始了诗歌的受难史。家庭的压力,恋人的分离,四姐妹没有一个能带给他安慰,就像荒凉的山冈上的天空,一无所有。柏桦在《麦子:纪念海子》的诗中写到:“下一步就是牺牲,下一步不是宴席”。山海关,铁轨,带走了四本书,其中一本便是《圣经》。但丁、莎士比亚、歌德、雪莱都安慰不了他。“卑微的工资,还得补贴家中的各种费用,家庭的期望及他难以完成的责任,使海子心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穷人只能路过爱情”,现实中的海子,如此卑微、艰难。海子在神性里寻找救赎,想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去受难,去接受现实的种种不幸。“众神的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祖国》。1989年3月26日,25岁的海子选择了卧轨自杀。
2.人的高度
人,是文学的一个永恒的命题。在神性和人性的结合中,人被凸显,达到生命的深度。海子的《但是水、水》、《传说》等。黄土,像是一座座苍凉的遗址,民族的生命成为成千上万的墓碑,人在怀孕、生殖以及变成骨灰之后亲近神圣。“大约在第三天……或者第二十个世纪,死去的山洞或村庄在我的深处开满了野花”。在长诗《但是水、水》中,神性是安宁的,在一个个孤独的夜晚中,在东方的两条河流里,人们的陶器、子孙、肉体孕育了青铜的土地,最终指向了命运。最终,“洪水变成女人痛苦的双手,河流,男人的孤独变成爱情,和生育的女儿。”、“根上,坐著太阳,新鲜如胎儿……但是水、水”(《但是水、水》)。这是生命的讴歌,是对金黄高原上,风沙弥漫下生命的亘古礼赞。人的生命,滔滔不绝,神性写作彻底深入了生命的内部的生命体验和精神体验,是一种洁净的灵魂话语。
海子试图超越个人、地域、民族、宗教派系的隔阂,而上升为对整个人类伟大精神的歌唱。如太阳的光芒普照在神性缺失的古老大地上。在诗歌中,海子孤注一掷,怀着孤傲的、忧郁的气息,死命地奔向象征着最后胜利的“太阳”。海子致力于成为一种人与神沟通的媒介,自身获得一种诗意的宁静和灵魂的升华。最终,海子用死亡的方式完成了自己对于神的献祭,真正地抛却了肉体,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神。
参考文献:
[1]荣格.人类及其象征[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2]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西川.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4]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5]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6]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