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丹
摘 要:服装设计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拥有学科和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特色。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将会随着学科建设情况的变动和对应产业背景的变化,出现需要更改的可能。因此,服装设计教育改革应该将变化的教育要素和教育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对学科和专业特色做出不同程度的修正和凝练,赋予这种特色时代意义。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服装设计教育的新地位需要服装设计培养模式本身进行重新定位,也预示着学校应该对于服装设计教育进行一定程度的升级与转型,这种升级与转型主要体现在:培养思路上的前瞻、培养措施上的变革、培养手段上的创新和培养内容上的先进,使教育与产业脱节得以改善,完成其应有的现实使命。
改革的精神内涵是创新。以创新精神为前提,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应该是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发展性、创业性”三个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培养的“高度、精度、广度”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原经济区的发展需求和现有条件,形成专业培养特色,三者形成相互作用的循环关系。以前瞻性提升人才培养的高度,以发展性追求人才培养的精度,以创业性引导人才培养的广度。
一、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及时抓住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契机,系统引进创业模式的教学体系。通过每年与中原经济区相关项目合作,结合我校多年服装教学的经验及我省服装企业的需求,从整改教学培养计划入手,搭建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实行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培养模式,即“注重基础,艺工结合,培养创业,拓宽口径”,简称“宽、合、分”模式。其内涵是:按专业拓宽基础知识,按人文社会科学、艺术学和自然科学相互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设计课程体系,按社会需要实施分流培养,按学生意愿促进个性发展,以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我们提出的“宽、合、分”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创业型、应用型、复合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思想,在应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大环境中以全新的姿态和培养方式进入高校的课程对接,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打开封闭的教学环境,让实践指导发展,创立多点结合的课程模式,为学生创业、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新的人才培养计划的框架及特点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专业课性质结合学生选择开设了多个培养方向。如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可开设服装自主设计和服装设计管理两个培养方向。在课程体系上注意课程间的相互关联,本科前二年主要注重公共基础课及学科基础教育,后二年在开设必修课的学科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开设较多的任选课,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学习兄弟院校的的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性课程及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设计应用的能力。总之,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体现以下特点:注重基础平台的建设;拓宽口径,增强社会适应性;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开拓新的培养模式和应对局面
构筑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体系,提高办学质量,结合中原经济发展趋势,可以通过派老师到其他高校交流和邀请企业的技术专业人士来我院开设讲座,进行学术和专业对接。例如,通过毕业设计和企业合作,一方面对应了企业的要求进行市场化设计训练,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有良好的指引作用,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理想化设计所造成的设计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还能通过这个平台促进教师和学生跟现代企业的交流,拓宽知识面并且增加与社会交集的机会。
二、完善教学计划
增加成衣管理、服装成品分析、服装流行学及服装设计与买手实践等设计专业类课程,同时在服装CAD设计中引进红外线测量等先进技术配套完成,使我们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建设不仅在教学上占有领先优势,更为储备中原经济区的服装产业发展、服装设计创业空间打下基础。
增加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外高校相关领域教学的最大优势是实验性、创新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引领于整个课程和教学体系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增加实践类教学:一是增加课程的实践课比例,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方法和专业技巧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或实践课程,完成课程要求,作出自己的作品或调研报告;二是通过假期参加服装企业实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企业实操中,例如,我校在学生大三下学期安排的生产实习课程,不仅通过课堂学到专业理论知识,更在暑假期间安排三家不同的企业进行实习,一方面结合了课程,另一方面加强了自身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并在课程实习结束后,给出课程的综合评分,对学生既是督促也符合课程学、做、研的三點结合;三是紧抓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通过参加大赛进行综合历练,或者在毕业设计开题的调研环节中与横向项目吻合的综合串联起来,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社会化和实践后的综合了解。此外,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外专业研究活动,比如大学生创业大赛、溢达杯创意大赛,从中得到一定的理论提升。通过这些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同学,可取得学科成果的相应加分。通过以上这样的实践、实验性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一)拓宽学科视野
在设计方法一定的情况下,艺术思潮和设计理念的新旧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了设计结果。在此方面,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中原经济区发展需求)和信息技术,建立具有前瞻性的学科视野和教学环境,强化人才培养的“高度”。
(二)加强校企联合
以大部分针对终端民生产品为研究对象的服装设计学科特征决定了服装设计学科是一个非常强调教育与产业联动的学科。因此,结合针对产业开展的科学研究结果,深入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实际需求,以培养“卓越设计师”为目标,注重人才培养的“精度”。
(三)实施项目教学
鉴于服装设计专业具有应用学科的特点,服装设计教育不能空洞化、理论化,必须实战化、应用化。因此,可以结合企业提出的课题,帮助企业攻克难题,在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产品的同时,将学生带入项目实操,学习和借鉴案例的普遍性规律,学以致用。endprint
(四)营造众创实践
众创空间包括那些比传统意义上的孵化器门槛更低、更方便为草根创业者提供成长和服务的平台,不但是创业者理想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还是一个能够为他们提供创业培训、投融資对接、商业模式构建、团队融合、政策申请、媒体资讯等全方位创业服务的生态体系。结合服装设计专业所具有鲜明的应用特征,培养创客和校内众创空间(工作室培养模式结合),做出新型孵化器,可以为学生自主创业打下良好基础,并让其在校期间更有动力学习专业知识。
(五)区分培养规格
企业产品有规格,学校的“产品”也有规格。这里的“规格”是指建立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基础上的人才特长。即使在同学历届专业中,人才的能力也是多样性的,千人一面的毕业生并不切合实际。因此,服装设计专业人才是多样化的,培训目标也应该区分规格。虽然这种做法可能会增加培养成本,但是,人才的有效和长期使用反而降低了社会成本。
基于以上分析及服装设计学科的特殊性,可以对服装与服饰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给出一个基本定位,即必须由过分强调培养专门人才,转向重视创新型、创业型素质教育。从中原经济区发展中服装工业、商贸、贸易的视角出发,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即艺术与工程、设计与市场的结合,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四、结语
改革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立足于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格局下,以发展论出路,从实际出发,发扬合作精神,开拓新的服装设计教育局面,坚持设计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为新时期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创建合理科学的教学院队,不断整改、提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跟上时代新人的成长,搭建配套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在对应社会发展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是这个时期赋予我们的新使命。
参考文献:
[1]赵亚杰.谈市场定位对服装品牌塑造的影响[J].服装设计师,2007,(09):132-135.
[2]欧阳静.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探讨[J].江南大学学报,2005,(02):116-118.
[3]王小雷.论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系列性思维[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01):38-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