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中华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治理创新是时代发展和实现“中国梦”、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拟分析新时代城市社会治理所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几点对策。
一、当前城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转变未到位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基本前提是政府职能转移,政府权力向社会回归。全国各地目前在简政放权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整体来看,政府职能转变才刚刚开始,任重而道远。此外,在职能转变过程中,各级政府很多时候将社会组织当成自己的“伙计”,尚没有真正将社会组织当成自己的“伙伴”。
(二)社会治理干部思维理念陈旧
尽管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功能大大增强,但一些干部特别是一些部门的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下传统的管理方式,有些权力习惯于自己揽着,怕放下去下边管不好、管不了。这种思想观念影响和制约着社会治理的发展。
(三)新型社会组织的监管制度与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新型的社会组织不断产生,比如网络社团、微信社团、微博社团等,但是政府对它们的监管缺失存在漏洞,尤其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全国社会组织法人库已于2014年启动建设,但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的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平台,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有限,對与信息公开有关的程序等实际操作涉及少,也缺乏相应的惩戒措施。
(四)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协同机制
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据X市调查问卷显示,社会组织明确提到政府有关文件看不到或很少看到、获取信息途径少,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其次,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缺乏有效协同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服务方面,没有建立与公办机构、事业单位相对等的经常性合作机制;在开展行业管理、行业自律方面,政府部门对行业协会相关权限缺乏明确界定与赋权。
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服务理念,依法治理
转变观念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第一步,政府要转变传统“管控”的社会治理观念,用观念的转变带动社会治理体制和方法的转变,从而实现对社会治理的全面治理。
一是服务为先理念。政府要准确定位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把服务为先作为社会治理的首要理念。为人民服好务是政府的首要责任,无论是在制定各项决策时,还是在规划重大项目时,都应该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标准。二是共同治理理念。近年来,我国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其根本要义是要政府转变大包大揽的治理观念,将手中的权力适当下放。一方面,可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参与度,践行共同治理理念。三是依法治理理念。传统的社会治理下,政府的主要治理方式是重行政手段,这样的手段是“灭火式”治理,并没有从源头上治理。社会治理创新可以采用依法治理理念,培养民众的法律意识,同时采用社会舆论、媒体报道等多种道德手段,实现对社会的全面治理。
(二)坚持党建引领,促进共建共享
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把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推动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一是创新党的组织设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主动适应经济基础、社会条件、发展环境的新变化,不断探索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扩大覆盖率。打破支部界限、行政壁垒、行业差别,深化各领域党建“四联”活动共创社会治理,通过组织联建、党员联动、活动联办、资源联用,引导城乡基层党组织在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互助共建。整合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组建党员服务团队,对网格内居民进行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动态管理和服务。二是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居)民自治机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打牢德治基础。充分发挥行政审批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的作用,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开展以环境保护、文明礼让等为主要内容的“新村民、新市民”教育,支持基层组织建立“红白理事会”“邻里乡亲互助会”,培育新时代文明新风。三是扩大党内基层民主。顺应新时代党组织自身建设要求和党员民主需求,搭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平台。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注重党务交流,通过党员大会、支部主题党日等向党员报告有关工作、通报有关情况,及时将党内的重大事项、重要决策、重要精神传达给每名党员。让广大党员参与治理每一个环节,监督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以便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
(三)加快职能转变,搭建沟通共治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需要将党的领导与政府负责的治理安排有机结合,通过健全相关制度体系,落实相关治理责任,加快职能转变,搭建沟通共治,形成公共权力和社会力量的协同治理体制和社会治理新时代格局。
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编制政府权力清单、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和承接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指导目录,让政府和社会组织真正做到合理分工,形成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环环相扣的科学体系;转变观念,尊重社会组织的社会主体地位,将社会组织视为合作伙伴,而不是将其视为“伙计”式的廉价劳动力。在合作层面,主要任务是搭建多元主体的协作平台,建立共治机制。二是要搭建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协作平台,建立共享、沟通与合作机制;支持搭建社会组织之间,以及社会组织与企业、媒体公众之间等各类各级民间平台,推动社会组织领域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三是联动社区管理。第一,可以通过社区与业委会联治,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与小区业委会共同组织推选好楼院长、路段长和居民代表,共同商议提出具体的工作职责,让业委会充分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使其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第二,社区要与区级部门联管。按照“设施配套、功能合理、资源共享”的要求,打造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大力延伸行政审批代办服务,不断拓展公益服务范围。第三,社区与辖区单位联动。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法制宣传、帮贫助困等工作,社区党组织、居委会要积极联合驻社区单位、驻社区干部共同参与,让单位的党员干部带动居民除陋习、树新风,并结合社区居民在纠纷处理、家政服务、行政代办、卫生保健、物流配送、便捷购物等方面的需求,将社区调解组织、社区卫生组织、社区志愿者组织、社区中介组织等进行有机整合,打造社区综合性服务中心,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完善社区功能。endprint
(四)完善治理机制,完善监管体系
社会治理的机制还存在很多的漏洞,这些体制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格格不入,因此完善社会治理机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是要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政府在制定事关当地民生决策的时候,可以对其风险进行评估,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决策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科学性进行评估,及时找到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从源头治理,尽量减少损失。二是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社会治理创新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要听到民众的声音。三是要健全及時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社会治理创新要求及时就地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机制,社会治理中重要的一环节就是不能积压矛盾,防止矛盾升级。同时,政府还要注重改革信访制度,完善网上信箱的构建,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查解决问题。四是要完善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监管体系。首先要加强对直接登记注册后,社会组织监管体系的配套制度建设;其次对深入对新型社会组织特征的研究,加快相关监管法律法规的建设;再次加快制定社会组织信息公开细则,通过年检、评估和督查等手段加大对社会组织信息公开的促进力度;最后要加快全国社会组织法人库及各级各类监管平台的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应用,鼓励社会监督。
(五)坚持智慧监管,运用科技手段
坚持智慧监管,着力运用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加快推进全市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整合与运用工作,建成全市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统一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为智慧监管提供大数据支撑。完善全市市场监管平台,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实现空间立体可视化监管、大数据集成化监管、风险预警化监管、智能分类化监管。在工商登记、质量安全监管、竞争执法、消费维权等领域率先开展大数据示范应用,充分运用地理空间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度挖掘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和运行规律,建立高风险领域市场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康之.社会治理中的价值[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5).
[2]肖文涛.社会治理创新:面临挑战与政策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7(10).
[3]张康之.公共管理:社会治理中的一场革命(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1).
[4]张艳娥.从嵌入吸纳走向协商治理: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一种演进逻辑[J].理论月刊,2016(5).
[5]张喜红,罗志强.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协同性[J].湖北社会科学,2014(11).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粟 超endprint