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分析

2018-01-16 07:29张婷
重庆行政 2017年6期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经济

张婷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就经济方面来说,五年来,我国经济整体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不仅各个发展主体都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诉求,而且各种因素和力量都力求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并要求获得相应回报。在这种情境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要求。可以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阐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能深刻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就能很好理解十九大报告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决定。“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是一对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生产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范畴。改革开放近40年后,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尤其是物质生产力,在量上已经难言“落后”,今天最广大人民的需求,已不局限在对物质的满足或者说是“量”上的消费。用十九大报告的语言表述就是,“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使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充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顺利成章地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能保证充分、平衡发展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过去长期努力的基础上,我国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站上了新的起点。既然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那么党的指导思想也应该实现与时俱进的飞跃。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地提出,在新时代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凸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要实现“四个伟大”就要有新气象,要有新作为。在经济建设方面,就是要深刻理解并充分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协调发展为基础,绿色发展为底线,开放发展为趋势,共享发展为目标,充分实现发展的长久可持续。

(三)现阶段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化

目前,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基本思想,源于1956年党的八大。当时的提法是,“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在八大提法的基础上,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明确,“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提法沿用至今。2017年,距离八大已经过去了61年,距离十一届六中全会也已经过去了36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上述提法显然已不能反应当代中国的现实了。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认识。生产力落后,就要发展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就好保证更加平衡充分的发展,运用明显的“问题导向”思维模式指导实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指导我们实践的行动指南,是保证今后发展更加充分更加平衡的制度保证。

(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

十九大报告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则将蓝图绘制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此基础上,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精确地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我们现在的奋斗目标已经明确,针对不同的奋斗阶段还应运用不同的方法措施,针对第一阶段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经济方面,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目前,我国必须摒弃以往只要求发展速度不要求发展质量的“唯GDP”发展模式,要从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来认识经济体系的建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我们如期完成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阶段性目标,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实依据

(一)经济增速下行

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自2012年起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开始加大,如图1所示,2012年到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下降,增长趋缓,增长拐点开始出现。国内制造业PMI值也在51-52的区间内来回摆动,从图2中可以看出,2016年9月国内制造业PMI一度险些跌破50,直到2017年上半年才开始有所趋稳。国内预算增长速度也下降明显,从2012年的17%下降到2016年的11%左右(见图3)。

如图4所示,2016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43386亿元,比上年下降0.9%。其中,出口138455亿元,下降1.9%;进口104932亿元,增长0.6%。货物进出口差额33523亿元,比上年减少3308亿元。endprint

(二) 发展动力减弱

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直来源于投资、消费、出口,投资、消费、出口也被称之为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如今,这来自于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动力开始明显减弱。投资方面,投资的边际效益日益衰减,资金来源难以为继;消费方面,国内收入水平差距日益显现,分配制度改革短期难以到位,社会保障制度还需逐步健全,供给侧改革目前还难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出口方面,国内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基本丧失,技术优势尚未形成。

(三) 区域经济分化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上。如图5所示,2013年天津市人均GDP已超过100000元,但贵州省还不足30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市可达45000元,而甘肃省只有2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上海市21000元,甘肃省只有5000元。图5的数据由于有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差距还不是非常明显,图6的数据就更能体现区域差距。如图6所示,山东、广东、江苏等省私人汽车拥有量是西藏、青海等省的数百倍;宁夏单位GDP能耗则高达3吨标煤/万元;R&D人员全时当量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明显高于我国其他省市自治区。

截至2017年10月,除西藏、黑龙江两地未公布数据外,其余29省份均已公布2016年平均工资数据。与2015年相比各省职工收入有不同幅度地增加,但大多未超年度全国平均工资水平。以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计算,北京职工年收入近12万元居首,河南不足5万元排名最后。

(四) 行业风险集聚

从全球发展经验看,当一个成熟产业的规模虽保持持续增长,但增长的加速度开始下降时,往往意味着产业转型拐点的到来,而且新技术、新产业取代旧技术旧产业的拐点周期变短、速度加快。本世纪以来,平板显示取代CRT、数码相机取代胶卷、苹果手机取代诺基亚,无不如此。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部分行业已出现产能过剩,现实亦是如此。

从图7可以看出,行业更新最快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已出现增速下降,这说明国内制造业的创新水平增长乏力。前些年快速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房地产业,近两年泡沫愈加明显。前段时间少数城市的反常增长,不仅不会带动其他地区房价上涨,相反还会产生资金的虹吸现象,对于大多数二线以下的城市来说,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数据显示,高额债务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是非金融类企业债务,已经占到了170%的超高水平,正在累积较大风险。高额的对冲、投机、庞氏债务如同无形的“地心引力”,让国内经济慢慢滑入长期恶性循环的边缘。除此之外,还有影子银行和工业园区等行业风险,现有国内经济体系亟待“破旧立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这种极不平凡,集中体现在“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民主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生态文明建设、强军兴军建设、港澳台工作、全方位外交、全面从严治党十大领域成果卓著。在价值取向上,由相对注重以物为本走向以人民为中心;在奋斗目标上,由实现“三步走”战略走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生产力上,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在生产关系上,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向更加注重“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国家权力运作方式上,由“国家主导”走向在党的领导下更加注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意识形态上,由相对注重打破“思想僵化”走向更加注重解决“思想分化”;在社会发展水平上,由注重重点突破的非均衡发展走向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在对外开放和国际战略上,由“回应挑战”走向更加积极作为、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總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那样,“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这些历史性变革的产物,是适应这些历史性变革,尤其是发展更加充分、平衡的生产力的具体措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制度保证。

作 者: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宋英俊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边疆治理现代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经济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