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导向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2018-01-16 20:32卞松磊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美丽乡村文化传承

卞松磊

摘 要: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饱和,人们在享受着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越发感觉精神和物质的压力在不断地加大,远离城市,回归自然成为我们释压的最好选择之一。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的自然建设与发展,美丽乡村也就成了我们所关心的热门话题。美丽乡村的建设关系到乡村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但是乡村的建设缺少文化的熏陶,导致乡村建设缺乏活力。如何有效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建设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成为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文章以乡土文化为导向,从乡土文化的价值为出发点,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探索对策与思路。

关键词:乡土文化;美丽乡村;景观;文化传承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这样描述古人的生活场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画面中人们沐浴在农耕文明下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是我们一直所向往的田园生活。乡村自然资源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而农村如今却面临空心化、文化缺失、土地荒芜、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场景,让我们心痛。复兴农村的乡土文化,让农村重新充满活力与生机,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曾指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这一报告的提出为乡村传统文化的复兴及乡村环境改善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美丽乡村的建设应该建立在对乡土文化价值认同的基础之上,对提升我国乡村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乡土文化的概念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乡村作为乡土文化的根源地,它为乡土文化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基础,同时乡土文化也在不断地丰富着乡村生产生活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担负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维系着乡村、宗族、社会经济与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的发展。乡土文化分为物质的、非物质的两种文化形式,物质的乡土文化包含了山水风貌、乡村建筑、文物古迹、农耕器具、乡土植物等形式;非物质乡土文化则包含了家风家学、制度文化、宗祠文化、宗教信仰、民间艺术等形式。乡土元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运用的好与坏决定了乡村本身的品味和内涵。

二、乡土文化的价值与功能

充分挖掘乡土文化作为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助力,用乡村传统文化凝聚广大人民,重振乡村精神,增强村民的自豪感,重树村民的文化信仰,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乡土文化不仅凝聚了村民之间的情感,而且对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凸显了地域文化特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如下:

1.凝聚价值认同。乡土文化可以表现为宗教信仰和家族文化等意识形态,这些共性的意识形态是村民约定成俗的价值认同的基础,也正是人们的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与默契,在潜移默化作用下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人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强化了人们浓浓的家乡归属感和荣誉感。价值认同不仅凝结了人们的共同精神寄托,同时对维系社会的稳定与构建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凸显地域特色。乡土文化的物态与意态形式都有着强烈的地域特征和地域特色,承载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地域特色的不同,才给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从内来讲是为了传承和发扬乡村的精神面貌和意识形态,包括家训、民俗活动、宗教信仰等等;从外来讲,是让我们留住乡村的风貌,留住我们祖辈的记忆,包括我们的建筑、地形地貌、村落布局等。凸显地域特色是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

3.促进经济发展。乡土文化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乡土文化从物质形态到意识形态,都具有地方特色的、原生态的资源,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体系,体现了乡村独具特色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如果将乡土景觀、乡土文化和乡土生产生活打包成产品进行开发,不仅可以提升乡土文化的附加值和品牌效应,而且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激发农民自下而上地参与保护与建设美丽乡村的行动中,最终带动整个乡村的发展。

4.彰显美学价值。乡土文化不仅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效结合,而且也是民族风俗和地域特色的有机统一,它反映的是乡村自然的优美景象和人们安居生活的一种精神状态。小到乡村一草一木的自然景象,大到乡村建筑布局的村落关系,都直观而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正是由于乡土文化独特的地域特征和美学价值的影响与熏陶下,我们才不断地发现乡村的美和善,且深受感动。

三、乡土文化的应用与传承

中国特色的乡土文化价值和魅力对乡村的建设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是乡土文化会因为乡村的衰落而失去本来独有的文化优势。如何充分利用乡土文化的文化价值,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弘扬乡土文化服务现代生活,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具体措施有以下形式:

1.积极利用乡土文化的资源优势,对自然资源中的山体、水系、植物、田地,以及乡村的布局、道路、房屋、祠堂、历史古迹等乡土文化载体进行保护性开发,在不影响居民生活习惯以及村落布局与建筑原有功能、结构的基础上,将其打造成具有原生态的可观赏的乡村景观,利用乡土文化中的基础资源优势,转变成具有休闲旅游和生活生产的双重功能,增加附加值吸引外地游客观光和体验。

2.乡土文化产业中的农耕文化向农业资本转变,随着城镇化的浪潮,乡村劳动力的流失,大量土地的闲置,农耕文明也在慢慢消退,昔日的农耕文明已经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乡村建设应该以农耕文化为依托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资本化,将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采摘、农业体验打造成农业文化产业链,延续农业文明,发展农业经济。

3.定期开办乡村乡土文化展览和体验活动,系统而生动地反映农耕文明、宗祠文化、家学文化、渔猎文化、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与活动。针对中小学生开展户外自然课堂和体验式教育教学活动,了解传统民风民俗文化,感受和体验乡村生活中最原生态的生产生活,确保乡土文化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健康永续的传承与发展,并不断为乡村建设提供文化给养。

4.乡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对其进行保留和弘扬。“乡贤”是封建农耕文化的一种产物,是民间基层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乡贤在乡村建设、风俗教化和乡里公共事务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乡村的建设应该建立在对乡贤文化的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展开,鼓励和支持乡村德高望重的乡贤以及背井离乡的企业家为乡村的建设献计献策,共同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

四、结语

乡土文化本身所具备的特色与优势在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环境品质,改变了乡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尴尬局面,还为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保障了乡村建设特色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乡土气息。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乡村建设的有效结合拓展了农村经济的结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加强了百姓的家园归属感和家乡荣誉感。当今的美丽乡村建设应该以乡土文化为根基,寻找乡土文化与现代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让乡村建设从乡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营养、焕发生机,同时让乡村建设的发展推动乡土文化的永续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渊,李颖,宋攀.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J].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学报,2016,(03):69-74.

[2]艾莲.乡土文化:内涵与价值—传统文化在乡村论略[J].中华文化论坛,2010,(03):160-165.

[3]刘祁.“三农”视角下乡贤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老区建设,2016,(11).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美丽乡村文化传承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