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Hase拒绝一切形式的豪华和奢侈,只崇尚最自然、最简朴的生活。当我们讨论新婚后的蜜月之旅时,他坚持一定要去非洲,去一个在我看来与梦幻浪漫的蜜月几乎毫不相干的地方。出于安全的考虑,Hase又叫上了他的几个朋友。于是,我们的蜜月旅行成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七人出发去埃塞俄比亚。
亚的斯亚贝巴是几乎每个旅行者进入埃塞俄比亚的第一站,对于我们当然也不例外。Bole国际机场是将这个国家的首都和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的重要纽带。
当飞机缓缓降落在Bole国际机场时,我身边靠窗坐的德国旅伴忽然冒出一句:“这里看着像个飞机场似的。”我不禁扭头向她发出会心的微笑,因为我在心里也是这样想的。这是我第一次到达非洲,之前对于非洲,对于埃塞俄比亚的印象仅限于听到的各种并不完整的信息一一烈日、干旱、饥荒、贫穷、艾滋病……所以此时看到眼前的现代化的机场,觉得还是有点小小的出乎意料,同时也为自己的愚蠢无知感到好笑。
1878年,皇帝孟尼里克(Menelik)二世来到恩坨坨(Entoto),意欲在这三千多米高的山脊上建立自己的王国。然而由于过度采伐,山林渐渐变得贫瘠荒芜,风沙越来越强烈。有一天,泰图(Taitu)皇后在山脚下意外发现了一处温泉,四周伴有青草和绿树,她一下便爱上了这片小小的“绿洲”。这个温泉名为Filwoha,是当地人一直以来心中的圣泉。泰图皇后前来Filwoha温泉的次数越来越频繁,甚至派人在泉边建起简易的房屋,将她的亲属安置于此。孟尼里克皇帝同样也很喜欢这个地方,但是却不顾爱人的请求,拒绝将皇宫建在山谷里。因为按照当时的传统,皇帝一定要住在高处,要以俯视的姿态统领自己的王国。直到1886年,孟尼里克率兵远征贡德尔(Gonder),泰图皇后致信给他,告诉他自己坚持要在Filwoha温泉边居住,并且不会停止泉边的房屋建设。终于,皇帝让步了,下令在距离温泉不远处的一座小丘上建造自己的行宫。孟尼里克皇帝的这一指令,标志着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诞生。这个名字“亚的斯亚贝巴”在当地阿姆哈拉语中的意思是“新开之花”,据说是由泰图皇后在1887年命名的。
与中国或欧洲的一些城市发展历史相比较,亚的斯亚贝巴还是一个相当年轻的城市。经过仅仅一百多年的变迁,如今的亚的斯亚贝巴已经从一处只有山路的皇帝的行宫,發展成为了一座拥有四百万人口的现代化的都市,同时也是埃塞俄比亚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非洲联盟的总部也设立于此,这座年轻的城市更成为整个非洲大陆的“首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
尽管如此,这里的贫穷仍然显而易见。二月份的埃塞俄比亚仍处在旱季,将近三十度的日温加上干燥的空气,亚的斯亚贝巴的街道常常灰尘四起。到室外走上一圈,回到旅店里鞋子上便布满了一层黄土。除却中心区的现代化的建筑,以灰色波浪铁皮瓦作房顶的简易房拼凑出了这个世界上海拔第三高的首都。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不同城区之间的海拔高度可相差几百米,这为城市的供水、排污系统,以及道路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乞讨的孩子、残疾人、无业游民、背着孩子的单身母亲、卖皮带钱夹的流动小贩、擦鞋匠,还有夜晚出没打扮得光鲜亮丽的妓女……都是亚的斯亚贝巴的常住居民,同时也是整个埃塞俄比亚的一组社会剪影。有时候,一个人和一条狗一起躺在大街上睡觉,像死了似的一动不动;淋浴就在马路边,一桶水,弯着腰,打上一遍肥皂,再用水一冲就齐活了;毛驴和汽车共同行在路上,发挥着相同的运输货物的作用……这里的孩子们最可爱,看到我们几个与他们不同肤色的人,从老远就会向我们招手打招呼“Hello,You you you!”我们便也向他们招手致意,然而待他们跑到我们身边,睁着亮闪闪的大眼睛,嘴里冒出来的却是“Moneymoney money”,他们已经习惯了向外国游客乞讨……这里的成年人大多也都很热情,常常主动过来与我们攀谈,能说上几句英语的会问“你好吗?你从哪儿来的?”或者看到我这个亚洲面孔,直接喊“China,Japan,Korea”。不过,这些人要么是想卖给我们什么东西,要么是想为我们当导游赚取劳务费,当得知我们不需要时,又都悻悻离开。只有一次,一个年轻小伙子轻车熟路地用英语问我们从哪里来,来这里做什么,然后就开始向我们推荐他朋友的面包车,说能提供合适的价格载我们去拉利贝拉。当得知我们已经订好公共大巴车后,小伙子并没有显得灰心扫兴,握着Hase的手说:“好的,没关系。谢谢你们来我的国家,不是来做生意,而是来旅游,来看我们国家的风景!我非常高兴,非常欢迎你们的到来。祝你们玩的开心!”他讲得是那样真诚,语气里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作为一个主人翁的自豪。
在全球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亚的斯亚贝巴的个性独特而鲜明,她是焦躁不安的,同时也是自信乐观的。随处可见的建筑工地,好像迫不及待地要长成摩天大楼;新建成不久的轻轨电车,使这城市的节奏变得更加急切匆忙。在充足的阳光下,到处洋溢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亚的斯亚贝巴仿佛一个从深山里走出来的好奇而又精力充沛的青年,对未来抱有无限的憧憬。尽管脚上还只穿着一双塑料趿拉板,手里却握着时尚的智能手机,在迈向国际化的道路上挺胸抬头,大步前行。
王雪妍
传播学双硕士,毕业于中国重庆大学,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大学。德国CEVIA中欧跨文化交流协会会员,兼职自由撰稿人,德国《华商报》专栏作者,现 居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